分享

细读《红楼梦》:不同场景下,“姑娘”分别指的是什么身份?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我们接着读《红楼梦》,这次我们开始读第十回。是啊,我们已经读到第十回了,对前九回可以总结回顾一下。
周汝昌曾经有一段《红楼梦》第一回到第九回的总评,我觉得有意义,照录过来: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像)
此九回是引子序幕性质,诸如背景的介绍,人物的出场,各种后来事故的伏线,皆属于此,以贾雨村为线,引起林薛之进京。以刘姥姥为线,展出凤琏之家政。以会芳小宴为线,始入东府秦尤婆媳。以家塾闹学为线,牵动亲戚金荣母子。以梨香院为线,既写黛钗,又传晴雯。从意义讲,以护官符为贾、史、薛、王四家兴衰之提纲,以神游幻境为人物命运之预示。以刘姥姥一进为全部归结之远源。以顽童闹学为不肖种种之提引。……(《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译林出版社,138页)
所以说,第九回很重要,贾家后一辈是否会有前途,看家塾的情况就知道了。
回到正文,先读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究源”的上半回:

金荣的妈妈

第九回,金荣一伙在学塾里和秦钟宝玉一伙打了一场群架,打最后以金荣被迫给秦钟磕头道歉收场。对金荣来说,当然不算完,因为他受了气没处撒,能到贾家家塾里来读书的,当然个个都跟贾府有点瓜葛。他当然不会生宝玉的气,他气的是秦钟,同样的亲戚,何故自己受这样的气。于是第十回接着说下去:
金荣回到家之后,跟自己的母亲胡氏(回目标题里称他“金寡妇”是按夫家姓)诉苦,希望母亲跟自己的姑妈说一说,好讨回面子。
谁知胡氏马上数落了他一通:说他好不容易有机会进贾家书塾读书,每日有茶有饭,而且还结识了薛蟠这样的富家哥,二年间,获得了有七八十两银子的进项……
这真是什么样的阶层,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自己的孩子到学塾读书,她想的还是家计,想到还是柴米油盐,根本没有想自己的儿子在学塾里是不是读了圣贤书,是不是明理,是不是长进。
因此,回目标题里直接说她是“贪利权受辱”。
曹雪芹写这样的一个人物,是给整个这一类人画像,《红楼梦》书中写到的人物,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心理和行为方式,一毫不错,这才是《红楼》的耐读之处。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究源)

“姑娘”到底指什么身份?

接下来是金荣的姑妈出场,书中原文是:
“且说他姑娘原聘给的是贾家玉字辈的嫡派,名唤贾璜。”
这里有个词:“姑娘”,如果不熟悉《红楼》的语境,就会弄错辈份,在整个《红楼梦》中,“姑娘”至少有以下三种意义:
一、姑娘,指的是姑妈
这一处的“姑娘”,用的就是这个用法。在这时,姑娘的“娘”应读为第二声。依照“脂砚斋”的批语解释,北方人称“姑母”为“姑姑”,南方人称“姑母”为“娘娘”,于是在《红楼梦》中,有时候就把这两个称呼给“综合”起来,称姑母为“姑娘”。这里的“娘”就只能是读二声了,因为毕竟是代替的“母”字,就是北方人常常用的“亲娘”中“娘”字的读音。
实际上,在第九回,茗烟跟宝玉回话时,对“姑娘”和“姑妈”的自由切换已非常熟练:
“他是东边胡同子里璜大奶奶的侄儿。那是什么硬正仗腰子,也来吓我们。璜大奶奶是他姑娘。你那姑妈只会打旋磨子,向我们琏二奶奶跪着借当头……”这句话,前半是对宝玉说的,所以说是“姑娘”,后半是对金荣说的,所以说是“姑妈”,真是难为了调皮的茗烟了。
至于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写,故意搞混打乱地域,大概率可能是为了躲避“文字狱”,让人无法依照人物“对号入座”。
二、姑娘,指的是未出阁的女孩子
这是姑娘最常用的意义。这里的“娘”应读为轻声。
比如前面周瑞家的送宫花,她见到宝钗喊“姑娘”:

(黛玉和宝钗两位姑娘)
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药,一势儿除了根才好。……”
和迎春、探春说起惜春,也说“姑娘”:
周瑞家的答应了,因说:“四姑娘不在屋里,只怕在老太太那边呢。”
见了黛玉,也喊黛玉为“姑娘”: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带!”
很简单,这里“姑娘”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一致,指的都是还没有出阁的女孩子。
三、姑娘,指通房丫头
所谓的通房丫头,指的是一种介于丫环和妾之间的身份,比丫环身份略高,比妾的身份略低。比如平儿,她本身是王熙凤的陪嫁丫头,后来被王熙凤提拔到了通房丫头的级别,所以周瑞家的就称平儿为“平姑娘”。

(平儿)
更具体的例子可见于晴雯的口中,第三十一回晴雯和宝玉拌嘴,袭人赶紧过来平息事态,可是一不小心将自己和宝玉合称为“我们”,结果惹得晴雯醋意大发,一顿抢白:

(晴雯抢白袭人)
(晴雯)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袭人羞的脸紫胀起来,想一想,原来是自己把话说错了。
显然,这里的“姑娘”单指通房丫头。其中的“娘”也应读为轻声。
汇总一下,《红楼梦》里的“姑娘”,分别指这三种身份:

(“姑娘”的身份)

貌弱实强的尤氏

《红楼梦》全书中有一个人物貌似比较奇怪,她就是尤氏,贾珍夫人。她大多数时候显示的比较软弱,最主要的事件是秦可卿丧事,她本来是宁府的当家太太,却最终让凤姐来协理宁国府。这背后可能有很多隐情,比如,她不想替秦可卿处理丧事,比如,她可能出身也不高贵,而且,她不是贾珍的原配(她不是贾蓉的生母)等等,但这并不代表她真的软弱,在第十回,她接待璜大奶奶这一段,就足显她的高明。

(贾珍夫人尤氏)
璜大奶奶金氏是来替娘家侄讨说法的,明明金荣是她的娘家侄,也算直亲,却被秦可卿并非嫡亲的娘家弟弟秦钟欺负了,论远近亲疏,大家大致地位相同,更何况,她比秦可卿还高着一个辈份,这总要有个说法,于是,她是气冲冲的来的。尤氏很精明,她看出来了。因为贾珍问起时,她回答说:
“一进来的时候,脸上倒像有些着了恼的气色似的,及说了半天话,又提起媳妇这病,他倒渐渐的气色平定了。”
实际上,尤氏太明白璜大奶奶的来意了。因此,当璜大奶奶一开口提“蓉大奶奶”秦可卿时,她便主动说起了秦可卿的病,一方面谈及病情,一方面说起秦可卿的好,大谈秦可卿的不可多得。其实,这已经足够让璜大奶奶无没法张口说事了。
但她仍然觉得需要加点力度,于是,又补了一段话,说秦钟来看姐姐,讲道:
“谁知他们昨儿学房里打架,不知是那里附学来的一个人欺侮了他了。里头还有些不干不净的话,都告诉了他姐姐。”
尤氏当然知道学房里跟秦钟打架的是谁,这是明面上的事儿,但她不露声色,嘴里夸着秦可卿,谈笑之间就把璜大奶奶打发了。璜大奶奶“在他嫂子家的那一团要向秦氏理论的盛气,早吓的都丢到爪哇国去了”。
当然,璜大奶奶本来也不敢在尤氏面前多说硬话,她在金荣妈妈——她的寡嫂——面前表现出来的强横,只不过是面子上需要的强横。她大部分时候来见尤氏,是有事来求的。

(迎接元春时站在前排的尤氏)
所以我们读《红楼》,看到宁府故事时,贾珍夫人尤氏不可轻看,虽然她的存在感不强,但她的心机也很强,可能比凤姐似乎不如,却丝毫不亚于其他的当家的主妇,无论如何,好坏她也是宁国府站在前排的女主人,后面,相关她的故事还很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