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发掘了一座北...

 wuzhi9 2020-10-30
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发掘了一座北魏天坛。这座天坛体是鲜卑族和汉族民族融合的产物。鲜卑族祭天一开始是没有固定时间和场所的。而且从《魏书》的记载“天赐二年夏四月,祀天于西郊,为方坛一”可知,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定都后祭天的天坛是方形,为何此次发掘的北魏时期的天坛是圆形的呢?

祭天是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最高祭礼,由天子举行,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祭天的天坛一般建造在首都的南郊,也就是“南郊祭天”,而且祭天的祭坛为圆形。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为什么会将祭天的祭坛设在西郊,而且还是一个方坛?

北魏鲜卑人是兴起于大兴安岭嘎仙洞附近的游猎民族,在东汉初年,和匈奴、乌桓等游牧民族一起生活在漠北草原。其始祖神元皇帝(拓拔力微) 在258年 ,率领部族迁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进行了第一次祭天,时间是“夏四月”。此后120多年没有祭天的记载,直至拓跋珪建立代国。

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即皇帝位后,确立了西郊祭天的制度,按《南齐书》的记载,“天兴元年,……祀天之礼用周典,以夏四月亲祀于西郊”,也就是在城西南离白登山七里的地方,设立了天坛,坛上立了高1丈多的木人49个(陪祀主神的众天神),祭坛边上设立祭祀的仪仗和礼乐。在每年的四月四日这天宰杀牛马祭祀。此时的祭天制度刚建立,设施和礼仪都较为简单。

天赐二年(405年),拓跋珪完善了西郊祭天的制度:设方坛,于坛上西边设主神,面南而立,另设七个木人(配祀主神的七庙神主)。祭坛有青门( 东) 、赤门( 南) 、白门( 西) 、黑门( 北) 4个门;女巫执鼓升坛后,帝拜、后拜、百官拜,祭祀完毕后,杀牛羊牺牲和以酒礼天。此外,还规定了“岁一祭”的制度。也就是以前是不确定是一年还是几年的“夏四月”祭祀,天赐二年开始规定为每年一祭。

其实,北魏初期祭天的地点和时间并不固定,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首次祭天时,就是在牛川这个地方,以会盟方式祭天的。而且,当时北魏不仅有“西郊祭天”,还有“南郊祭天”。鲜卑人崇拜的天神在西方 ,所以他们的传统是将祭坛设在西郊。拓拔珪定都第二年就举行了华夏仪式的南郊祭天,但在“天赐二年(405)夏四月,复祀天于西郊。”此后,西郊祭天和南郊祭天交互进行,以西郊祭天为主。直到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才把南郊的祭天圆丘建成固定建筑,并在太和十八年(494) 三月废止了“西郊祭天”的制度,完成了最高祭礼的华夏转型。

至于方形天坛和圆形天坛,主要是源于不同的宇宙观。《淮南子·兵略训》中写道“: 夫圆者天也 ,方者地也”。也就是汉族人传统认为“天圆地方”,故而把天坛建成圆的(如西安隋唐时的天坛和北京明清时的天坛),地坛建成方的。

鲜卑游牧民族“居无常处 ,以穹庐为舍”,为了方便迁徒,他们所居住的蒙古包做成了圆形的,对他们而言是“天圆地圆”,也就没有汉民族“天圆地方”的观念了。之所以一开始把天坛建成方的,应当是他们学习和接受汉民族文化的一个过程,在一开始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同时又保留民自己的民族特色,将天坛设成方形,以区别于汉族的圆形天坛。这就和“西郊祭天”和“南郊祭天”一样,是一个逐步融合和过渡的过程。

此次考古发掘的北魏皇帝祭天遗址,在呼和浩特市区北面的大青山蜈公坝顶上,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出土了一些陶器和祭祀用的牛羊骨殖。专家通过对出土文物进行年代鉴定,初步断定其使用时间为公元430年至490年间。期待专家更多的考古发现和解读。#正史也疯狂# #国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