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如何看天,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文殊院士 2021-01-24

天坛,从建造伊始,就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哲学内涵,也成为皇权至上和神权至尊的体现。即使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至此也要走下玉辇,脱去龙袍,换上祭服,虔诚跪拜,敬畏上苍。走入天坛,只觉一片空旷,仿佛能听见天的呼吸。

古人如何看天,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天”的认识与理解,中国古人从来没有孤立地停留在天文学领域之中,他们利用天文观测的成果,把宇宙的运行规律,引申到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的领域里,创立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

天坛是现存最“年轻”的祭天建筑群,从它修建至今,仅仅只有几百年的历史,真正古老的祭天建筑,当属圆丘。圆丘祭天,始于远古时期。相传,“有虞氏”的远古部落领袖舜,“冬至大祭天于圆丘”。

古籍中有黄帝祭天的记载,据说黄帝祭天的祭坛就在今河南济源市王屋山的主峰上,山顶有天坛,是黄帝祭天的地方,因此被称为“天坛山”。现今天坛山还留有轩辕祠、轩辕松、黃帝祭天遗物等。周代礼制则明确规定:“冬日至,祀天于地上之圆丘”。

秦始皇统一中国,祭天采用了基于五行思想的“五德终始说”,祭祀五方帝或称五天帝,延续了自己祖先“時祭”形式,以“時”为祭坛。其实“時”原为峙立之义,民间于田中立石以祭杂神,后来统治者也将其所立的祭祀之处称为“时”。

汉初祭天坛制基本上继承自秦。自汉平帝时恢复周礼建圆丘以祭天的规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遵循。天坛并不是北京最早的祭坛,在明成祖迁都北京前,北京已经修建过两座祭天的祭坛了。

第一座祭坛建于金代大定十一年(1171年),金代的祭坛在南城外,丰宜门是金代的南门,而丰台即拜郊台,所以有了丰台这个地名。第二座祭坛则是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元成宗下诏修建的,八年以后建成。祭天郊坛位于大都城南门]丽正广门东南七里,南郊祭祀合祭皇天、上帝、皇帝衹和五方帝君。

第三座就是明代天坛,它建成于1420年(永乐十八年),那个时候它准确名称应该叫“天地坛”,是仿南京天地坛修建的。为什么叫天地坛呢?因为朱元璋要求“天地合祀”,其实这种祭祀方式是有悖于周礼圆丘祭天的古制,是朱元璋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是按照天地分祀的制度,在都城南京的南面“钟山之阳”修建了祭天的圆丘。但是在洪武十年“因风雨不时,灾异时见”,朱元璋又恰好在这个时候读了汉代人京房所撰写的《灾异对》,心有不安,认为天地是父母,如果把父母分别放置,则犯了不孝的大忌,于是决定改天地分祀为天地合祀。

在洪武十年(1377年)八月,朱元璋命太师、韩国公李善长等改建圆丘于南郊,而之前的圆丘旧址则建了大祀殿。有趣的是,大祀殿不是圆形的,而是方形的。朱元璋把天地合祀的时间改在春时,永为定制。

古人如何看天,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朱棣迁都北京,仿南京规制建大祀殿,依旧是一座长方形大殿,因合祀天地,因此坛名为“天地坛”。天地坛建成后,明代嘉靖朝之前虽有修缮之役,但无大的格局变化。嘉靖九年(1530年)大祀改制,改变了天地坛原有的建筑格局,这其实与一场政治风波有关。

正德十六年武宗死后无子,其堂弟朱厚熄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是为世宗。因为世宗是以同辈庶兄弟身份登基的,按皇统继承规制,世宗要认孝宗是自己的父亲,但世宗的生父是孝宗之弟兴献王,孝宗只是他的伯父。

对此,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主张世宗应以孝宗为皇考,而尊其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还有一派,以进士张德为首,投嘉靖帝所好,就主张应以兴献王为皇考,并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进兴献帝一代,号为睿宗。此即所谓“大礼议”之争。

今人可能觉得此争论不可思议,但以当时的正统观念,这却是关乎国体的头等大事。“大礼议”之争,是明世宗十四岁登帝位后扫除异己、确立权威的试金石。嘉靖和反对派僵持交锋三年半,最终他全面获胜。

之后,为了独掌权柄,嘉靖帝又策划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就包括祭祀礼制的改造。嘉靖帝推翻了自洪武年以来160余年不变的天地合祀制度,分别建造圆丘祭天,方泽祭地,朝日坛,夕月坛祭祀日月,形成了今天的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

嘉靖年间改建天坛时,当时的设计者巧妙地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圆丘坛建在原天地坛的南面,两坛相距360米,设计者没有让它们孤立相对,而是设计了一条宽阔的海墁大道,使相距甚远的两组建筑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尤其是从南端向北遥望,祈谷坛犹如巍峨壮丽的天宫,脚下的海墁大道恰似一条通往天庭的神路。

再一个巧妙解决的是相隔两坛之间的坛墙。为了体现天圆地方的寓意,这段墙东西两端与东西坛墙垂直相交,保持为方角,只在其与两坛主体建筑相对形成的南北中轴线相交的位置,将这段坛墙建成向北凸出的圆弧状,成贞门即位于圆弧的弧顶。

这一巧妙的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圆丘坛的“天圆”,又保留了祈谷坛的“地方”。嘉靖在天地坛新建圆丘坛还带来一个问题,原来坛内的斋宫是为天地坛修建的,位于大祀殿西南,这个位置是符合礼制的。

而新建的圆丘坛在斋宫的东南,对圆丘而言斋宫的位置就成了问题,斋宫跑到了祭坛的北面,对此嘉靖皇帝认为“旧存斋宫在圈丘北,是距视圆丘也”,于是他提出要在圆丘的南面重建一座斋宫。

这时有一位大臣站出来婉言劝阻了皇帝,身为礼部尚书的夏言对皇帝讲:在圆丘旁修建斋宫是不符合古人祭天意义的,本来古礼规定祭天“至敬不坛,扫地而祭”,连坛都不要建,扫块干净地就可以了,祭天崇尚的是质朴,只要诚心诚意表示对天的谦恭肃敬就可以了。陛下对祭天礼仪不是精心地考证过吗,所以请陛下打消建斋宫的想法以仰承天意。夏言的一番话还真起了作用,嘉靖皇帝果然打消了建斋宫的念头。

事实上祭天场所历代都称为“圆丘”,没有“天坛”这一名称。“天坛”得名始于明嘉靖十三年。据《明实录》载:“(嘉靖九年十一月)丙申,上谕礼部日:南郊之东坛名天坛,北郊之坛名地坛,东郊之坛名朝日坛,西郊之坛名夕月坛,南郊之西坛名神衹坛,著载会典,勿得混称。”

古人如何看天,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在天坛大兴土木的另一个皇帝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他一登上皇位就颁下旨意,对天坛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建及修缮。

说起天坛的修缮和改建,不得不提起中国清代皇室建筑工程师雷氏家族。天坛的祈年殿就是由样式雷家族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的,他在建殿之前,要与钦派风水官员同赴实地相度风水,还要绘制专门的风水地势画样。因此他的建筑和设计中,处处融入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在设计中满足了帝王的需求。

“象天法地”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普遍遵循的一个设计原则。天坛作为祭天的建筑更不例外,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座祭坛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修建天坛的古代建筑师和工匠发挥了他们全部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多种方式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建筑之中。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今苏州市城厢区),楚国之时的建筑就普遍存在“天人感应之说”、“四神之说”、“阴阳之说”、“五行之说”等建筑意识。这些建筑意识形成了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的基础。

天坛,作为与天最近的神坛,从建筑伊始就包含了浓郁的风水意识。天坛建在国都郊外之东南位,它的选址就是极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的。首先,圆丘祭天古称“郊祀”,因此必须建在都城之外。北京天坛现在位于城内,是因明代修建外城,把天坛圈在外城墙内。

圆丘建在城南,是因为古人以南为阳,北为阴,天为阳性而居南,地为阴性而居北,地坛就建在城北。天坛不建在城南正中,在道左东南位,是与古代方位说有关,伏羲的先天八卦以东南方为阳阳位(重阳位),与天为阳性相符,二是与古人以左为上,东南方居城南道路之左,与天为上的地位相符,三是因为坛位若设在城南正中,势必影响皇城正面道路通畅,就是皇帝到天坛祭天也须绕道而行,此为古人一大忌讳。

圆丘坛四门的名称“泰元”、“昭亨”、“广利”、“成贞”源自《易经》的“乾”卦,在八卦中“乾”是代表天的。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表示天的功能,天的法则,“元”有大与始的含义,“亨”是通,“利”是祥和,“贞”是正与固的意思。

意思是说“天的功能,是万物创始的伟大根源,通行无阻,祥和有益,无所不正,而且执着”。天是生成万物的本元,同时也保证宇宙的大和谐,超然于万物之上,使天下万国都得到安宁。

走进天坛,仿佛告别了尘世间纷繁的喧嚣,一下子就进入到庄严肃穆的圣殿中,环顾四周,古柏苍翠,枝繁叶茂,条条大路笔直通透,格局清晰明朗,与天的距离也在不经意中被拉近了。能体味到一种凝重而又深沉的生命的“力”的内涵,默默地渐入一种物我相通的意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