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郊祭天北郊祭地,为何北魏却西郊祭天?是鲜卑旧俗还是没文化

 猴格 2022-09-05 发布于河南

这两天被发掘北魏皇帝祭天遗址的新闻刷屏了,猴格也来说说北魏皇帝是怎么祭祀老天爷的,北魏的郊祀制度又是怎么回事的。

话说封建时代的皇帝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神化自己的皇权,都喜欢通过频繁的郊祀祭天来表现自己是天授神权,声明自己是老天爷的儿子,受命而得天下,非常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

何为郊祀祭天?

郊,就是在南郊祀天,在北郊祭地,在五郊祀五帝、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等诸祭仪。

中国人注重祭祀,除了祭祀天、地外,还要祭祀人鬼,可能读者菌会有点迷惑,祭天、祭地都很容易理解,可祭祀人鬼?就让人有点懵了,其实呀,人鬼就是指老祖宗了。换言之就是说,封建时代的皇帝,不但要在郊外祭祀天地,还要在宗庙里祭祀列祖列宗。

郊祀属于外祀,宗庙则属于内祭,一个新皇帝开国,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统性,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折腾,都是必然要去祭祀天地祖宗的。

当然,也有喜欢折腾、热衷搞这些事的皇帝,像那些自视甚高的比如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然后就是那些得位不太正的皇帝们,也极其重视这些祭礼,因为他们希望通过祭礼来表明自己的合法性。

中国汉代的时候,郊祀礼就已经基本形成南郊祀天,北郊祭地,宗庙祭人祖的规矩,但除此之外,还要郊祀其他各种山川神灵之类的乱七八糟。

直到汉成帝在位时,不知道是从节约成本考虑,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总之,成帝罢免了很多乱七八糟的祭祀,并真正形成南北郊制度,在之后被王莽推广开。

那南北郊祀天地具体要在哪里去祭拜呢?

一般来说,在京都南郊的圆丘去祭天,在京都北郊的方丘去祭地,就是俗称的南郊、北郊,与之相匹配的都有一套相关制度,可不是随便地方就能摆架势来祭祀天地的。

北朝时代由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和其他王朝一样,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早在道武帝拓跋珪刚做代王的时候,即登国元年(386),就在牛川祭天。

而且,他们家和别人家有个很明显的不同,别人家都是在京城的南郊祭天,唯独拓拔家,居然在京城的西郊设祭,堪称另类。

北魏为啥在西郊祭天呢?是他们拓拔家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还是这是他们鲜卑族的旧俗呢?刚看到北魏西郊祭天时,猴格还真不敢肯定说是哪个原因,接着往下看。

天兴元年(398),拓跋珪定都平城即皇帝位,又在西郊立坛告祭天地,因为他声称是黄帝之后,所以,祭天之礼用的是周典。

但是,就在次年、天兴二年(399)正月,拓跋珪又跑去南郊去亲祠上帝,还以他家始祖神元皇帝拓拔力微作配,五帝以下天文都可以从食,这些天文包括了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一、太乙、北斗等等。

好了,从拓跋珪这个行为看,所谓西郊祭天,大概率不是他们家的旧俗,应该就是拓跋家没文化不知道祭天在南郊。因为,在随后的天赐二年(405)四月,道武帝拓跋珪又跑去西郊祭天

就在天赐二年这次祭天中,《魏书》礼志一很详细地记录了拓跋珪祭天的具体流程:

在修筑的大方坛里,安放七个木制神主,东边设有两个没有等级的台阶,方坛一圈是围墙,有四个门,每个门都以方位颜色命名,即东青、南红、西金、北黑。

祭祀要准备的牲畜是白色的小牛,黄色的小马,白色的羊各一只。等到祭祀之日,皇帝摆着大驾,带着百官、外臣、诸部大人,以及后妃们都来到郊所。

皇帝站在青门内近南坛西,内朝臣都站立在皇帝北边,而外朝臣和诸部大人则在青门之外,再由皇后率领六宫妃嫔从黑门进入,分列在青门内、近北方位,同样面向西方。

廪牺令把献祭的小牛、小马、小羊陈列在坛前,这时候,该女巫拿着鼓登场了,女巫站在台阶的东面,面向西方。另外选择皇族近支子弟七人捧着酒,站在女巫南边。

吉时一到,女巫开始升坛摇鼓,皇帝率先祭拜,然后再由皇后肃拜,这时,不管在青门内、还是外的百官也跟着跪拜。

祭祀过后重新祭拜,拜完就把牲畜杀掉,再由捧着酒的七个宗室子弟面向西方,把酒洒向天空敬献上天,然后再重新祭拜,如此七次,才算礼毕。完了之后乌央乌央的回到宫中,皇帝御太极殿,去接受百官的朝贺。

从天赐二年祭天之后,北魏皇帝每年都要祭天一次,道武帝之后的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在即位时,也都有立坛祭告天地的大典。

太和十年(486)四月,孝文帝元宏也在西郊祀天。因为元宏倾心汉化,成了北魏皇帝中难得的文化人,北魏的郊祀礼仪上也开始逐渐地规范起来。

太和十二年(488)十月,元宏开始在南郊筑圜丘。修筑南郊圜丘后的次年正月,元宏就有事于圜丘,但直到太和十六年(492)正月,元宏才首次在南郊祭祀

太和十八年(494)三月,元宏废除在西郊的祭天礼仪,之后的北魏祭天就都在南郊。十九年(495)十一月,元宏亲赴委粟山议定圆丘,并于冬至的时候,在那里祭祀昊天上帝。二十年(496)五月,元宏立方泽于河阴,并举行祭祀。景明二年(501)十一月,宣武帝元恪又把圆丘改筑在伊水之北,并举行祭祀。

从孝文帝到宣武帝,至此,北魏的南郊圆丘、北郊方泽的郊祀制度才基本确定。到了熙平二年(517)三月,太常少卿元端向皇帝提建议,郊祀制度采用东汉郑玄的理论。

郑玄的什么理论呢?就是把南郊和圜丘、北郊和方泽分开,与同时期的南朝明显不同,因为南朝是采用西汉的老版本,圜丘、南郊合二为一。

看到这,可能又有读者菌会不明白,这是啥意思呢?怎么圜丘和南郊还不一回事吗?

在郑玄之前,西汉的学者大儒们,不管是董仲舒还是匡衡等人,都认为圜丘就是南郊,南郊就是圜丘;方丘就是北郊,北郊就是方丘,他们都是一回事,就是南北郊祀两件事。

但东汉的郑玄却认为,圜丘是圜丘,南郊是南郊;方丘(泽)是方丘,北郊是北郊,他们都是两码事,在郑玄这,两件事变成四件事了。

也就是说,郑玄的学说是把圜丘和南郊看成不同的祭天场所,把方丘和北郊也看成是不同的祭地场所。他认为,在圜丘祭祀昊天大帝,在南郊祭祀感生帝;在方丘祭祀昆仑地袛,在北郊祭祀神州地袛。哎哟我滴个神呐!

朝廷采纳了元端的建议,从那开始,北魏的南北郊祀就采用郑玄学说,并被之后的北周、北齐、隋沿用。

其实吧!这些祭祀制度,什么祭天祭地,什么褅祭、祫祭、褅祫祭,提起来真的让人一头雾水,不是古人为了祭祀吵吵,真的是谁都能说出一朵花来,不过,如果你有足够的名气成为大儒,自己去注解礼记,要是再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你的学说还能得到推广呢。

反正皇帝们都要祭天、祭地、祭祖宗,具体怎么祭,就看礼官怎么掰了,毕竟,郊祀制度的确是确立皇帝的合法性、皇权的正统性和神圣性最有效的手段了。

哎,每当提到神圣俩字,我就想起蛮吉,就是神圣兽国游尾郡窝窝乡独行族妖侠蛮吉的那个蛮吉啊啊!!!

就是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