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傣族南迁之谜

 颐源书屋 2020-10-30

大多数史家认为蒙古人灭大理国后,才导致傣族从云南高原南迁中南半岛,因为蒙古人灭大理国后,中南半岛紧接着就冒出很多傣族政权。但据史籍记载,蒙古人灭大理国后,并没有屠杀掳掠的行为,依旧任用大理国前王室以“总管”之名继续统治云南,不可能导致傣族大量出走,最多就是正常的移民迁徙。

蒙古人灭大理国导致傣族南迁的说法明显不成立。况且,大理国时期早有傣族居住在中南半岛;宋赵汝适《诸蕃志》载:“交趾(今越南)……西通白衣蛮(今傣族)”;说明当时的越南西侧(今老挝)已经有很多傣族。但据唐樊绰《蛮书》记载,这片土地在中土唐国时还是孟人的陆真腊国地界,陆真腊国北面才是傣族的南诏国。傣族是何时从南诏国迁入陆真腊国地界呢?

公元8世纪后期,南诏国向东北方发展遇强唐受阻后,开始转向西南方发展,灭骠国(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征女王国(湄南河流域)、陆真腊国(长山山脉以西的湄公河中游地区)、水真腊国(湄公河下游地区)、昆仑国(萨尔温江入海口以南地区)。唐樊绰《蛮书》记载:“(南诏)蛮贼太和六年劫掠骠国,虏其众三千余人,隶配柘东,令之自给。”;“女王国……(南诏)蛮贼曾将二万人伐其国,被女王药箭射之,十不存一。蛮贼乃回。”;“水真腊国、陆真腊国,与蛮镇南相接。蛮贼曾领马军到海畔,见苍波汹涌,怅然收军却回。”;“昆仑国……(南诏)蛮贼曾将军马攻之,被昆仑国开路放进军后,凿其路通江,决水淹浸。进退无计。饿死者万余,不死者,昆仑去其右腕放回。”

古代打仗都会在行军途中修筑工事、建立补给点,通过补给点与后方取得联系,后方又通过补给点将粮草送上前线;补给点一般由少量军人带领百姓驻守;如果打了胜仗,补给点便会发展为商旅、移民城镇;如果打了败仗,补给点便是接纳残兵的避难所。从史籍记载看,南诏国曾多次出兵中南半岛诸国,除征骠国凯旋而归外,其余每次都有数万人不得回归,这些人大概率会投奔行军途中建立的补给点、或抱团在补给点附近建立新的聚邑。

古代人烟本来就稀少,悬居中南半岛诸国的数万傣族,其人口数量也不容小觑,久而久之便会发展成割据势力;和平时期还会吸引母国的商旅驻足、甚至还会接纳母国不少非军事性移民。所以,到大理国时期,交趾西侧已经有很多傣族。蒙古人灭大理国时,中南半岛的土著孟人也正走向衰弱,散居于此的傣族才趁机反客为主建立政权。

也就是说,傣族南迁始于南诏国对外扩张,并不是蒙古人灭大理国导致的傣族南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