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月,寂寂红蓼醉清秋

 大家闺秀1957 2020-10-31



十月,寂寂红蓼醉清秋

作者︱程 庚

十月,漫步乡野,村舍旁,沟渠畔,河滩湿地处大片绽放的红蓼花映入眼帘。虽为家乡司空见惯,平凡普通的野花草,其葱茏的长势,火红的气势还是让人为之眼前一亮,不觉间心花怒放,一股热情喷薄欲出,一怀眷念油然而生。

红蓼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味辛辣,我们又习惯性叫它辣蓼子。蓼草的茎红色,上部多分枝。叶,椭圆形或卵状针形,两面皆长有柔毛。入秋,绽开粉红或玫瑰红色小花,因花束紧密,花序呈穗状,且多为顶生,微下垂,秋风中轻轻摆动,像极了耷拉的狗尾,我们又叫它狗尾巴花。晚秋,红蓼结满黑褐色圆形瘦果,两面凹陷,色泽光艳,很是好看。由此,红蓼也常作为观赏植物点缀在园林。红蓼的茎叶果皆可入药,内服或外用,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截疟之功效。农村人常用来治疗痢疾;脚气;蛇虫咬伤。

夏季,蓼草葳蕤,静静生长,一般是不会引起人太多注意的。一旦到了秋天,似佛一夜间便吐穗开花,有的数枝聚拢,有的连接成片,枝稀叶茂,挨挨挤挤,挺立在河滩湿地,秋风中,肆意翻滚怒放,阵阵红波,大有星火燎原之势。秋阳下,蔚蓝的天空,翩跹的白鹭,秋水中的云朵,高挑的芦苇花配以漫眼的蓼红即构成了一副多姿多彩,满含生机的秋意画卷,驻足品赏,顿觉心旷神怡,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芦花和红蓼皆属喜水植物,常常相生相伴于河边,是秋天典型的代言。芦花翩翩如雪,蓼花似红靥佳人,寂寂秋空,盈盈秋水,白芦牵手红蓼,翩翩起舞,装点着寥寥秋意,给萧瑟寂然的秋带来活力,更让清冷的水岸变得靓丽温情起来。但看那星星点点,红若胭脂的蓼花,一株株拥挤在一起,长得那样自然,开的那样忘我,奔腾的血液染红周身,喷薄的激情令人动容,既妩媚洒脱,又热辣劲爆,似燃烧的光焰,映红了恬淡的秋水,惊艳着歇栖的水禽和偶来的赏客。此情此景,宋人陆游亦沉醉在这蓼红正浓的秋色里,于是乎便有了“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的舒爽之感。秋高气爽,几株廖花相陪,此时,静心执竿,凝目秋水,抛却俗尘杂念,忘却烦恼忧愁,即便年高体迈,身心疲惫,也要独善其身,聊以自慰,这岂不正是生活之乐,人生之喜?

由于红蓼多长在江河湖畔,而古代渡口又常是离别相送之地,在古代诗词画卷中,红蓼常和黄芦、白荻、香蒲、鸥鹭、鸿雁、秋风、秋雨等一起共同渲染适合作者内心的秋情秋意,红蓼在名家大师的作品中更是屡见不鲜,赏读皆给人无穷的遐想和不尽的回味。“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孙锐眼中的它是悠然闲适的。“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薛昭蕴眼中的它是寂寥阔远的。“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白居易感受到了它的柔媚。“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晏殊嗅到了它的淡香。“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秦观感触到的清江月夜在红蓼、黄芦、白露的衬托下幽野凄清。“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冯延巳则以固有的多愁善感体会到的是蓼花渲染的秋愁。红蓼花“思念,离别”的花语得以认可,成为当之无愧的离愁之花,我想应得益于唐朝诗人司空图《偶居有感三首》中“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的诗句。一次次渡口的垂泪难舍,挥手惜别中,又有几人能识得红蓼所含的离愁别绪呢?真可谓江南江北蓼花红,满眼都是离人血。

欣赏水岸的廖红,体味诗句的意境,叹服古人高超的表达艺术之时,自己与红蓼的点滴过往也不由浮现眼前。年少时,村里爱美的孩子曾经徒手摘蓼花,不经意间手和脸常被辣得炽热难忍,叫苦不迭。秋后,母亲把屋后和野外的蓼草砍了一捆又一捆,晒干后做以烧柴,连炊烟都弥漫着呛人的辣味。母亲也时常用红蓼给我们泡脚,可那时又怎能体会得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呢?如今,蓼花堪比旧年红,慈母已随清风去;目睹蓼草倍思亲,惟有秋水照愁绪。呛人的蓼草用做燃料,这岁月的艰辛和其中的五味杂陈是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红蓼本无心,亦无真情性。既没古人的复杂情感,又无古人的表达智慧,红蓼于我来讲首先是深秋视觉上的感受,其次是它身上熟悉的味道和亲切感。那种秋红摇曳中的自然之美着实让人观之心和,而与之交织的情愫却只有回忆和留恋。无论如何,蓼花都不失为诗词中最美的花草,它承载着萧瑟中的激情与希望,又寄托着离愁感伤的情绪,每每观之即会遥想一段往事,溢出一份眷念。寂寂蓼花红,微微秋风爽,天阔远,秋色浓,只为迎来独赏客。今天,站在秋的渡口,凝神静气,邻水而望,一颗心渐渐趋向舒缓,我又在廖红盈目的清秋中深深醉了一回。

作者简介

程庚,河南信阳平桥人,乡村教师,散文爱好者。一颗感恩的心,一怀浓烈的情,热爱家乡,赞美家乡,感恩家乡,奉献家乡,心系故土,情满校园。

原创作品

未经授权禁止盗用版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