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节奏没办法慢下来?应该用这种艺术形式去治愈……

 印客美学 2020-10-31

ink&文化遗产

I don’t believe that I’ll find someone that I can stay in love with.

ink作为文化遗产传播平台

将持续关注文化遗产

/

焦虑往往不经意的闯入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因太过于在意外面的反应。而没办法诚实的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只问一声,你活的焦虑么?

是的,我也很焦虑。然而,在最近一次旅行中,我似乎得到了治愈……

最近,印客美学受邀同程网,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开始了一段探索美的旅程。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谚语早已耳熟能详。但我却不曾去触碰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地方,依附着隋唐大运河,占据着重要贸易路线,掌握着数不尽的财富。千年古城的旧时模样我不曾看过但倚水而建的风韵却回味无穷。这一笔,那一墨,影影绰绰,在水汽朦胧的夜晚也清晰可闻。

我在这样的雾气中,呼吸着慢节奏。北京的快节奏让我似乎不知道如何体验美,如何让生活变得慢下来。直到我看到苏绣……

/

“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轻柔如发的线缠绕在指尖,穿过细如青丝的银针,一针一脚扎在绢帛上,这是画里的图景,也是我对江南女子温婉的认知。苏绣,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最美丽的情结。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就已将刺绣用于服饰。到了明代,又与绘画结合,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

🌿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方姑娘,也在这一针一线间变得温婉起来。

“不是你不适合做女生,只是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你失了那份沉下心来做事的耐心。”

几个人围坐一圈,与这一针一线伴舞,学习的热情在转瞬间就失了那份沉稳,焦躁地如坐针毡。是的,这份沉静的美好我们却在悄悄丢弃,这是生活的焦虑。

📷

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古代女子从7、8岁开始就从长辈那里学习刺绣技艺,直到她们的生命终结。姑娘出嫁时,刺绣做得好不好,也成为判断她们贤淑与否的标准。同时,受三从四德教条制约,古代的妇女很少有抛头露面的机会,常在深闺之中,手工也变成娱乐消遣的方式之一。

说起刺绣,不得不提女红,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女红一直是女性的标签词语。从绢帛绘画、诗词歌赋,到历史卷宗,我们都能看到做女红的女性形象。不论是富家千金或贫寒女子,无论是质朴的农妇或是卖弄风情的风尘女子,她们手中都放不下针和线。

女红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刺绣。苏绣是中国刺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类,以其表现手法细腻、逼真而闻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

苏绣如何而来?

史书中最早出现的关于苏绣的记载,便是春秋吴时,吴王夫差为西施用苏绣设计“青莲包头”“藕荷腰兜”的服饰,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

苏绣如何流传开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春秋战国时代苏州姑娘,在吟诗作画之余,想到把这画品描摹到衣袖上去,用五色丝线把那画品绣在衣服上来打扮自己,美化生活。衣服上绣上了各种花鸟图案后增加了衣服的美感、光艳,穿着起来使自己更加妩媚秀丽,更加婉约婀娜。看的那郎君和士大夫们,眼热心跳,啧啧称奇。便拿来作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于是苏绣便在吴地流传开来,作为闺房女红的必修课。

///

随后,苏绣不断地发展演进,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正因如此,技艺精湛的苏绣艺术家便也闻名遐迩,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沈云芝。在慈禧七十寿辰时,沈云芝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

消失的苏绣

2006年5月20日,苏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苏绣所面临的问题。如今,80%的绣工年龄分布在30-50岁之间,仅有16%的绣工年龄分布在20-30岁,这说明苏绣的人才已经青黄不接。而且,大部分从事刺绣工作的人为了快速获取经济利益,恶性竞争,降低成本,偷工减料,导致刺绣良莠不齐。这一典型的民间手工艺刺绣艺术即将面临失传,因此,抢救、传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迫在眉睫。

我想,这也许是快节奏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熟悉在水泥盒子中穿梭,却不知道如何让自己静下来,拿起一针一线,感受身边的美好……

假使真的有一天,苏绣失传了,那将是莫大的遗憾。

也是,我们对生活的遗憾。

ink&文化遗产

ink作为文化遗产传播平台

将持续关注文化遗产

文|印客睿析

编辑|少禾

本文为绝对原创,请转载时注明转载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