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侠骨和泾县培风中学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237

230

朱侠骨和泾县培风中学

叶彩霞 吴小元

明万历年间,泾县张香都八甲一支迁到县内北亭都的黄田,其始祖称为本枱公,其后人称为黄田朱氏。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到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黄田朱氏达到鼎盛。因为家族有崇文兴教之风,清乾嘉间,朱武勋筹建培风阁书屋,嘉道年间,其后人、有“江南经师之冠”之称的朱珔将自曾祖辈以来历代藏书集于培风阁书馆藏书楼,总计达数十万卷。到民国十年,村内德邻书舍建立一中学,十一年,校址移至培风阁,改建教室二三间。此学校也因此命名为培风中学,其创始人即为朱侠骨。

朱侠骨,泾县黄田人,清末廪生。青年时赴上海朱姓公馆任馆师,后经泾县西阳人胡朴安介绍至神州女子学校任教,任《申报》副刊主编。

民国九年,朱侠骨自沪归乡,目睹全村学龄儿童之众多及各私塾腐败情形,遂向村中父老提议创立一所小学,俾资改良。不料因此引起一般无知村民及各腐败塾师的反对。后与地方二三父老筹商,捐得开办费数百元,始于民国十年春季开办,成立第一学期,仅有男、女儿童二十余名,第二学期增至四十名。面对村民认识上的局限,朱侠骨一面在不违反家族心理范围内改良教学,以求增进教学效能,一面利用各种机会尽量与儿童家庭及一般村民联络,以求逐渐改变其反对学校的态度。及至第二学年春季开学之期,村民送其儿童入学者达到八十余名。从此以后,村民对于学校的看法日渐改变,不但全村无一私塾,无一失学儿童,即从前如烟、赌等种种不良之风俗习惯,也因受学校感化之影响逐渐革除。在学校地位渐臻巩固的基础上,朱侠骨乃亲赴沪、汉各埠募集基金,正式组织校董会,同时增加设备、扩充校舍、添聘教员以谋发展。民国十五年因为地方失业者众多,添设女子职业专科。后因皖南泾县、太平、旌德三县学生欲入初中须跋涉二百里以上,同时省立中学班次减少,三县县立中学一时难以成立,学生就学益感困难,十七年春季,朱侠骨乃应环境之需要创立初级中学,各乡及邻县学生远道来学者络绎不绝。

培风中学全校鸟瞰图

培风中学作为乡村私立学校,请准安徽省教育厅立案。教育基金由朱氏继范堂、思继堂、善继堂经费拨充与私人捐助。此三堂均系朱姓慈善机关,在南陵县有田产数千亩,均作教育及它项慈善事业之用。又合族有忠恕堂,在汉口有房产值数万金,由其中文会经费指定为学校基金。此外私人捐款也成为一时之盛。校董朱砚涛、朱幼鸿、朱蕊初、朱良臣、朱德辉、朱玉田、朱执甫、朱季善均在各人商号捐出赀金,每年利率一分为学校固定常年经费。民国十三年学校各校董捐洋五百元,后校董朱清波募洋五百元建造大礼堂及整理其他各处;民国十四年校董朱蕊初捐洋二百元添办仪器全组,加设童子军;民国十五年校董朱德辉故妾李裕宏及校长室人朱吴杏徽各捐洋一千元开办女子职业专科;民国十七年校董朱蕊初之太夫人尚德捐洋五百元、校长室人朱吴杏徽捐洋一千三百元加建三层楼房为初中部;民国十九年校董朱蕊初之女公子秀文捐洋五百元;校董朱德辉之太夫人遗命捐助本校建筑宿舍费五百元。另有教育厅奖金五百元建造第六教室。加上学生每学期纳费八元(另定有学费减免办法),至民国十九年,学校经费已达五千七百余元(连小学部经费在内)。

培风中学的组织系统有序。校董事会担负学校一切的财务责任,对本校重要的事项有最后表决权。由校董会公推校长,校长对外代表本校,对内总理校内各项事宜,并对校董会代表教职员会负责。校长兼任教育主任,内设校长办公处。办公处下设教职员会,由全校教职员组成,为学校最高机关。教职员由校长以学校名义聘请,决定全校学制采定、新生之招考、教务训育各项事务。其下又有教务会议、校务会议、训育会议三种。校务会议公推若干人组成学生自治会指导部,指导学生一切课外活动组织。下设学生自治会,设会员大会,会员大会包括代表会、干事会,干事会又具体细分为特种委员会、文书股、事务股、学术股、体育股、游艺股、合作社。本校对所有会计庶务外之一切事务采取校务分任制,皆由全校师生分组担任之。

培风中学自治会全体摄影

建校之初,培风中学即以三民主义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达、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养成适应社会生活之知识技能为宗旨,以“人格教育”为校训,以期养成革命化、科学化、艺术化、纪律化、劳动化、健康化、社会化、平民化的健全人格。在课程设置上,初中学生必修课程遵照部颁课程标准之规定,于第三常年酌设选修课程以为毕业后升学或改习职业之准备;女子职业专科采取分科选科制,课程分为分科必修、分科选修两组。班级编制上,初中有学生三班,三年级学生一班,系十七年春季始业,于十九年秋季呈准举行毕业。女子职业专科,有染织科一班。教学方法上,教学采取自学、辅导相结合,上课时注重自由讨论,指导学生自己查阅参考书、实验理化仪器及观察实物。对于智能较低或因事缺课较多的学生,除由教师于课外施行个别教学外,利用暑假开办暑期学校,俾资补习。课程分配上:学校初中各年级必修学课学科有三民主义、国语、英语、算术、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社会问题、国画、手工、乐歌、体育及童子军训练。三年六个学期共计165个学分,其中以国语、英语、算术各42分、38分、30分三科所占的比值为最大;女职选修学科主要有国文、算术、珠算、簿记、商业、图画、工艺、打字、法制、经济、家庭经济、缝纫、烹饪等学科;小学学科课程有:三民主义、国语、算术、社会、历史、地理、卫生、自然、商业、艺术、乐歌、体育、英语,共计182个学分,其中以国语、算术、社会各为48分、36分、20分所占比值最大。教材分配上:各科教材系遵部颁初中课程暂行标准,所列之教材大纲并参照乡村环境需要而定。每学期定有各科课程预计表以为各实施教学之标准,所采课本除历史、地理两科系采用中华最近出版之初级历史、初级地理,国语系用油印外,其余均采用商务本。各科除课本外,另由教员编辑补充教材以资适用。学生们每日的作息时间一律于六点十分以前到校,休息十分钟举行早操,七点钟用稀饭,八点钟上课。每天上午上课三小时,下午上课三小时,夜间自习二小时。其余为课外活动时间,或出席各项会议,或从事各项工作或练习各项运动,都由学生自治会自由规定,教职员处于指导的地位。学生们有年假,但不放暑假,暑期内经过学期考试之后对于国语、算术、英语三科课程有一科不及格的都要留校补习。上学期间的每个周日,开展游艺会、演讲会、运动会、选举会及各种大规模的活动,如全校大扫除、全校清洁检查等。

培风中学理化实验室

在学生的管理上,以学生自治会及一切课外活动的组织为指导实施之对象。除全体职教员皆负有训育责任外,每日轮派职教员一人为值日管理,管理全校学生日常行动及其他偶发事项。除利用纪念周及各种纪念日、开会日为实施训话机会外,平时训话分有全校训话、各级训话、个别训话三种。对违纪学生实行惩戒,惩戒方法分为警告、通知家庭、记过、开除四种。

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以学生自治会为中心,其组织之种类有读书会、演说会、星火半月刊、学校新闻、半周新闻、通俗演讲团、民众学校、储蓄银行、合作商店、邮政局、医药会、新剧团、俱乐部、游乐园、蓄牧园、学校园、模范桑园等,各项组织皆按照性质分隶于自治会各股之下。自治会于上学期遵照中央所颁组织大纲改组,于干事会之下分设文书、事务、学术、体育、游艺五股。每股各设指导员一人,由各股自就自治指导部各指导员中进行选聘。学生们积极关注社会事务,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全校学生愤起募捐四百八十余元扶助上海工人罢工,并至各地宣传。

学校有大操场一个,暂时兼充练习各项球类、跳高、跳远及短距离赛跑之用。民国十九年又购得荒地一块,面积约十五亩,作为开辟为学校初中部之运动场。体育课程的教授上:星期以三小时为教授时间,成绩不及格者不给学分,学分不足者不给毕业;早操每日上课前举行早操十五分钟。课外运动之组织如足球队、篮球队等类都相继成立,每日至少有一个小时的课外运动;此外有健身队:对于身体疲弱及不好运动的学生,指导组织健身队予以特殊训练以增进其身体之健康与运动之兴趣;运动会:民国二十年一月五日举行全校第一届运动会,泾县县长、教育局局长及城乡各学校教职员相率莅校参观,结果颇能引起社会之注意;身体检查:每学期由特约校医举行身体检查一次;学校园:学校有学校园二:一兴养花木,二种植蔬菜供学生无事时实行自习,藉资劳动。

培风中学足球队

学校里的图书种类多。图书馆共有中文图书四千八百九十种,西文图书三百八十余种,合计五千二百二十余种(杂志及各种教材在外)。除最新的科学文学和关于党义等等的书画颇为完备外,其它国学书画如四部丛刊、图书集成及二十四史之类莫不应有尽有。图书馆有借书证,借书规则详细:如本校同学均可在借阅时间内借本馆所有书籍;借阅时期以一星期为限,过期每日罚铜元三枚;如有损失照价赔偿;同时只借两本;本馆杂志等概不借出。馆内有各级阅书人数统计表。用于试验的仪器齐全。学校仪器室共有物理仪器八十四种,化学仪器二百二十余种,生理仪器标本一百二十余件。对于商业选科学生,学校用合作商店作为其实习之地。职业学生毕业后,扩充一贫民大工厂为救济失业贫民之用。

培风中学图书馆

本校教职员的籍贯,除校长外,并不以本省人为限,有来自江苏浙江的,有来自湖北的,就他们的个性而论,有的爱好艺术,有的爱好科学,各不相同。可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就是把乡村教育当成终身事业,非有特殊事故,绝不肯中途变节,辞职他去的。从前有少数曾在本校服务的同事,因受土匪影响,不能再来,可是现在他们还时常和学生们通讯,对于爱护本校的热忱,丝毫没有改变。师生间感情的浓厚,实在非一般都市学校所能及。以一个中小幼及女子职业专科合办的学校,全年经费总共只有五千数百元。在这五千数百元中,还要提出大部分用在建筑校舍、添购图书仪器及其他设备上面,职教员所得生活费自然是极其低微的了。

可是教师们对物质生活,并不感到什么不满足。教师们的膳食全都委托校长的夫人管理。厨房里仅用一名校工,专司烧饭和挑水的职务。每天所吃的菜蔬,大半是从学园里拣新鲜的摘了来,由朱师母指导女学生们轮流替教师们烹饪。学校的蓄牧园里还养了许多猪羊和鸡鸭。每天午膳,都有新鲜的鸡蛋和鸭蛋吃。全村到处都是竹林,美味的春笋和冬笋只要自己有功夫去挖,是分文可以不费的。有时候教师们要做几件布衣,所用的材料,大半都是本校女织染科学生的出品,也用不着到外边雇裁缝,就由女教员裁好了。指导女学生们用缝纫机缝纫,学生织成的布给先生做衣穿,先生穿学生所织的布所缝的衣,那种快乐实在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

学生在进行染色实习

学校里供养的杂役人员少。校长之外只有一个会计,其余就是几个教员了。校长除了综理全校事务之外,还要兼任训育主任和教课。教员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兼管训育和分任全校的事务,每天的工作自然是很忙的。关于校园的清洁、教职员学生的茶水器物的保管、来宾的招待和每天振铃上课等事都由各级学生轮流担任。培风中学内教育就是生活,一切学生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实施的场所,实际上分不出教学和训育的界限。学校自校长以下,每个教员都共同担负训育责任。学校的正式会议按照事物的性质,虽然分出校务会议、教务会议和训育会议的几种名称,其实一切校务的进行,大半都是在每天晚餐以后,大家聚在教员休息处闲谈的时候决定了的。教师们还尽量利用机会,和乡村人民联络,以谋乡村社会事业的改进。因为朱侠骨校长是当地人,本是乡村人民所共同信任的,所以百姓们对于学校和全体教员的感情,也就非常的浓厚,往来亲密,如同家人。学校举行游艺同乐等会,乡村百姓都非常高兴地参加。因此一切改进乡村的计划,也都容易实行。

培风中学里的杏楼

民国十九年,在培风中学十周年校庆大会上,众多名人政要纷纷恭贺,有叶楚伧“侠骨婆心”,张乃燕“春风广被”,吴醒亚“树皖南之模范  振紫阳之家声”,陈诚“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乡人胡朴安“紫阳家风”等题字,此外还有县长张国英、督学赵宗汉及泾县旅京同乡会等赠送题字和匾额。培风中学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其中上海《文汇报》主编胡惠生赞词最有代表性:

先生诚奇人也。居乡里,排难解纷,不畏强项。社会事业,尤夙多规划。培风学校,即先生所规划之社会事业之一。草创经营,十年以远,未更厥志。后生小子,咸蒙其惠。乡老交誉,官宪嘉尚。而先生亦欣欣然自幸十年来一片婆心,未尝虚废也。夫是而知天下事苟持志坚定,未有不底于成。观于先生之成功与余之因循,亦知所以警与。时任泾县教育局局长、黄田人朱似愚赠文:昔在有清乾嘉之际,人文蔚起,薄海从风东南,大师辈出,尤足兴起后学。吾族自徽迁泾适于其时,繁衍于黄[山兑]石井之间,于是乎承流接响,既庶而教,培风肇基,实丁斯会,不数十年而吾兰坡公昆弟即以功业文章炳耀东南,谓非兴学之功,曷克臻此?今国家承清末学术濩落之余,剥而必复,论者以为将有文艺复兴之象,而吾侠骨世丈,独能洞烛几先,屏弃百业,从事教育,培风余绪赖以复兴。夫教育乃育人之计,欲睹成效勋期百年,今侠骨用志不纷,苦心独往,十年之间已能彬彬称盛,且培风在十年前仅期地方子弟稍受义务教育耳,今且骎骎成为造就人才之渊薮矣,新教育之功又岂前此兴学之效所可同日语哉!然吾不期培风诸子之必为兰坡公昆弟也。方今世界趋势,物质是竞,文艺抑末,有天才者固能各展所长,教育目的终当有准。吾泾僻处山谷,既不宜农商场,亦无用武之地,惟有养成工艺技能,庶可进合世界潮流,退保地方生计,他日地方繁庶,文化方将因之提高,使吾族而能复有乾嘉之盛,则人才辈出,必且有驾兰坡公昆弟而上之者。今于培风十周纪念之辰聊贡芹献之言,庶几橄回有味。培风诸子其勉之哉!培旅镇徽宁同乡会敬祝曰:猗欤培风,造就后进。善哉侠骨,十载辛勤。捐资兴学,桃李阻盈门。热心毅力,三育孟晋。成绩卓著,活泼精神。桑梓之光,国家之英。政府奖励,乡党仪型。[山兑]山泾水,亘古长存。

民国二十三年,泾县大旱,朱侠骨奔走数省,募捐振灾,同时还捐资整修黄田至县城30余公里的道路,在黄田村建石桥一座方便过往行人。朱侠骨逝于1937年,培风中学校董事会于校内建“侠骨亭”以记其人其事。培风中学一直坚持开办下去,直至1950年8月停办。

侠骨亭

朱先生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在偏僻落后的山区打造了一个乡村教育的传奇。先生之质,温润如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叶彩霞系泾县档案局副局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吴小元系泾县政协文史委员、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