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土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上古传说,女娲用泥土捏了一个物件,有身子,有四肢,有头,有眼、鼻、嘴、耳。然后,女娲朝那物件轻轻吹了口仙气,那物件就活了起来。它动动手脚,眨眨眼睛,张口问女娲,说:“我是谁?”女娲想了想,说:“人”。

这个古老的传说,应该是远古时期原始先民们对自身来自何处的一种思考,一种解释。先民们朴素而又直观地认为,自己来自于泥土。它充分说明,从鸿蒙初开起,人们与泥土的关系是多么密切,人们对泥土的感情又是多么深厚。

在我小的时侯,家乡的人们也都说,人是泥人,是土人。常有小孩子问大人,说:“我是从哪里来的?”大人们想了想,说:“是你娘去背沙土时,从沙土窝子里捡来的!”孩子们往往不相信。大人们便玩笑地说:“泥人,泥人,上古就说人是泥人。不信,你搓搓身上看。”孩子们在自己身上搓一把,满手都是泥条条,便一咧嘴,笑了。

大人们对于自己的回答很满意,当然也笑了。他们虽然答非所问,巧妙地回避了孩子们的问题,但他们在感情上并没有欺骗孩子。在他们看来,庄稼人祖祖辈辈以黄土为根,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死后仍回归黄土。一句话,庄稼人一辈子离不开黄土。

那时,我虽然不相信孩子是从沙土窝里捡来的,但是我却知道,孩子离不开沙土,是在沙土里长大的。不知道从哪一辈上兴起的,在我的家乡一带,小孩出生以后,不像其它地方那样用襁褓和尿布,而是一律“穿土”。

穿土,就是到野外的沙土窝子里,背回一种又细又柔的沙土,装进一条为孩子量身缝制的布袋,再把孩子光溜溜、赤条条地装进去。遇到天冷时,也仅给孩子的上身穿件短袄。从早到晚,孩子吃、睡、玩耍、哭闹、拉尿,全在土布袋里。所以,又叫做“穿土布袋子”。妇女们给孩子喂奶时,解开怀侧卧着喂起孩子,孩子躺在土布袋里吸吮着甜甜的乳汁。孩子哭闹得太凶时,妇女们就解开怀,连孩子带土揣进怀里。冬日里,无风无雪的好天气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男人们将穿着土的孩子揣在怀里,再用扎布捆扎停当,然后兴冲冲地去大街上逛逛,胡同里走走,或是到走得近的人家串串门子。人们看到后会说上句:“揣着出来啦!”男人则会回上句:“唉!躺不住了,看样子要脱土了。”

在这里,必须先说明,人们为何要让孩子穿土,这种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我没有考究。不过,以我的观察,穿土这种习俗,既不会亏着孩子,也不会屈着孩子,安全而又卫生。可以这样说,它是人们在生活实践当中,因地制宜的一种发明创造,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那种沙土,既是沙,又是土。它柔得像棉绒,细得似面粉,散得如流水。将其捧在手上,它能从指缝间流走。即便是这样,临给孩子用时,还要再用细面箩过一遍。

每天,要给孩子换三次土。换土前,先将土装进土锅子,烧火做好饭以后,将土锅子放进锅窟窿(灶膛),置于余火热灰当中将其炖热,叫做“炖土”。炖过的土,称熟土。未炖过的土,叫生土。小孩子不能穿生土,穿生土会拉肚子。那土锅子,是铸铁厂专门生产的一种小锅,用生铁铸成,大小与海碗相仿。

夏天时,炖热的土锅子,要先搁在锅台上或是炕沿上晾着,等凉了以后才能给孩子换上。“三躺,六坐,八爬拉。”家里人手多的,在孩子六个月大时,就会“脱土”抱起来。家里人手少的,抱得晚些的孩子,“脱土”后就能在地上爬了。

孩子穿土,省下了尿布,省下了衣服。那时,一般的家庭都要养育三至五个孩子,如果用尿布穿衣服,那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穿土,为妇女们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麻烦,带来了诸多便利。孩子出生到六个月这段时间里,是最缠人、最难倒腾的时候。因为给孩子穿土,让妇女们免除了孩子缠身。白天,孩子蹬揺着小腿躺在土布袋里玩,妇女们可以自由地进进出出,更误不了烧火做饭。夜里,孩子睡在热乎乎的土布袋里,妇女们误不了推磨压碾,更误不了盘坐在孩子身边做针线。麦秋大忙时,妇女们既要下地,又要上场。她们给孩子喂足奶以后,把屋门一反锁,该忙什么就去忙什么。有那土布袋坠着,不用担心孩子会从炕上滚到地下。

穿土,对孩子也有许多好处。冬天穿热土,小屁股暖和,就像偎着个小火炉。夏天穿凉土,小屁股凉爽,不怕尿液腌渍。土布袋宽松,孩子不受绑扎,活动方便,可以舒胳膊蹬腿,自由自在地生长。尤其是,农家的孩子长大后要和泥土打交道,穿土的孩子对泥土有种自然的亲近感,更容易亲近黄土地。

我小的时候,到野外放羊或是割草时,常常到庄南门外的沙土窝子玩。我们庄西头的孩子,都是穿这里的沙土长大的。当然,我也是穿这里的沙土长大的。若是碰巧没有妇女来背沙土,我便会在那沙土窝子里玩上一阵子。将脚丫埋进凉爽的沙土,或是捧起沙土任它从指缝间流走。

这时,我身上会泛起一种融融的感觉。那种感觉,很熟悉、很亲切。

(本文图片选自齐鲁网等网络。校对:左丽宁   时佃书

作者:张传桂,博兴县刘官庄张氏第二十一世孙,1949年11月出生。1968年3月份入伍,1974年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曾任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总经理、总编辑。业余时间爱好文学创作,对新闻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研究,著有《中国名乡大全》《走向彩虹》《八月的云霞》《登高望太平》《乡村风物》等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