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食上的“歪打正着”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歪打正着”,一般指方法本来不恰当,却侥幸得到满意的结果。我要说的事情,属于“歪打正着”,也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现在人们注重健康,讲究科学饮食,我在生活上属于不拘小节、顺其自然的那种,在饮食方面,却有着不少“歪打正着”的获益。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来到这个世界的。出生时,恰好是“大跃进”。我三四岁的时候,赶上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那时候留给我的唯一记忆就是挨饿。没有饿死已属万幸,当然没有现在人的减肥之忧。我从三岁到五岁,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其后,虽然有所好转,但是还没有达到衣食无忧的程度。

老家的黄土地沙性比较大,适合种红薯,俗称地瓜。这种农作物产量比较高,是解决饥饿问题的首选,于是我们就常年吃地瓜。地瓜烀熟了,甜甜的,很好吃,但天天吃就腻了。

地瓜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抗饿,因为它毕竟是薯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粮食。那个时候,有点粮食尽量给下地干活的男劳力吃,我们小孩子只能拿地瓜填饱肚子。

地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吃多了下气频繁,俗称爱放屁。现在的人们讲究健康饮食,地瓜无论是营养成分还是对于调节身体机能,都是最健康的食物之一。放屁,听起来不够严肃、做起来不够文雅,其实是肠胃健康的表现,所以现在人们提倡吃地瓜。研究表明,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红薯不仅是健康食品,还是祛病的良药、理想的减肥食品。但是,现在的食物品种繁多,诱惑极大,想吃地瓜也没多少机会,反而成了一种难以常态化的奢侈品。从这个角度看,原来用以充饥的地瓜,成了现在食补上的“歪打正着”。

再就是胡萝卜,也是高产农作物,且抗盐碱,所以我们老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种此物。胡萝卜水分比地瓜大,且少淀粉,不能代替主食,但是用来做粥,喝上几碗也能充饥。我们小时候主食是地瓜面窝窝头,或者烀新鲜的地瓜,再配上胡萝卜粥,就是平时的一日三餐。现在研究发现,胡萝卜是一种质脆味美、营养丰富的家常蔬菜,素有“小人参”之称。胡萝卜富含糖类、脂肪、挥发油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现在胡萝卜主要作为做菜的辅料,摄入量微乎其微,对于补充营养来说是杯水车薪。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当年被逼无奈天天吃胡萝卜,又是食补上的“歪打正着”。

有地瓜、胡萝卜吃,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非常满足,有的时候这些东西也供不上溜,还要吃野菜、谷糠、树皮之类的代食品。那些东西粗纤维、无脂肪,所以没有“三高”之患。

还有一种粮食叫全粉面,其实就是小麦磨的面粉,所不同的是不出麦麸子,百分百的小麦粉。因为每到春天,粮食就青黄不接了,小麦一旦收割,人们就忙不迭地磨成面粉充饥,不是包饺子、蒸馒头招待客人,就用全粉蒸粗面馒头吃。因为在吃糠咽菜的情况下,全粉馒头已经非常香甜可口了。当时的小麦低产,不上化肥农药,吃着有原始的粮食味道。现在人们认为,麦麸子里的营养成分更全、更好,特意买全粉吃,而且比精粉还贵。我们当年吃的全粉麦,又是饮食上典型的“歪打正着”。

当时,在我见过的人堆里,都是精瘦精瘦的,没有一个是肥胖的。原来有一个说法,剥削者是寄生虫,吃着农民种的粮食,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无所事事,胖得发愁。原来听到“胖得发愁”这个词,感觉很难理解,怎么会“胖得发愁”呢?现在理解了,因为肥胖的人比原来感冒还普遍,减肥几乎像原来除“四害”那样,成了生活中的难题。现在胖得发愁的人都说:太气人了,我喝凉水都长肉。其实这话毫无道理。现在人们吃主食虽然很少,但是美味佳肴顿顿摆满餐桌,一样吃一口,热量就超标了,何况零食、冷饮、热饮、各色水果比比皆是,又没有多少体力劳动,热量只进不出,不胖才怪。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到大兴安岭参加工作,是人称高寒禁区的地方,是一年四季吃干菜的年月。在连队食堂吃饭,主食是窝窝头、大碴子、高粱米饭。高粱米饭,我们称为高粱米籽儿,因为做出来的饭很硬,用木饭铲一打,粒粒独立,不相互粘在一起,盛饭悬空,吃到嘴里咯楞咯楞的,咀嚼起来异常费劲,不好消化。大碴子也大同小异,吃完槎胃。而玉米面窝窝头是主打主食,顿顿吃,嘴里直吐酸水儿。那个时候,一个月就八斤白面,也就够吃十来顿的,更多的时候只能吃苞米面窝窝头。而现在研究证明,粗粮营养丰富,特别是玉米含蛋白质、脂肪、淀粉、各类维生素、胡萝卜素、纤维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属粗粮中的保健佳品,还颇有医疗功效,防癌、降胆固醇、健脑,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使皮肤细嫩光滑,抑制并延缓皱纹产生等等。

副食一天一顿土豆炖冻白菜就是好生活了,更多的是海带黄豆汤。因为这两种东西不怕冻、不易腐、好储存,做起来也极其省力,所以成为一般单位食堂的主打副食品。当时,一到开饭时间就问打饭回来的人:什么菜?回答:还用问吗——海带黄豆汤!于是去往食堂的人们匆匆的脚步就放慢了,可见这种汤菜吃得有多么频繁、腻味。现在想起来,黄豆是健康必备营养豆制品的原始材料,海带却是补钙的顶级副食品。现在人们要吃这些东西,还要颇费心思,而我们当时却别无选择。这又是典型的“歪打正着”。

七十年代末期,大兴安岭还没有完全告别一年四季吃干菜的生活,细菜和调味品更是缺乏,葱姜蒜等调味品价格昂贵,大蒜好几块钱一斤。1979年,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了,每年都是商业局外进一车大蒜,就足够图强人吃的了。这年秋天,一个个体户也进了一火车皮大蒜,这样就比往年多出了一倍。图强的人口是有限的,于是大蒜供过于求,最后便宜到一毛钱一斤。家家户户腌糖蒜、腌咸菜、栽蒜苗,利用一切办法和空间消耗和储存大蒜。我们单位的办公室是帐篷,把办公室替出来储存大蒜。第二年春天,大蒜折腾没了,我又搬回办公室住了。由于帐篷的地脚是用板子夹锯末钉的,犄角旮旯遗留了不少大蒜,每当吃饭,顺手一抓,就能摸到大蒜,每顿饭都吃一两头。那个时候,只知道大蒜可以代替咸菜送饭下咽,不知道营养成分。现在才知道,大蒜营养丰富,还治疗各种疾病,怎么吃都有好处。大蒜含挥发油约0.2%,油中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具有杀菌作用。大蒜的药用价值也不可低估。这么好的东西,当年我们当做“爱国蒜”吃,这不又是“歪打正着”吗?

七十年代,农村饿死人的状况虽然很少了,但是贫穷一直伴随着人们。农民除了生产队分的不足以果腹的粮食以外,也零星养一点鸡、猪、羊等家畜,但是没有粮食喂。猪的食物,基本上就是刷锅水掺一点谷糠,夏季小孩子们挖点猪菜,人吃的饭菜的下脚料,如地瓜巴子、玉米脐子、烂菜叶子等等,有多少就吃多少,吃饱的时候不多,所以猪长得特别慢,一个月长不了几斤,有时候还负增长。一头猪长到可以宰杀的时候,少则一年多,多则两三年。那时候的猪肉可是真香啊,那才是地地道道的笨猪肉。养的羊,夏天赶到荒地里吃草,冬天虽然准备一些干草也难以为继。羊长得也很慢,不过那羊肉很有味道,突出的特点就是膻味特别大,一般不喜欢羊肉的人很难接受,喜欢羊肉的人吃上一顿可是感觉很过瘾、很地道。至于小鸡儿,基本上不喂食,就在草堆里自己捡残粮和草籽儿之类。因为吃不饱,母鸡下蛋也很少,但是那鸡蛋却十分好吃,比现在买的所谓笨鸡蛋不知要地道多少倍。包括所有农作物,都是上农家肥,粮食、蔬菜,什么东西什么味儿,更没有农药、化肥之类的毒害之患,虽然产量很低,但是好吃、放心。

现在人们对饮食越来越讲究,注重营养成分、荤素搭配、无毒无害、绿色环保。可是,一边各种农药遍地喷洒,食物加工使用各种添加剂,甚至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药品、工业原料;一边采取各种措施解毒治病,用老百姓的一句话形容:自己配药自己吃!还有就是减肥,有的干脆不吃主食,个别人饿得缺乏营养,甚至晕厥致病。还有的到处淘减肥药,花钱无数,收效甚微。你笨想啊?肥胖就是吃出来的,闲出来的,节食和运动是最好的减肥办法,做不到,怪谁啊?

长生不老历来是人们追寻的梦想,但是谁也做不到。健康长寿倒是靠谱,许多人到处寻医问药,研究长寿老人的生活秘诀。其实,长寿之人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学是学不来的,不必刻意追求。人的肌体欲望就是饮食的科学食谱,想吃什么就吃点什么,顺其自然,才能健康长寿。

作者:寇文亮,山东阳信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干部,高级政工师。大兴安岭地区作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