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在回家路上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上世纪20世纪60年代末,母亲离开家乡邹平到博兴师范求学,毕业后结婚,生育了我们姐弟三人,从此在博兴安家扎根。回邹平,回娘家,看望双亲与兄弟姐妹,成了她从春到冬、从年初到年尾的激动与期盼。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也在她急匆匆的归家途中发生、见证。

从博兴到邹平仅百多里的路程,可在曾经的艰苦年代,母亲的归家之路却步步艰难。

不止一次,母亲叹息着回忆:“上学想家呀,可就是不敢轻易回家。没有汽车,没有火车,连个自行车也没有,就靠两条腿,路又是土路。来回百多公里,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烈日炎炎;雨天一身泥泞,雪天一路湿滑。说是不怕苦不怕累,纯属自我安慰。”

母亲告诉我们,她上学后第一次回家,是等到期末放了寒假。归心似箭,激动的茶饭不思夜不成寐,提前一个月就做准备。回家的那天,她背着在学校里舍不得吃、一口一口省下的细粮,恨不得三步并作两步,一股劲儿地埋头赶路。走呀走呀走,差不多走了一天,终于走到家门口。母亲说:“走到家门口,我一下子坐到门槛儿上,谁叫也不起来,一个劲儿说先让我歇歇儿,先让我歇歇儿。”

此后三年的时间,母亲一遍遍重复着漫长的归家之路,顾不上听风吟,没心情看风景,她的如花美眷之年,镌刻在她思家心切的归途之旅。没有人相随,只有小清河潺潺的流水,映照着、陪伴着母亲单薄的身影。  

后来,有了我们姐弟三人,回家的路上添了几个孩子,故事就更多了。

母亲说,我和妹妹出生后,她回娘家都要麻烦我们的姑姑和姑父帮忙。家里没有交通工具,只好借两辆自行车,父亲与姑父一人骑一辆,母亲和姑姑一人抱一个孩子坐在后边。弟弟出生后,两辆自行车也不够了,有好几年的时间,母亲回不了娘家,只能委托父亲一人前行,代她去问候娘家的亲人。

等到我能记忆去姥姥家的时候,已经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候,生活条件相对有了一些改善,家里也有了自行车,父亲的大金鹿和母亲的凤凰28,车子有一条横梁,前后都能带人。去姥姥家的路也有一部分修了沥青路,好走多了。所以,我的记忆中,每次母亲带我们回娘家,都是两辆自行车,父亲带两个孩子,母亲带一个孩子。有的时候,我们调皮要挤在一辆车上,父亲就带仨,前头一个后头俩。因为怕我们不小心掉下车,还在车后座绑上两个棍子拦着我们。我不能体验当年母亲徒步几十公里的苦楚,但说起坐着自行车走姥姥家,却也是一言难尽唏嘘感慨。我们常常慨叹,去一趟母亲的娘家,虽然比不上红军的万里长征,可百里颠簸,留在脑海的感受,辛酸多于喜悦。

因为,哪怕以车代步,去一趟姥姥家单程也得三四个小时,若冬天遇上顶风,花的时间更长。冬天还是冷,夏天还是热,母亲工作忙,又心疼孩子,若无急事,也只有在寒暑假期才能带我们回家。就这两个假期,一年最多去姥姥家两次,却是我们姐弟三人当时最纠结的事情。如果不去,母亲伤心,可是去了呢?

夏天,骄阳似火,晒得人眼冒金星、口干舌燥、汗流满面。有一次,弟弟口渴难耐,带的水喝光了,实在找不到水喝,只好从路边的水沟里取了点水喝。现在,只要说起这事儿,我仍然唏嘘:“多亏了没有喝到蛤蟆蝌子,要不然肚子里生蛤蟆了。”

冬天,寒风似刀,我们坐在自行车上,冻得腿脚冰凉、脸青唇紫。每次从车子上被抱下来,腿都冻到麻木,动弹不得,要过好长时间才能找到有腿的感觉。最恐怖的一次,母亲的一个同乡和我们同路回家,她的小女儿,当时两三岁的样子,在自行车上差点冻僵,抱到我姥姥家的热炕上好半天才缓和过来。母亲和父亲为了让孩子少受点罪,都将车子蹬到最大车速,累得气喘吁吁、精疲力尽。

每每回忆至此,我们姐弟仍止不住心酸感叹。

七十年代过去了,改革开放来到了,生活好了起来,吃的、穿的、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自行车成为再寻常不过的家常用品,摩托车开始驰骋在大街小巷,柏油路修到了姥姥的家门口,母亲也坐上了回家的公共汽车。回家的旅途好像缩短了,母亲有了心情看路边的花、田中的草和树上的小鸟。母亲说真像做梦一般,大公路修到偏僻的小村庄,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被风吹雨淋,终于可以轻轻松松回家了。

可是,我们仍然不太愿意去姥姥家,因为那个公共汽车,不能直达姥姥家的村子,那个村子实在太小了没有车站。下了车还要走几里路呢,况且一天只有一班车,错过了就得耽搁,母亲的归家之路,实在没有她感觉的主观幸福。

就这样,我们纠结着,也顺应着,陪着母亲坐着那班不能错过的汽车,继续着母亲的归家之路。

走着走着,市场经济到来了,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真正富裕起来。我们也陆续长大,结婚成家。妹妹更是循着母亲走过的路,嫁到了母亲的家乡。在她的生命里,也有了长途跋涉回娘家的历史,也有了带着女儿回娘家的征途。

可是,她们,比母亲幸福多了。公共汽车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好,小轿车代替自行车充斥街头。外甥女第一次到她的姥姥、我的母亲家时还未出满月,鼻子上抹着两道灰,坐着小轿车被汽车送来的。母亲眼含欣喜抱着她亲亲切切,却在她走后含泪悲叹道:“看看现在,多好,多方便,几十分钟就来了。你们小的时候,没享这福呀。我那个时候,你姥姥姥爷有急事儿,想飞都飞不过去。你姥爷去世的时候,你弟弟还不到一周岁,我就没赶过去呀,没见最后一面呢。现在可好了,有点啥事用车就能救急,感谢现在的好日子呀。”

妹妹是很文艺的女子,她这样描绘自己和女儿的同途殊归:“你看她,还没出生呢,就跟着我坐车回姥姥家。你看她现在在车上,冬天冻不着、夏天晒不着、路上累不着,还渴不着饿不着;吃着零食、喝着饮料、东张西望、满眼风景、兴高采烈,困了歪在我怀里睡一觉,醒了就到姥姥家了。下了车就像小鸟投林一样,张着两只小手就扑进姥姥的家门。再想想我们小时候,到了姥姥家,不是热得发蔫儿垂头丧气,就是冻得缩成一团瑟瑟发抖,就是想学小鸟投林,那翅膀也有心无力呀。”

我们的孩子也慢慢长大,新时代开始了,公路、铁路、高速路,四通八达。生活也如这路一般,越走越宽,越来越甜,私家车如雨后春笋,从“旧时王谢堂前燕”实现了“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当妹妹第一次自己开车飞奔到母亲眼前,母亲满心的欢喜,却又想起自己的伤心事,叹息着说:“有车好,有车好,想啥时候回家就回家,省得像我那时候,你姥爷没了都回不去。”

有了自己的车,有了畅达的路,母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不仅可以想啥时候回娘家就回娘家,还能够随时召唤自己的儿女。有一天,她包了水饺,竟然一个电话打给100里之外的女儿:“你们回来吃饺子吧,反正开车几十分钟就到了,吃完了再回去也耽误不了上班

我们的母亲,把汽车都当成火箭了。在我们开她玩笑的时候,母亲却谆谆教导我们:“别忘了我们过去的不易,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工作。”

很多时候,我想想母亲和我们经历的这些时光,由衷感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生活的美满。我常常将这些故事讲给我们的孩子听,让他们也了解过去的岁月,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作者:宋海萍,滨州学院教师,文学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