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程化方法:让思维更具执行力

 将将及格 2020-10-31

  要点提示

  ●信息时代创新的场所,已不再仅限于实验室和工厂,而是设计室、智库和网络空间等。

  ●作战理论创新的工程化方法,是通过工程构想与工程设计等,将思想理论形态的理念、模型和规律,转化为可理解与可操作的“路线图”。

  ●作战理论创新迫切需要突破方法论瓶颈——

  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初期研究的障碍,往往在于缺乏研究法。所以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冲破当前作战理论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低层次徘徊现象,迫切需要引入工程化方法,突破方法论的瓶颈。因为无论是作战理论研究自身,还是其向实践的转化,本质上也是一项工程,工程化思维和工程化方法能成为有力的工具。

  工程化是作战问题研究的本质要求

  所谓作战理论创新的工程化方法,是指以武器装备为基础的科学计算、作战模型模拟等定量分析方法,与军人的定性分析方法和艺术创造相结合,通过工程构想与工程设计等,将思想理论形态的理念、模型和规律,转化为可理解与可操作的“路线图”。工程化方法在军事上应用,可追溯到方阵战术的产生:阵的规模、人数、结构都是设计的产物,伴随着战术的发展。

  工程化方法是信息时代创新的特征。30万欧元设计一个酒窖,是近年法国一家公司的广告和财富模式。设计报酬如此昂贵,其实贵在设计的独特新概念。网络浪潮的第一轮胜出者,如搜索引擎网站Google、Yahoo、网上书店Amazon、拍卖网站eBay,都是概念创业的成功典范。信息化社会创新之所以更多依赖设计、创造力和组织力的集成等工程化方法,主要是因为科学与技术的一般能力已经得到开发利用,附加值的生长必须基于利用科学与技术的再创意;创新的场所不再仅限于实验室和工厂,而是设计室、智库和网络空间等。作战理论创新从研究室走向设计室,是其顺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

  作战理论研究的本质是工程。长期以来,作战理论研究的定位一直存在着科学说、技术说、艺术说等不同版本。然而进一步分析:科学的本质是发现,寻找事物的特点与规律,成果可以是纯理论的,如军事哲学、军事运筹学等;技术的本质是发明,产生特定的工艺和方法,如侦察监视方法的改进等;艺术的本质则是如拿破仑所说“统帅总是凭个人的经验和天才行事。”而作战理论研究的本质是构造,形成实在管用的胜战理论体系。现代作战理论必须面向未来战场,无论作战理论创新,还是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人才培养等要素发展,单纯的科学方法、技术方法与艺术方法都难以适应。战争竞赛的激烈与残酷,迫使人们将科学、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按照工程设计的严格规则进行,把力量的对抗演变为策划理念与工程构建的对抗。

  作战理论创新呼唤方法论突破。战争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工程设计史。金属化军事革命后,金属兵器取代木石兵器,对作战力量的运用进行初步工程化运筹,朴素的军事理论开始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以战术构想为核心的战争工程策划逐渐引起重视。上世纪70年代后,由于技术的成熟、工程理论的完善,战争工程化方法具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美军开始注重用工程化方法创新理论,用创新的理论构想战争行动,设计武器装备、组织结构、军事训练改革等。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过渡期,军队建设面临环境、技术和对手等不确定性。现在我军对未来作战的认识,成果积累不少,但某种程度上仍存在着低层次徘徊的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工程化思维与方法的支持。一些作战理论研究部门和部队虽已意识到工程化方法的重要,也强调设计和作战实验、路线图等概念,但只是一些零星的工程化火花,没有形成理论与建设发展的“纵深攻击力”。

  工程化方法将“蓝图”转化为“路线图”

  爱因斯坦说:“再蹩脚的工程师远比蜜蜂要高明得多”。其意在于强调创造性对于工程更为重要。运用工程化方法研究作战理论,强调主动设计、机制运行和过程控制等,实际上是面向未来主动寻找通向打赢的“路线图”,对作战理论创新的赋能作用格外突出。

  催生作战理论“横空出世”。在战争形态转型期,旧的理论部分失效,新的理论面临重构,加之对未来作战的认识有待深化,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出一种完整的理论。运用工程化方法,可以从创意设想和构想切入,先提出一种构想,通过证伪方法实现理论从无到有、从零散到体系、从具体到抽象的突破。而从构想、假说发展理论体系,正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美军联合作战理论,就没有把精力集中在对以前理论的推导,或修修补补,而是直接从构想出发,构建“观念态”的联合作战概念,然后开发完善相关下属概念,发展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印度的“冷启动”作战理论、法国的“气泡”作战理论等,也都是从独特概念设计开始的。构想与创意,实际上为理论赋予了“初值”和“靶子”,成为理论体系发展的“胚胎”。

  赢得作战理论创新主动。现在作战理论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只有通过工程化方法创新理论,从构想与创意开始进行开发,才有可能避开外军作战理论“影子”的束缚,把握理论创新的主动权。由于“人在回路”,未来作战,并不完全决定于技术,也决定于人们的认识与准备,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一个有影响的作战理论,不仅能够指导现实,也将影响未来作战趋势,在未来作战中注入作用因子,而不是完全在别人设定的条件下作战。另一方面,创新的作战理论也能赢得以劣胜优的更大空间。未来作战中,以劣胜优仍是面临的严峻课题。在作战理论创新上即注入“非对称”理念,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思想融入其中,以此牵引发展新型作战力量,构建新型作战体系,就能为以劣胜优创造良好条件。

  有效解决作战理论的深化与转化。当前作战理论创新的表层上,已经开了许多“坑”,但很难再向下深入。如体系破击战理论反映了信息化战争特点,具有鲜明的我军特色,却没有发展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正如石油钻井需要将钢管向下推进才可以出油一样,目前的作战理论亟须深化。而工程化方法是理论创新的整体链条,正可以通过过程与机制保证创新深入和一步一步地向下落实。工程化方法还能有效解决理论成果的转化问题。向实践转化是作战理论价值的集中体现,而转化本身就是一项典型的“工程项目”,工程化方法则是其“桥”和“船”。经工程化方法创新的理论,从创新开始就赋予了向实践转化的“基因”和“接口”,理论和实践并行互动,理论越是发展丰富,实践也就越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聚焦优化作战理论研究资源。“两弹一星”工程、“神舟”系列工程等,之所以能取得突破性重大成就,就在于其聚焦优化资源的作用。目前的作战理论研究存在人员分散不系统、横向不协调、观点重复等问题。只有工程化方法,才能将所有的行动磁化定向,所有的资源指向同一目标物,少走弯路,优化路径,提高效率。因为工程导向能将各种力量聚合起来,借助网络资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协作集智研讨,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一些世界先进的工程管理方式与理念,如精益化管理等,也可以伴随工程化方法移植到作战理论研究及军队建设方面来,提高军事实践的效率。

  以工程化方法深化作战问题研究

  构建工程化创新链。根据工程化思维与方法原理,以及外军作战理论创新中的一些共性方法,作战理论研究工程化创新链应为“构想—概念—成品”,并且三者之间不断循环往复,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其一,构想,即全面设计与构想未来如何作战。我们的对手是谁,可能面临的安全环境,在什么基础上怎么打败对手,可以先广泛讨论,后利用集体的智慧集中论证,形成未来作战构想。其二,概念。构想是一种“感觉”,概念是其具体与深化即“知觉”,是向成品转化的“中介环节”。其三,成品。概念经过开发,并经作战实验、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形成为条令条例;不正确的则加以摒弃,或加以修改。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历史上看,军事革命往往是从一系列假设向另一系列假设的“范式转换”,而假设往往来自于“异想天开”,转换则必须实事求是。作战理论研究,可以不是技术的原创者,但必须具有掌握科技原理、创造性艺术等提出新创意、新概念的灵感,有时更需要借助历史、自然与社会的启示,以诗人、艺术家的气质绘制未来作战的图景。当然,未来如何作战,是要直接搬上未来战场的,是要流血甚至事关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灵感与创意都需要建立在科学知识与原理基础上。

  加强作战理论核心概念创新。核心概念是理论的细胞核和胚胎,包含着理论生长的遗传基因,整个理论由此衍生,并形成完整体系。作战理论往往是从核心概念引出各种概念的因果链,很多情况下核心概念甚至就是理论的名称。如“闪击”是“闪击战”理论的核心概念,“闪击战”理论即由此而得名。再如美军提出的网络中心战理论,也是因网络概念而成名。当前,对信息化战争的本质、作战体系的构成等认识渐趋明晰,创新、突破、创造的意识逐步渗入军事思维的深层,工程化方法已日益深入人心,将作战理论的重心聚焦核心理论、核心概念设计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关键是面向战场和作战应用,充分运用各种技术支持,推进作战理论核心理论、核心概念的设计与创新。

  完善工程化方法机制。从战争设计、作战实验、概念开发到“路线图”等,工程化方法在我军队建设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的关键是,应从零星运用转向系统运用,从被动运用转向主动运用。一是树立工程化意识。只有树立工程化意识,才会把握作战理论研究的本质,适应信息时代的创新特征,自觉主动运用工程化方法,集成设计力、创造力和组织力,推动作战理论发展。二是创新军事工程化方法。军事工程化方法建立在“未来虚拟”基础上,即求解的是未知条件方程的解,需要在学习借鉴外军尤其是美军军事工程化方法,总结我军军事工程化方法的经验教训,创新作战理论创新工程化方法体系。三是建立工程化组织。像一些企业成立市场调研部、企业策划部、研究开发部一样,作战理论研究也可以参照地方企业的做法,根据工程化方法的要求,以工程化流程,重组作战理论研究机构和运作机制,负责作战构想、作战概念与作战产品的生成与开发。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