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陷入“无米可炊”的写作状态怎么办?

 学生100分之路 2020-11-01

学生陷入“无米可炊”的写作状态怎么办?

最近,我校作文教学课题研究小组对全校的学生做了一次关于写作的问卷调查,核心问题是:你在写作上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结果94%的学生一致认为:最大难题是——写作素材的匮乏,没有事情可写。有少部分学生直言他们现在常常使用的素材是小学时就用过多次的。

面对学生陷入“无米可炊”的尴尬写作局面,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指导上应该如何积极应对呢?

1.首先教师要博闻强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手到擎来,真正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准备一缸水,才能把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给喂饱,真正让学生有米可炊。

2.学生本人也要督促多读书勤背书,有了足量的素材积累,作文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普遍联系,融会贯通。古今大师级文豪无不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文采斐然的曹植、多才多艺的苏轼沈括、太子的老师宋濂、山中宰相陶弘景、学贯中西的鲁迅季羡林等等,写文章无一不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的,甚至于很高产。

3.学生不光要读读万卷,而且还要再行万里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所以只有走出去,才能见多识广,开阔眼界,拓宽思维,激发灵感。例如古代寄情山水的徐霞客、“才高一斗”的谢灵运。

4.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勤能补拙,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多接触优秀的大家和精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起初是强制被动的,时间长了习惯了成自然,最后变成真优秀了!”(杨绛语)。

学生陷入“无米可炊”的写作状态怎么办?

5.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善于联想想象,如《皇帝的新装》,安徒生发挥天才的联想和想像,把西班牙民间故事改编成享誉世界的公认名著,选人全世界的学校课本,这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5.源头活水一一生活经历多,参与活动多,阅历就多,素材自然多,感触肯定深,想说想写的话像长江之水,汩汩流淌,按都按不住。中学课本上的古诗文,多是仕途不济遭遇贬官的文人,体察民间疾苦,感触深刻而写出的千古名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收进《古文观止》,是很难得的。反而是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的人流传的作品少而不深刻、不出名。有道是:上帝昰公平的,能量是守恒的!

6.先找寻能感动自己的素材,肯定会感动别人即读者。女作家霍达写《穆斯林的葬礼》从构思到讲给女性朋友听到创作到最终发表,每一环节过程都让人泪湿沾巾,几度打透稿纸,写不下去。作品最终一经问世便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不信你去买来读,看看不带纸巾能否读得下去?!

7.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思考和捕捉抓拍生活中司空见惯和容易被人忽略不易察觉的美的瞬间,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比如:一群街道清洁工在清理广告纸时发现:只要是那张新贴多遍的母亲泣血寻女的广告纸,有一表现最积极的女工却总是偷偷留下来不去刷掉(此处可以设悬念),别人都反映她故意躲懒,最终发现真相是:她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都有儿女,也都在做父母,希望大家都助她一臂之力找到女儿。结局是大街上只剩下所有寻女启示的贴纸,所有清洁工都在替这位母亲满城奔走呼唤她走失的女儿。这个”美丽的瞬间“成文后,大家都津津乐道,因为感人、弘扬正能量。还有当年满分作文,作文报刊全都登载的《中等学生的心愿》,就是作者推陈出新,用慧眼观察和慧心思考的结晶,引起学校班级里占绝大多数的中等学生的强烈共鸣!但一般人光知道这一现象,有谁想过把它写作成文?!谁有心谁成功!

学生陷入“无米可炊”的写作状态怎么办?

8.写过程、场景、体验、切身感受,加入细节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贴切传神的动词形容词加上有表现力的叠词及写作技巧等等,增加语言的亮色和表现力,就能弥补素材少,语言空洞无味的缺陷。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当属语言大师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般人写不出彩的两大恶劣场景,他能做到字字珠玑、精彩纷呈,简直就是一场语言的盛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同身受!

9.先学习模仿名作,像老牛反刍,等有了积累,各种写作大法都能灵活驾驭,之后再超越,就会行云流水、伸缩自如。那时候的素材,凭感觉都知道怎么处理。

10.同时重视灵感的日积月累。如果你学不来苦吟诗人贾岛的“推敲”,那么学学李贺口袋收集素材的方法是人人可做的:灵感好词好句好事随时记下,等到作文时才思泉涌,至少不至于临上场时抓瞎。#无条件写作日#

11.教师博观约取,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深入人心的经典、智慧、立意高妙新颖、思想深刻、构思巧妙、语言灵动、表现力强或哲理情思的范文或满分作文印发下去或看或背,熏陶学生。相信长期耳熏目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力量!比如《中等学生的心愿》、《父亲是个大忽悠》、《丑娘》、《0分作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等等等等。

12.学生互批作文,改后再写升格作文,就会克服思维的盲点,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博采众长,拓宽视野和思路,并有新的认识、方向和提高的水平去搜集素材。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经验之谈,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抛砖引玉,相信人人都有更多的招数让学生“有米下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