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读原著 2021-12-27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子对孔子说:“我虽然因磬击得好而被委以官职,但我最擅长的是弹琴。现在你的琴已经弹得不错了,可以学新的东西了。”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好节奏。”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好节奏了,可以学新的东西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好琴曲的内涵。”再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到琴曲的内涵了,可以学新的东西了。”孔子说:“我还没有理解到琴曲歌颂的具体是什么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孔子研究音乐时,穆然深思,有志向博大,登高远望的神态。”

  终于在有一天,孔子跟师襄子说:“我可以领悟到琴曲歌颂的是什么人了。他皮肤很黑,身材魁梧,胸襟广阔,高瞻远瞩,拥有天下四方。除了文王,又有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师襄子听后,离开坐席两手抚胸为礼,对孔子说:“您真是圣人啊,这首传世琴曲正是《文王操》。”

 周公旦当初制定出礼乐制度,就是为了推行他的以德治国,而以德治国的本质是个人修养的提升,个人修养的提升有两个比较好的途径来修,一个是礼,一个便是乐。孔子非常重视音乐在帮人陶冶性情,和帮统治者治理社会方面的作用,他自己也很重视音乐的学习,他的音乐鉴赏力和演奏本领也很高,比如《论语·述而》中记载他:“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竟已达到了这样让人陶醉的境地。”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诗经》三百多首,孔子都能用乐器演奏歌唱出来,这就可见他的音乐修为之深了。

    礼与乐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乐记》上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论》篇上又讲:“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情》篇中又道:“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

  《易经》中有:“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烈女传》记载了享国800余年的周朝王妃太任的“贤行胎教法”:“太任之性,端壹诚庄,维德之行。及其有身(身孕),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古代孩子还没出生时,父母就懂得让胎儿处在一个正气满满的环境中,接触的音乐也要是高雅的正始之音,如古琴一类,至于流行一类的萎靡之音全都是要远离的。

   音乐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还可以激发人的创作灵感,下面就说一说一生都离不开古典音乐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即是一位常用音乐来启发思维,在音乐中寻找灵感的大物理学家。他自身也是一位古典音乐造诣不浅的小提琴家。他曾说:“我一生的喜悦主要来自于音乐,我若不是物理学家,可能会是音乐家。我活在音乐的白日梦里,以音乐看待我的生命,我无法想象没有音乐的生活会如何 ……”爱因斯坦还曾对日本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镇一说:“我的相对论产生于直觉,音乐是其直觉后面的驱动力。我父母在我六岁时开始让我学习小提琴,我的新发现是音乐感知的结果。”

 妹妹玛娅曾这样描述她的哥哥爱因斯坦: “他会弹一会儿钢琴,然后站起来说,就是它,我现在找到了。音乐里的某种东西将他的思维导入新的和创造性的方向。”

  对伟大的巴赫,爱因斯坦说,“热爱,敬畏,还要闭上你的嘴巴”。而对于莫扎特,爱因斯坦又道:“莫扎特的音乐过去是、将来也永远是优雅、温柔而流畅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永恒不灭的,无论是命运之手,还是人的一切误解都奈何它不得。上了年纪的人比那些在希望与恐惧之间摇摆不定的青年人更接近这种永恒的东西,我们年长的人特别能体会那种最纯洁的真与美。”

爱因斯坦还道:“很难说巴赫和莫扎特哪个更能吸引我。我并不在音乐中寻求逻辑。总的来说,我全凭直觉,对音乐理论一无所知。如果我不能凭本能抓住一部作品的内在统一,那我就不会喜欢这部作品。”

当普通人们了解到爱因斯坦的大量精力都被投入在古典音乐中后,便写信问爱因斯坦:“你的音乐爱好对你所从事的那项与音乐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会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影响?” 爱因斯坦回道:“音乐并不影响我的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从同一个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

  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爱好也符合孔子“君子不器”的要求,可见,任何一个有伟大创造的人,都是要有能将百科贯通起来的能力,百科中的音乐,更是值得一个人投入精力去好好了解的。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的《乐记》一书中,就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礼记·乐记》中还说到音乐对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 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尚书·尧典》中就有关于音乐“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记录。郑国的史伯(公元前806一前711年)也提出过“和六律以聪耳”的思想,《乐化》篇中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音乐本质也是帮助人尽早把生命修到致中和的境地。

 此外,音乐对人的品格形成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乐记》中就有子夏启发魏文侯的话,说:“郑国之音多是抒发男女滥情的,听了使人心志淫荡;宋国之音多留恋妻妾,使人意志消沉;卫国之音节奏急促,使人心情烦乱;齐国之音傲慢邪僻,使人志骄意满。这四国之音,都偏重于放情而有害于道德,所以是不配用在祭祀上的。”

 《乐记》中还记载过子贡去拜访师乙而向他请教的故事,子贡问师乙:“我听说唱歌要适合各人的性格。像我这样性格的人适合唱什么歌?”师乙答道:“我是一个卑贱的乐工,哪里配得上回答您的问题。我只能告诉您一点我知道的情况,听了以后,由您自己作出判断。

   宽厚安静、柔和正直的人,适合唱《颂》。志意宏大而恬淡,疏朗通达而诚信的人,适合唱《大雅》。恭慎而好礼的人,适合唱《小雅》。坦率而清心、廉约而谦让的人,适合唱《国风》。诚实而慈爱的人,适合唱《商》。温良而果断的人,适合唱《齐》。唱歌这件事,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展示自己的品德。自己演奏或是歌唱时,会觉得天地也在响应,阴阳和顺,星辰按序运行,万物各得其所。

《商》是五帝遗留下来的歌曲,因为商代人把它记了下来,所以叫做《商》。《齐》是三王遗留下来的歌曲,因为齐国人把它记了下来,所以叫做《齐》。听懂《商》曲真谛的人,遇事总能果断。听懂《齐》曲真谛的人,能够见利而让。遇事总能果断,这是勇;能够见利而让,这是义。这种有勇有义的人,如果不是通过歌声表达出来谁能知道?”

  孔子和鲁国的乐官讨论音乐的原理时,孔子非常谦虚地说,高雅音乐的原理我大概可以了解,过程也可以猜得出来,比如音乐开始的时候,好像含苞待放的花蕾,轻轻地舒展,慢慢地发声,各种乐器合奏渐入佳境。跟着下来,由小而大,声音愈加纯正,音调清晰而绵长。后来到了高潮,激昂慷慨,或非常庄严肃穆,最后这个乐曲停止了,但还是余音缭绕,多有幽幽未尽之意,这便是完成了很优美的一支曲子。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