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用文也要讲求生动性

 滨州文学馆 2020-11-03

应用文也要讲求生动性

刘国明

早先,看文件、听报告是一种特权,只有少数人才有资格享用。不知从何时起,这种特权好象变了味,很多人已经不再愿意静下心来看文件,走进会堂听报告。究其原因,除了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加快、各级领导机关政务公开外,原来文件、报告等应用文缺乏生动性,形式呆板,枯燥乏味,影响了人们的接受程度。应用文是为解决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而写的,生动性是其基本属性。具有生动性的应用文,才能传播久远,人们才爱读,其作用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一、历史经典应用文,是生动性的典范

一篇应用文,如果语言干瘪艰涩,寡淡无味,即使意图明确、针对性很强,其作用力和影响力也大加削弱。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说写文章要讲究文采,如果没有文采,就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就不会传播久远。古往今来,凡是历经后世、令人津津乐道的应用文名篇,无不文采飞扬,既具有明确的思想性,又具有感人的生动。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出师表》,都是大臣给帝王的奏章,因为有文采,不但达到了应有的行文目的,而且确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李斯的《谏逐客书》,在写作技法上开宗明义:“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总提全篇主旨,片言居要,指出逐客为过。写作过程中,连用比喻,反复铺陈,颇具生动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苏轼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凭着感人至深的情感,这些经典应用文获得了后人的广为尊崇。《出师表》包涵了诸葛亮的赤诚之心《, 陈情表》更是以情制胜的又一典范。现代应用文虽然不再这样感情炽烈,可在一些说服性的应用文,如请示、书信、求职书中,感情的适度流露,仍能使文章达到理想的效果。

国外的经典应用文也具有生动性的特点。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序言中的第一句就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多么大胆的写法,生动性的主题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目前,该书在全球范围内已被翻译成200 多种文字,出版了300 多种版本,起码出版过1000 次以上,成为全球公认的“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流传久远的应用文,无不带有生动性的色彩,因此有人分析是因为文章的文采和情采,使文章具有了生机和灵性,才使这些应用文流传至今。相反,如果应用文不具有生动性,文字干枯,意境乏味,令人见而生厌,勉强阅读已是忍无可忍,其发挥的作用更无从谈起。

二、生动性的应用文,才能打动读者

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就已经指出:文件、文章应该具有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就是文章要表达准确,符合实际,真实反映客观事物;鲜明性就是文章的观点要明确,表达态度要鲜明;生动性就是要写得生动,使人爱看,有吸引力,可见生动性是应用文的基本属性之一。

应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出于办理实务的需要,必须吸引其特定读者的关注,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这是由应用文的基本功能和特点决定的。应用文的读者是特定的,这一点不同于文艺作品。对于文艺作品来说,读者具有随意性,谁都可以看,也可以不看;而应用文就不同了,它有特定的发文范围,读者是固定的,读者不但要看,而且要依照执行,不然就会影响单位工作开展和个体生活质量提高。为了提高应用文的执行力或达到预期目的,前人曾进行过多次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实践探索,除一些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经济合同等不宜强调生动性外,在很多应用性文章的写作中,增加生动性色彩,立即令文章陡然增色,文章的可读性增强,实际应用效果也明显提高。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选择的,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对应用文阅读,也是一个客观的接受过程。虽然人们在阅读应用文的时候,很难有欣赏文艺作品那样心旷神怡,可是如果应用文写的内容空洞、语词干瘪、表达单调,那么就很难让人产生兴趣,读后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应用文的作者要心中有读者,在观点明确、表达准确的同时,时刻牢记读者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收起冷冰冰的面孔,采取灵活多样、富有变化的写作技法,提高写作的生动性。这样写出的应用文,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理解与认同,从而增强贯彻执行的责任心,实现作文目的。

三、追求生动性,增强应用文的感染力

应用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模式和既定的写法,然而,如果一味讲求模式和定法,就容易落入俗套,像八股文一样让人见而生厌。如何守其法,而不为法所囿? 有人说,应用写作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写作既要合乎规范,还要体现自身特色。追求生动性,是提高应用文表达效果的重要方面。

首先,立意要新。应用文是办理实务的,能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新颖的见解和主张,决定着文章的实用效果。现在很多应用文多为例行文书,很多撰文者只是“抄书将”,今年抄去年,下级抄上级,人云亦云,毫无新意,读来味同嚼蜡。有的甚至机械照搬,繁复罗嗦,像在玩文字游戏,浪费了笔墨,诋毁了机关或作者的形象。要做到立意新颖,一是需要作者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思想境界,要善于在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深入思考,从而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一些高层决策文章的撰拟者,很多都是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学者、专家,他们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社会现象有着独到的见解,用这些理论去指导现实工作,往往能够高屋建瓴,他们撰写的应用文也就内涵深刻,主题新颖,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现新颖命题。现在看,很多应用文为什么脱离不了空洞的怪圈,就是作者缺乏实践的锻炼,没有亲身的体会。三要善于研究,在比较鉴别中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应用文的写作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要想主题出采,必须深入研究获取的材料,在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提升文章主旨,做到平凡中见不凡,普遍中显规律。抓住了主旨,体现了规律,可以在比较中创新,形成新颖的观点。

其次,结构求活。应用文固有的结构模式,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总结积累的结果,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因为方便了交流,这些固定的结构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约定俗成。随着社会发展,应用交流需要不断增加,速度加快,这些固定的写作模式也受到一些挑战。在写作过程中,要以独特的眼光,寻找新颖的角度开展写作,达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另外,结构是为表达的需要,而使文章材料有机连接的方式,为了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变换,给人以新的面孔,防止出现千文一面的现象,使应用文结构灵活,表达活泼。

再次,材料要鲜。应用文要达到生动的目标,不但要占有丰富的材料,而且占有材料的新鲜程度也至关重要。一是要有敏锐目光,善于发现新材料。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为应用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长期的写作实践,为应用文写作者练就了“火眼金睛”,在平凡的生活中收集、整理材料,以独特的目光洞察材料的新意,特别是那些代表新的发展方向,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新事物,是作者着意捕捉的对象。抓住了新事物,材料就能很好地表现主旨,读者也就会对文章感兴趣,文章的生动性也就得到了增强。二是善于发现旧材料中的新意。材料是支撑主旨的重要基础,新材料固然能够使文章新意显现,而有时旧材料也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用得好,照样可以使文章异彩纷呈。运用旧材料,还要出新意,需要求异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并着意挖掘深藏在材料背后的现实意义,从而映射出新事物的活力。

第四,语言求美。应用文的生动性,离不开优美的语言。一是文采使语言优美生动。现在应用文为什么枯燥乏味,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文采。在古代,很多应用文的经典名作都出自著名文学家之手,他们都有丰厚的文学修养,文章也都文采洋溢。而现在,应用文写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有甚者以为增加文学性能39__够导致应用文产生歧义和理解模糊,因此写作多远离文学,可读性下降很快。二是感情传递令应用文流光异彩。应用文表达中的感情因素,近来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应用文中的感情是机关的,这远不同于文艺作品。在一些诸如请示、调查报告、通讯、消息等应用文中,必要的感情表达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提高应用文的效率。三是必要的修辞可以使应用文生动、形象。适当运用辞格,能够避免辞不达意,化腐朽为神奇,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增强语言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老舍先生曾说:“要老老实实地把话写清楚,然后再求生动。”应用文的生动性是建立在准确性和鲜明性基础上的,没有这两性,一味追求生动性,不仅不能有效表达机关意志,而且还可能导致走向华丽空洞的误区,这是应用文写作的大忌,是万万要不得的。

(作者为鲁东大学副教授)

该文发表于《阅读与写作》(2010年02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