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质生源是大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滨州文学馆 2020-11-03

优质生源是大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刘国明

输送高质量人才是大学服务社会的核心任务。如何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以高水平的人才、先进的文化引领社会,不仅取决于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取决于优质的生源供给。拥有了优质生源,就好象工厂占有了优质的“原材料”,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才有了基础条件。优质生源是新时期大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素,没有这一基础因素,创建品牌大学,培养优秀人才,创新先进文化,都将成为一句空话。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招生人数的剧烈增加,稀释了大学有限的教育资源。“生源优秀,专业适用,出路畅通”,成为高等学校竟相追逐的目标。优质生源的竞争,已经摆上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

吸引优质生源,筑就大学品牌根基

考察任何一所大学的历史不难发现,大学的创立发展,无不是社会需要的产物。通过培养的人和创造的文化,大学对社会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各具特色的办学历史、发展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影响,创设了大学独特的品牌形象。品牌已经成为大学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引导着学生获取高深学问,引领着大学开拓先进文化,影响着大学吸引、培养、输送人才的质量。

1、优质生源,大学长盛不衰的源泉

有人做过统计,目前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国内,曾任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清华校友有300多人。分析清华“人才高地现象”不难发现,如此卓著的成就来源于清华大学是全国一流高校,它的生源是在全国范围选拔的精英人才。作为分批次录取的高考选拔制度,清华、北大等国内著名高校享受着其他高校无与伦比的特权,无论提前批、零批次,还是第一批,这些学校总是享有优先挑选学生的权利。每年从全国900多万的普通高考学生中先行选择五、六千学生,选择余地早已不止百里挑一。即便如此,他们每年还都通过单独招生、招收保送生等方式,采取针对高分学生的“盯人战术”,争夺各地优秀学生。清华如此,其他一流大学亦如此。优质生源为一流高校提供了优质生源保障,成为这些高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全面领先的不竭源泉。

2、遴选生源,大学创建特色品牌的重要手段

在每年的高考成绩发布前后,各大学都暗地较劲,争夺各地高考“状元”的报道屡见报端。录取新生总体规模,夺得全国的“掐尖”考生不算,还要囊括各省区的“第一名”,顶尖大学在生源问题上的拼争,可谓寸土不让。这一点相对境外大学,大陆大学显得有些胸怀狭窄。2005年,香港大学拒绝11位大陆“状元”,曾一度引起很大社会反响。港大的理由很明确,这些状元属于高分低能,面试成绩不理想。这并非港大标新立异,不过是国际一流大学录用新生的普遍原则而已。大学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应试机器,而是有创造和适应能力、素质全面的精英。和香港大学追求的境界一样,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也曾将365个“高考状元”SAT满分者中的165个拒之门外。遴选具有独特发展潜质的学生,成为大学办出特色的重要先决条件。

实践证明,优质生源对大学教学、学术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学校的生源分布最好应是橄榄型的,即高分有一些,低分有一些,更多的是中间分。这样,高分学生才成为榜样,才能有效拉动低分学生向高分靠拢。目前我国的招生制度,多数是学校按类划线、分段录取,实行“段段清”的录取方式录取的学生,局限在很小的分数区间内,学生团体不能形成自然的“两头尖、中间粗”的橄榄型分布,呈现的是“要好都好、要差都差”的扁平分布,不利于学生间的相互拉动学习[1]。能够在较大区域内遴选优质生源,并不是任何学校都有的特权,需要学校有相当的声望和办学质量,最重要的还要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和批准。否则,顺序志愿都报不满,还谈什么选择。没有选择,招不到特长学生,培养特色人才、创建特色品牌,将是一纸空谈。

3、大学向社会输出适用人才的同时,也在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毕业生的质量是大学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在每一所大学的发展历史上,都记载着众多知名校友的名字。大学,就是依托这些校友在社会上树立着形象。牛津大学在80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产生了4位英国国王,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英国首相;剑桥大学因牛顿、培根、拜伦而著名;巴黎大学因化学家居里夫人而名扬全球;清华大学因培养了“两弹一星”23位科学家中的14名而盛名远播[2]。很难说培养不出优秀学生的大学、培养不出知名毕业生的大学,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眼下,教育部推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旨在加强本科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科学管理,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这是当前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形势下,保证高等学校办学质量,提高育人成果的重要手段。当前,扩招使大学新生数量有了大幅增加,而生均教育资源却增长缓慢,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受到严峻挑战,长此以往势必动摇大学品牌的根基,危及大学的生存。高校评估促进了大学加强教学建设,使之逐步自我完善。在这一形势下,保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优质的生源因素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强化自身建设,保持毕业生的良好就业态势,大学只有在维护良好社会声誉和过硬品牌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才能筑牢品牌的发展根基。

争夺优质生源,彰显大学品牌实力

高校扩招,使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340.9万人,达到2005年的2300万人,按照马丁·特罗的划分原则,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这一基于原有高校基础上的规模扩张,高等学校内部建设远远滞后于规模扩张的速度,扩招的大学普遍表现出生师比升高、教学资源紧缺、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招生规模的过度膨胀,已经或者正在超出大学的容量极限。开大班课、做集体实验、展示操作过程,这种在平常教学中很刻意避免的情况,已经是司空见惯。招生人数的增加,淡化了优质生源的比例,加剧了同期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如此培养的学生,如何面对就业的严峻形势?规模的扩张,使大学间优质生源的争夺更加激烈。

 1、准确定位,咬住质量不放松。

几年来,大学在扩招中不断挖潜,对生源质量的关注程度似乎有所下降。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大学始终没有放弃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截止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立足创建国际一流大学,保持6年本科招生人数在2000人以内,一直没有扩招,用校长朱清时的话讲,就是本科教育不能办成“报告会教育”,扩招也不是大学增收的手段,靠扩招减轻“扩建包袱”不妥[3]。他们没有扩建校园,而是把资金都投入到了科研和教学中。在此基础上,他们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适时推出本科、硕士、博士联读机制,并根据学生需要,在本科、硕士毕业后,选择在北京、上海的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以吸引优质生源。将资金用于教学,中科大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有了显著提高。

2、把握规律,抢抓机遇促发展。

最近,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适龄(18岁到22岁)人口到2008年将达到20年内的最高点,以后将出现大幅度下降趋势。2013年山东省大学适龄人口,将比2008年下降50%左右,全国2020年的学龄人口将降为8200万[4]。到那时,入学适龄人口的急剧下降,必然导致大学生源的锐减;劳动力市场的饱和,使就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这,必将引发高校之间以生源争夺为表征的生存竞争。大学要把握适龄人口的发展规律,策划抢抓生源实施方案,及早投入行动。否则,等生源减少了再行拼争,生源效益将大打折扣。

3、转变观念,适应社会新需要

在我国,大学教育经历了从身份教育到学历教育的转变,当前倾向于能力培养的教育趋势愈加明显。大学生从追求一纸文凭转向于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现代大学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贡献。现在看,大学对社会的贡献,一方面要看它培养的人是否适用,就业率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另一方面要看大学对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的推进程度,新技术、新知识是明显标志。相应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也适应社会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一味紧盯研究型、精英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解脱出来,创出了应用型、实践型、综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瞄准了社会需求,适应了现实需要,促进了优质生源转化为适用人才,以良好的就业状态展示了大学品牌的坚强实力。

聚集优质生源,注入品牌鲜活动力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但要实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引领学生创新、创造、开拓。优质生源更容易实现教育的目标,采取何种手段,聚集优质生源,是大学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1、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人才培养的坚实平台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是说好的鸟儿歇息都要找一段好的树木停留。大学招收的学生,不是飞倦的“鸟”来校园歇息,而是在大学的更高平台上积攒能量。能够以强劲的实力提供有利发展趋势,这样的大学就自然成了学子们追逐的目标。现代大学只有全面强化内涵建设,才能吸引到作为优质生源的“良禽”。

浓厚文化氛围,创造先进文化。大学需要不断创设文化氛围,学生置身其中,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氛围的营造,决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凝结和沉淀。北大、哈佛的校长经常换、教师经常换,可其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却是永恒的,并不会因为个人的升迁和政治的影响而改变,这就是校园文化的作用。优质生源需要这样的氛围,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新知、感受文化,丰富精神世界。

建构大师讲坛,研究高深学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对学生产生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大学要注意在教学实践中,吸引和培养大师,以研究高深学问,探索未知领域,引领文化发展。有调查显示,学生对大学的向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追求高深学问。名师效应是吸引优质生源的有效途径。

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教学建设是大学一切工作的核心,只有坚定不移地抓好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才能不断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毕业生。大学要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以过硬的培养质量和优秀的毕业生吸引优质生源。

开展科学研究,贡献科技成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一大使命。大学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研设备、优秀的师资条件和思维敏捷的学生群体,开展科研活动,推动科技发展,服务社会。世界上很多著名大学都是科研活动的中心,很多成果都来自大学师生的精心研究和不懈探索。大学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扩大了大学的影响,成为吸引优质生源的有效手段。

加强人文建设,塑造完美人格。大学的人文文化和学术影响,以极快的速度传播,感染、塑造着人的灵魂,使人祛除愚昧,引导文明。当整个社会出现功利化倾向的时候,大学应该保留净土的本色,应该有自己的象牙塔,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流,而不是浊水[5]。向往文明,塑造美的心灵,是每个莘莘学子的迫切愿望。实践证明,一所具有浓厚人文文化氛围的学校,对优质生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扩大宣传效果,营造吸引生源的舆论氛围

现在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高等教育的大扩招,使高校招生市场发生了根本改变,大学处数的增加、招生人数的扩大,大学的招生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由“要谁”的问题,转为“谁要”的问题。随着今后高考生源总数的下降,这一问题会暴露的更为明显。心存忧患意识,深入做好招生宣传,扩大优质生源,是大学面临的紧迫任务。

占据媒体阵地——以介绍学校办学状况、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为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在各类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展示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信息和教学工作亮点,统筹做好宣传策划,从实际需要出发,分阶段、有重点、成批量地展开宣传。广开宣传渠道——不断加强与上级招生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把握计划申报、填报志愿会议、报考指南刊登宣传品等机会,借助权威部门和全省面向考生发行的资料进行宣传;精心设计招生简章,做到内容详尽,形式活泼,版式多样,采取向中学邮寄、送达和校友传递的方式,扩大覆盖面;鼓励各教学单位制作专业特色和教学优势介绍,宣传院系,增加吸引力;积极参加各地招生咨询会,通过展示资料,现场解答,引起学生注意。“请进来”——每年定期举办全省重点中学校长论坛,沟通感情,洽谈合作,共谋发展,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学风教风、强劲的就业实力,让中学校长有切身的感受,构筑起与中学的密切联系。“走出去”——深入中学,深入班级,深入家庭,做深入扎实的工作,做到大学招生信息校校知晓,考生人人了解。“定点培养”——利用校友资源,通过考察论证,在中学建立优质生源培养基地,实施优质生源定点培养。“重心前移”——将招生宣传的工作重心,由注重分数公布前后的季节行为,转变为全年性日常行为,宣传重心也前移至高三学年初,使学生增进对大学的了解,扩大大学的知名度。“全员参与”——在全校达成“关注学校发展,招生人人有责”的共识,动员师生员工以各种方式推介学校,以各种手段宣传招生,做到人人有担子,个个有目标,层层抓落实。“优质服务”——在招生工作的全过程实施优质服务,要及时更新网站,开通专线电话,做到耐心解释,周到服务,确保满意。

3、推进招生改革,铸造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招生改革是关系大学生源质量、关系中学教育方向、关系考生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为大学发展提供坚强生源后盾。

实施大类招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按学科大类招生后,学生可以在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再行选择专业方向。这一改革,考生虽然只填报了三个专业志愿,实际上却涵盖十个甚至十几个具体专业,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专业选择空间。专业选择的时间后延,能够使学生更为准确地预测和把握社会发展及就业的趋势,人才培养进一步贴近社会需求。大类招生从考生的长远发展着眼,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对提高志愿录取率,吸引优质生源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把握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招生规模。满足社会需要,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就业,能够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大学招生要把握市场脉搏,贴近社会需求,一是要做好包装传统专业的工作,在教学中渗透最新市场需求信息,“新窖酿老酒”,做到底蕴深厚而专业新颖。二是要及时调整专业招生数量,扩大诸如经济贸易、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社会需求人数多的专业招生人数,减少社会需求小的专业招生规模。在此基础上,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打通文理界限,实行文理兼招。淡化文理界限,实行文理兼招,是近年许多高校推出的招生改革措施。这一举措,不仅使高校扩大了生源选择范围,也使考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另外,文理界限的打通,对于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培养,促进基础教育走向综合,有效改变大学生文理分离,促进文理渗透,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预留部分计划,招收高分学生。相对第一志愿来讲,第二志愿的录取率更低,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每年都有许多高分考生第一志愿落榜,及早选择第二志愿成为必要的补救措施。大学通过预留计划解决第一志愿落榜高分的问题,体现了高校招生的人文关怀,同时预留计划的学校每年都能招到优质的生源。通过主管部门,预留部分计划专招第一志愿落榜高分考生,不失为一举多得的良策。

制订优惠政策,吸引优质生源。最近几年,面对日益激烈的生源大战,各高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质生源。这些政策包括设立高分考生奖学金、允许高分考生进校后自由转专业、为高分考生设置专门专业实施精英教育等[6]。从大学发展的长远考虑,给予高分考生一定优惠必须掌握适度原则,否则如果大家都象香港某大学那样,投入几十万“抢购”高分考生,高校招生市场将又要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

对大学来说,竞争增添了活力,竞争提高了质量,竞争促进了发展。对学生来说,大学之间白炽化的竞争、“刺刀见红”的拼杀,显示了大学对决定自身发展重要需要的基础条件——优质生源的珍惜和重视。“聚是一团火,撒是满天星”,相信这些优质生源定不负厚望,在大学让青春的火焰尽情燃烧,绽放出绚丽光彩;到社会就象繁星撒满苍穹,照遍神州,照亮世界。

此文发表于《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