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鲁吉亚:独立之后,无声无息的战争仍在继续

 gs老张 2020-11-03

被遗忘的 2008「俄格之战」

大多数人都知道乌克兰因「克里米亚问题」而与俄国交恶,反观「俄格之战」却较鲜为世人所知。毕竟以面积来说,乌克兰相对是个大国,影响力自然大一点。

格鲁吉亚在 2008 年 8 月 8 日与俄国开战试图解决南奥塞梯分离主义的问题。

毕竟,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曾亲自在 2005 年 5 月,到第比利斯,帮助上任执政后更不断强化「格—美关系」,致力加入欧盟与北约的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撑腰——在一个广场上,小布什以美国总统的身份,进行了一场长达 15 分钟的演讲:「格鲁吉亚的领土与主权应该受到各国尊重」,这句话受到在场上万群众欢呼。

只可惜,这场「俄格之战」的结果,以格鲁吉亚被打得落花流水而告终。

在新闻画面中,只见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受访到一半,竟然如惊弓之鸟般,以为俄国兵临城下,撇下记者落荒而逃。

最后,俄国正式承认南奥塞梯,与另一个格鲁吉亚境内「一直争取独立」的阿布哈兹独立——格鲁吉亚换来的,仅仅是战争伊始,白宫方面的「双方应克制」以及战争尾声的「谴责俄罗斯」两张空头支票。

但这倒是成为电影的现成题材:俄国先拍了《奥林匹斯炼狱》;美国好莱坞则回敬了《五日战争》:在美国电影中,萨卡什维利是感情丰富的领导人,而俄国人与南奥塞梯人当然是冷血屠夫;反之,俄国导演着重描述格鲁吉亚空军把南奥塞梯炸成炼狱的惨况。

两部电影看完之后,依旧无助于理清这场不对称的战争,到底是怎打起来的。不久后,除了当地人民,世人更多半已经忘了、或根本从来不知道这场战争。

格鲁吉亚:独立之后,无声无息的战争仍在继续

「卫国战争博物馆」新增 2008 年烈士区

举国难见俄文、欧盟旗帜随处可见

在第比利斯的鲁斯塔维利大道上,白底红十字的格鲁吉亚巨幅国旗旁,迎风招展的是欧盟十二星旗,街上看不到任何一个俄文字,让人很难相信格鲁吉亚曾被俄国统治了 190 年。

格鲁吉亚:独立之后,无声无息的战争仍在继续

这就是格鲁吉亚全境仅有的俄语

只有一栋老房子有俄文,是托尔斯泰故居;还有一处是已关闭的温泉会馆门口有俄文,是普希金留下的礼赞,除此之外,再也看不到任何俄语,尽管到格鲁吉亚旅游的观光客中,约有四成来自俄国。

在格鲁吉亚,欧盟旗随处可见,好像是种「护身符」,也颇雷同于「集体催眠」:仿佛亮出这面旗帜,就是欧盟的成员国了(当地人多认为自己是「欧洲人」,但申请多次,始终未能成功加入欧盟)。

在斯大林的故乡,让人精神错乱的「国家认同」

格鲁吉亚:独立之后,无声无息的战争仍在继续

斯大林的形象,总让人联想起他在莫斯科的威仪排场,以及在各大国际会议上的踌躇满志;国事如麻与戎马倥偬让「舵手」忙得没空衣锦还乡,也让人几乎忘了他的来历。不过,他的乡亲父老,可从来没有遗忘过这个头角峥嵘的子弟,斯大林的出生地就在这里:斯大林的父亲是南奥塞梯人,母亲是格鲁吉亚人。

至今,哥里的「斯大林博物馆」内,仍旧巨细靡遗地将斯大林的简朴故居、童年笔记、豪华专列、照片信函等等一切纪录搜罗齐全,以示怀念。

「斯大林是哥里之光,也是捍卫人类自由的英雄。」一个姓伊萨卡泽的哥里市民,在博物馆外的公园,看着孙子趴在一尊带着慈祥笑容的斯大林铜像上,「没有他,美国人能打得赢法西斯?」

格鲁吉亚:独立之后,无声无息的战争仍在继续

斯大林故居

格鲁吉亚:独立之后,无声无息的战争仍在继续

斯大林的专属马桶

如今的哥里,已经看不到战争的印记。不过在战时,俄国军机曾飞越刚获选为「史上第三伟大的俄国人——斯大林」的铜像上空,轰炸并且占领他的家乡。停火后,两国断交至今。而这里原本为纪念战胜纳粹德国而建的纪念馆,则腾出约三分之一的空间,陈列俄军在此地的「暴行」:

在同一个场域里,一边在纪念与俄国人共组苏联的光辉岁月;另一边却又控诉俄国人强凌弱、众暴寡——冰火两重天的价值观,简直让人精神错乱。

「空袭的第二天我就带着孩子逃离家园,」馆员布扎娜泽说,「但是我家也跟其他格鲁吉亚家庭一样,与俄国人通婚几百年,要我怎么恨他们?」

在这场战役后,过去几百年来的「家人」,成为今日的「邻国」——因为在俄罗斯的扶持下,格鲁吉亚当局眼睁睁看着,原先位于境内的「南奥塞梯共和国」,与「阿布哈兹共和国」正式独立。

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持续动荡的根源

格鲁吉亚:独立之后,无声无息的战争仍在继续

南奥塞梯,面积约 3,900 平方公里,人口 7.2万,十九世纪初叶,与格鲁吉亚一起被俄罗斯帝国并吞。十月革命时,格鲁吉亚联合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趁俄国大乱成立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但短短三个月,联邦解体,各自再独立建国。

1922 年,俄国人「改头换面」,再度君临外高加索——伴随主义而来的是「民族问题人民委员」:「格鲁吉亚之子」斯大林。

斯大林征服三国后,成立「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并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共组苏联——这让他巩固了自己在党内的地位,并在列宁逝世后,击败了各个竞争者,攀上权力顶峰,叱咤风云 30 多年。

而 2008 年「俄格战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 1936 年:当时外高加索联邦要求各自升格为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因此,斯大林「顺应民意」,修改宪法解散联邦,外高加索三个民族「名义上」再度独立——但是在为三国定界与划分行政区时,往往斯大林大笔一挥就拍板定案,这让如今的高加索区域持续动荡不已。

但在这样的「匠心独具」下,除了阿布哈兹人、南奥塞梯人,还有穆斯林阿扎尔人,都被划入格鲁吉亚境内,格鲁吉亚竟成为迷你的多民族世界。不过直到苏联瓦解的前两年,基本上彼此仍相安无事,「这可以证明只要政策得宜,所有的民族都可以共存共荣。」然而,在苏联时期民族问题牵动着敏感的神经,虽不时隐隐作痛,但莫斯科常开出一帖膏药,既消炎镇痛,又遮瑕蔽疵,看似药到病除,实则治标未治本,不时复发,高加索地区就一直被掩盖在膏药下。直到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改革,苏联人民得以上街游行,太久的压抑造成巨大的反弹。

「独立」之后经济衰败,内外动乱不断

1990 年,在戈尔巴乔夫忙着举办「保留苏联公投」时,格鲁吉亚除了拒绝参加外,更分庭抗礼地举办独立公投——依公投结果,格鲁吉亚宣布独立,继立陶宛后退出苏联。

格鲁吉亚独立不到一年,就与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爆发内战,经济崩溃,百姓生活大不如前。格鲁吉亚人,前苏联外长谢瓦讷兹在苏联瓦解后蛰居莫斯科,此刻成为几乎成为无政府状态的格鲁吉亚,唯一能够仰赖的政治人物,于是他被请回国主持大局。

谢瓦讷兹,早年曾担任苏联克格勃的领导,以严肃形象著称、形象颇佳,更为戈尔巴乔夫所器重;在外长任内,亦以其开放作风促成两德统一,广受西方世界欢迎。

相较苏联解体前,格鲁吉亚的人均GD超过 6,000 美元,到 2003 年,只剩不到 1,000 美元——老谋深算绰号「银狐」的谢瓦讷兹当政 11 年,格鲁吉亚却仍无法从萧条的泥沼中挣脱。最后,遭到被他一手提拔,在美国受教育的年轻政治家萨卡什维利率领民众,以「抗议选举舞弊」为由,手持玫瑰冲进议会,将正在发表国情咨文的他赶出国会。

就在局势混沌不明,内战又将爆发之时,同样受谢瓦讷兹提携与赏识的国会议长布尔贾纳泽自行宣布代行总统职务:结果,谢瓦讷兹「识时务地」辞职,萨卡什维利当选格鲁吉亚总统,高加索地区出现了全面反俄亲美,又极力「去苏化」的政权。

“民主化”、“去俄化”后的格鲁吉亚仍然混乱,强权、强人角力下的人民心声

格鲁吉亚:独立之后,无声无息的战争仍在继续

当地随处可见的反俄宣传

萨卡什维利曾挟着超过九成的得票率,高票当选总统,但他的施政如今却让无数人民摇头。

「我们这个总统独断独行,我国的民主是假的,格鲁吉亚根本不需要独立,还是苏联的日子好,」出租车司机马德巴泽大骂:「当时,连换国旗这样的大事都没有跟人民讨论,有一天我出门发现国旗换了,还以为又革命了!」

俄格「火并」后两国断交、关系陷入冰点,俄国在格鲁吉亚的领事业务全交由瑞士大使馆负责——每日清早,瑞士大使馆门前就挤满想办理俄罗斯签证的民众,争先恐后一片混乱。

「跟俄国打仗害惨了我们,以前我们去俄罗斯是不需要签证的!」等着办签证的罗米亚泽表示:「不是我们不爱国,但是这根本不是两国人民的战争,而是一场政客之间的战争!何况我们在格鲁吉亚找不到工作啊,饿着肚子,要怎么敌忾同仇?」

对俄外交与经济问题,将是这个国家今后的最大考验,选边站实在不靠谱。

今天在格鲁吉亚,他们正以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急于摆脱俄国留下的一切——苏联解体不过 20 多年,在格鲁吉亚的路上,俄文已比中文还罕见;曾经在课堂上必修的俄国名著,更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这情况不禁让人联想到「邯郸学步」的故事,很多年轻人俄、英两种语言都不会说或说不好,反而更增加了与外界沟通的困难。

苏联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渐渐消失,历史恩怨加上国际政治的现实利益,格鲁吉亚境内任何一个民族的领土主张,或对其他民族的指控,都能找到站得住脚的史料——这是抛不下的的包袱。

其实,如今格鲁吉亚的任何人都无法把责任全推给个人或民族、国家,在强邻俄罗斯的影响力依旧与美国势力不断见缝插针的情况下,要如何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又避免冲突?这是格鲁吉亚人必须共同面对的艰难课题。

格鲁吉亚:独立之后,无声无息的战争仍在继续

「我来到此地,是为了要感谢你们的勇气,美国人民珍视与你们的友谊。」当年美国总统小布什言犹在耳,格鲁吉亚的旧回忆一刀未剪,此刻依然在反复上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