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塞姆·基弗 | 在废墟中旅行的艺术家

 木蘭猫不睡 2020-11-03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他被公认为德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和美术家。是当代德国艺术界伟大而寡言的特立独行者。70年代,他曾师从德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和Peter Dreher。基弗曾有“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之称谓,其画无论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均极为现代,但往往主题晦涩而富含诗意,隐含一种饱含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感。他沉浸在粗粝的色调中,像一个思考者、读者和认真的探索者,尤其是对德国历史的探索,用冷色堆砌出巨大而充满伤感意味的物象。

基弗纪录片上集

基弗纪录片下集

安塞姆·基弗的纪录片《故城草木深》,由荷兰导演索菲亚·菲尼斯(Sophie Fiennes)在2010年完成,基弗在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共拥有7间工作室。这部影片记录探访了安塞姆·基弗在法国南部巴尔雅克的工作室和其创作过程。

《冬日景观》  331.9×576.1×35.1cm  2010

钢筋玻璃框架、布面油彩、感光乳剂、丙烯、虫胶、火灰、断裂的灌木、假牙、蛇皮 

绘画是为认识,认识是为绘画。我着手每一个新主题、处理每一种体验时,首先是没有任何讨论的。认识是在绘画过程中产生的,但进而所获得的观点又改变了绘画。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种循环推论,是我们在每一幅画的创作中都可以应用的。

——安瑟姆·基弗

Gehäutete Landschaft, 190 x 330 x 55 cm ,2015-2017

Oil, emulsion, acrylic, shellac, lead and metal on canvas on wood

The Painter's Studio,280x380x5cm 2016

Oil, emulsion, acrylic, and shellac on canvas

Ignis Sacer,280 x 380 x 9 cm,2016

Oil, acrylic, emulsion on canvas

Alkahest,101.9 x 164.8 cm,2011

Oil, emulsion, acrylic, shellac, charcoal, lead object on photograph on cardboard

The Waves of Sea and Love,190 x 380 x 43 cm,2017

Oil, emulsion, acrylic, and lead on canvas

作为德国战后新表现主义的一员,1980年基弗与乔治·巴塞利兹一同代表德国参加第39届威尼斯双年展后,成为国际艺术舞台的焦点。2007年,他的装置作品永久进驻卢浮宫;2008年,成为第一位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的造型艺术家;2016年,他被Artprice列入德国艺术家前十强排行榜。

《占领》系列 黑白摄影拼贴 1969

《四位一体》  297.5×435cm 麻布木炭油画 1973

安塞姆·基弗被称为第三帝国废墟上成长起来的画坛诗人。他一直专注于表现德国的历史,德国的文化命运及纳粹主义的遗产。他说:“我带着联系我们意识和经历的象征进行创作,这象征将同时引发我们对自身的不断的省思。”

他的作品不是为了给人以愉悦,而是以触目惊心的废墟和荒芜带给人们以震撼,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宗教性。他用艺术深刻地反省自己,甚至整个民族,让德国的那段历史无处遁逸,或许我们该称他“德国的良心”。

《奥利西斯和伊西斯》379.7×561.3×24.1 cm  1985-1987

布面油彩、丙烯、感光乳剂、黏土、陶瓷、铅、钢丝、PCB电路板

《世界树》 82.6×58.7cm 摄影照片、水彩、丙烯 1980


《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41.6×55.6cm  1980

纸上丙烯、水彩、水粉、稻草

基弗1945年出生于德国多瑙艾辛根,那一年德国战败,到处是一片狼籍的废墟残骸,废墟是二战后德国人司空见惯的真实场景,废墟成为战争给社会造成破坏的最有冲击力的视觉体验。战后的文学界出现“废墟文学”,成为德国文化中与反省并置的另一个重要的精神背景。这也是解读基弗作品的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的重要线索。基弗虽未经历二战,但他成长于“废墟文化”。在谈话录中,基弗提及了他童年在炸弹坑里玩耍的经历:“在我长大的地方有许多弹坑。孩子们看待它们,觉得和别的东西一样真实。”诸如此类的经历,无疑对他日后创作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一方面,在基弗作品中出现的风景大多都是废墟和荒芜之地;另一方面,古代文明废墟是基弗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基弗作品的外观沧桑灰暗,肌理斑驳艰涩,里面暗藏了伤痛的回忆与战后的德国文化。

《德国精神英雄》 306.1×680.1cm 粗麻布面油彩、木炭 1973

《诺托恩格》 300.5×435.5×4cm 1973

粗麻布面油画、木炭、硬纸板炭笔拼贴 

Margarethe,280 × 400 cm,1981

Oil, straw, emulsion, and gelatin silver print on linen

《莱茵河》系列 布面纸上木刻、墨水 1982

On the Rhine,318.8 x 386.1 cm,1982-87 

Woodcuts and acrylic on cut and pasted papers

用绘画来表述和定义德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是艺术家基弗进行创作的初衷,这使基弗被视作“德国罪行的考古学家”。但他是一位没有政治野心的艺术家,他善于观察和思考,从不用艺术去哗众取宠,在创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绘画语言。基弗的工作方式私密、缓慢,难以言喻地艰深。他说:“我读很多、写很多,我画画……没有病假,不会罢工。我不是明星,我待在家中创作。


Glaube, Hoffnung, Liebe,280 x 380 x 75 cm,1984-1986

emulsion, synthetic polymer paint, shellac on photodocument paper on canvas (linen) with lead

Alexandria,170.2 x 229.9 cm,1987

Ash, pigment, original photographs on treated lead in glazed steel frame, in artist's frame

THE DEATH OF VERGIL,231.8 x 171.5 cm,1988-89

Olive branch and graphite on treated lead

古代文明的废墟与现代工业废墟相重叠。基弗于1991-1993年到墨西哥、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地旅行。1996年以后,基弗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描绘文明遗迹的作品,和那些被毁灭的纳粹建筑相比,这些建筑是真正的废墟,它们本身烙有时间流逝的痕迹。这一刻,永恒和瞬间、高贵和卑微、经典和平庸之间的界限在基弗作品废墟似的表面被模糊,观者获得了更广阔的思考。

Odi Navali,189.9 x 330.2 cm,1997

Oil, emulsion, acrylic and lead boat on canvas

BILDERSTREIT,150 x 120 cm,1976-1991

Mixed media on lead

基弗的作品中总能看到一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字迹,这些文字蕴含着更加深远的思想内涵,他的作品标题也常常源自这些文字。在看图时代的当下,虽然我们习惯了更加直白外露的画面,但对于基弗绘画艺术作品中图像的解读,包括对其画中题写文字的辨别,对观众的知识学养也提出了非同一般的要求。如基弗所说:“文字被用来刺激观众,它打开了记忆的另一个精神层面。”

Aschenblume,330 × 760 × 40 cm,2006

Oil, acyrlic, emulsion, shellac, and books on canvas

Der Wolken heitere Stimmung,238.1 x 238.1 x 1.9 cm,2011

Oil, emulsion, acrylic, shellac and lead on canvas 

为了实现画面的意义,基弗运用了各种类型的材料和技法,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绘画形式。沙子、泥土、水泥以及各种碎屑物掺合乳胶、紫胶、速干的家用油漆等等,都被他自由地运用于画面上。用泥铲抹出粗糙的画面底层,用油彩、木质材料、丙烯混合技法在底料上造型、渲染,再依据主题需要往上堆砌稻草、铅、玻璃、衣服,甚至飞机的残骸等等,把效果做到极致。

Journey to the End of the Night,190.5 x 283 cm,2004

Oil, acrylic, emulsion and metal on canvas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金属“铅”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在画面上、在“书”中、在“粉画”中。他自1974年起就开始使用铅,并形成一种风格。他在铅皮表面压刻出车轮印、鞋印、划痕、凹洞等,形成肌理,再作画于其上,产生一种灰暗而厚重的质感。基弗喜欢它的重量,说它是“唯一足够承载人类历史重量的物质”。 铅在他的作品中具有延展性,用艺术家的话说 “它是可变的,有可能实现比黄金更高的状态”。

Dein Haus ritt die finstere Welle,290.8 x 123.8 x 81.3 cm,2006

Oil, emulsion, acrylic, charcoal, lead boat, branches, chair and plaster on canvas

Makulisten Immakulisten, FullFormat,190 x 140 cm,2007

Oil, emulsion, acrylic, clay, schellac, lead and iron on cardboard on plywood covered with glass

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基弗一直在纠结自己该成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作家,他潜心阅读与写作,记录并反思了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更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恩佩多克莱的思想和著作。他在原有的“火、土、气、水”组成万物的基础上加上了“空”。

基弗的艺术创作也因为这种哲学思考,而更加独特而强大,有着神秘而充满智慧的艺术特质,他的艺术理想自此走向更加宏伟和深远的领域。

The Heavy Cargo,280 x 380 x 76 cm,2005

Oil, emulsion, wire, metal mesh and lead on canvas

《20年的孤独》 380×490×405cm  混合材料 1971-1991

《韦利米·赫列勃尼科夫:民族的命运》 380×560cm  2004

布面油彩、感光乳剂、丙烯、铅制船只

Geheimnis der Farne,190 x 330 cm,1996-2000

Oil, emulsion, acrylic, chalk, branches, resin coated fern, plaster, shellac, clay, barb wire on canvas

Velimir Chlebnikow Schicksale derVölker 230 x 380 cm 2007

Mixed media on board 

Johannisnacht, 370 x 280 x 170 cm,2016

Glass, metal, wood, burlap, clay, lead, asphalt, resin ferns and silver leaf

《新月沃土》 475×950cm 布面丙烯、油彩、虫漆、沙石 2009

Die Ordnung der Engel, 285.1 x 140.3 cm,2007

Paint, clay, ash, chalk, iron, cotton and linen dresses on panel

基弗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并没有将自己停留在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上,他还通过艺术作品思考事物和世界的本源,探索过去、现在与未来,穿梭在历史、神学、科学、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

有人说,如果艺术界也有诺贝尔奖,那么获奖者非他莫属。如果基弗没有成为一名艺术家,他也许会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文学家,抑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对人类和宇宙的探寻,是他创作的最终指向。

The Feminine Ecstasies,167 x 154 cm,2013

Watercolor on paper

Aurora,71 x 51 cm,2013

Watercolor on pater

Winter Landscape,43.2 x 35.9 cm,1970

Watercolor, gouache, and graphite on paper

基弗工作室外田野上的装置作品

基弗在德国废墟文化中延续他的诗性创作。基弗说:“对于我来说,理想的绘画状态是不断渴望,即使不知道如何继续,也要一往直前。” 

基弗带你逛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