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宝宝元 2020-11-03

一件高古玉片饰器的看点举例

藏友一件片饰器(图1),自己真假莫辨、人言真假两说举棋不定。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图1

真有真章、仿有仿点。辨别和探索其所展现的信息真伪,提炼出其中真正的看点所在,则思辨尽在其中了。

这是一块小小片饰器(图2)。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图2-1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图2-2

土蚀严重到局部塌缩的程度(图3)。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图3-1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图3-2

其实,这件小片上还是留下许多信息的。

看点之一:风蚀自然态

常见自然风化的蚀洞,呈不规则状,一般洞口壁非常细薄,孔壁边缘有塌陷或跷起尖锐锋利,微距看,蚀孔、蛀孔绝大多数表现为口小内大,口内还会套有多层小口,洞中有洞,孔中有孔,被称为蛀孔、蚀洞、烂斑(图4)(参见《古玉学步(168):千载沧桑似梦幻参差嶙峋土蚀斑》和《古玉学步(3):图说古玉土蚀结晶不可仿》)。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图4-1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图4-2

而这件土蚀状态似乎有些特殊,有别于常态。但是从片饰土蚀塌缩的状态来看,有明显的风蚀带(图5),是玉石形成时期不同的密度结构差异导致的绺裂,经过自然风蚀而成是毫无疑问的。这类风蚀与千百年入埋的土蚀状态有些许差异,与水蚀的关联度较大,与风浪浸蚀的“太湖石”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图5

看点之二:塌缩自然态

古玉塌缩不可仿(参见《古玉学步(4):图说古玉塌缩不可仿》)。塌缩的自然态最易辨别,稍作观察,一目了然(图6)。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图6

看点之三:文化期钻工特征

由于片饰器很小,其表面的磨工在隐隐约约的风蚀橘皮纹下似有还无,特点不明显。

而其钻工工艺却是非常明显的一大特点。片器上共钻有五孔,中间一洞直径稍大,为管钻工艺,留有隐约的管钻苔痕;四角四洞直径稍小且相当,留有非常明显的球形腔、蜂腰,为桯钻工艺(图7)。这样的管钻、桯钻均为文化期制玉的工艺留存(参见《古玉学步(25):一孔之见——最玄奥的亦或是最简单的》和《古玉学步(36):古玉钻孔有特征再辨钻孔螺旋纹》)。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图7

看点之四:开孔与器表皮壳关联一致

整器开孔与器面风蚀关联一致,无先后层次差别(图8)。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图8

看点之五:工上自然蚀

土蚀塌缩是在做工上自然生成,开孔壁蚀部分已经成尖锐、片削的残留,大有一触即掉的感觉,为典型的工上自然态(图9)。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图9-1

古玉识趣(94):蚀重沧痕在 器小信息存

图9-2

虽然是一件不起眼的小片饰,但是蚀重沧痕在、器小信息存,残留高古玉一些不常见的特征,值得细细品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