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泉·散文】杨盛《水墨玉河》

 作家荟 2020-11-03

【作者简介】杨盛,笔名:济石,一个自我陶醉在诗文书画海洋里的禅修居士。出过书,办过画展。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这一弯又一弯的水。

那一片又一片的田。

那些凹凸不平的山头,漂浮在清溪之上。

从晨雾中望去,恍恍惚惚的,妙趣横生出一位位身披婚纱的新娘。

在东边的那一轮红日的掩映下,穿越了,穿越了……

盐泉县的灶台上,放着一端砚,在柴火的烘焙下,散发出浓浓的墨香味儿。

小小的简儿,从爹爹的公案上偷了一支笔,在衙门口的豆腐坊前停了下来。

苏母看着简儿,蘸了蘸灶台上的墨,对着做豆腐的滤帕布写了一行字:卖凉粉和豆腐呢……

这幼稚的一笔,从玉河的青石路上,播洒在刻满车辙年轮的汴梁。

一杯玉河美酒的冲动,成就了二十二岁的他折桂。

细细想来,笔、墨、纸、砚,都是有灵性的,笔如父亲,墨似慈母。

自北宋盘点到当下,究竟有几个骚人最懂他,懂这行走了三五千年的“四君子”呢?

易简太简,故而不简,四谱成道。

我不如状元,发迹于早年,悲壮而豪迈地走过三十九年。

状元不如我,盛世人间,舀一瓢玉河之水,恬淡,安然。

喯、喯、喯……

从初夏的阳光里,传过来一阵阵刀切菜墩子的声音,将我从北宋,穿越到了现实。

闻声而去,村口的那一片桑树林子里,散发出香葱和酸醋的味儿。

这是在干什么呢?

急忙招呼二师兄:快,把车拐到那边去看看……

一块地连接着一块地,桑树地边有一户人家,一位腰扎围裙的妇人,低着头,弯着腰。


她是一个左徶子,手持一把白里透明的菜刀,喯、喯、喯地切着凉粉,旁边就摆放着酸醋、葱花、潼川豆豉和红油辣子。

三张小方桌,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小屋里,几个农人围桌而坐,谈论着什么,扒拉着碗里的凉粉,散发出香喷喷地味儿。忘情地,微微地抬了一下头,端起酒杯,小呡了一口,又接着扒拉碗里的凉粉。那神情,没有一丝丝感觉到有人在看着他们呢?

看着这吃相,闻着这香味,哈拉汁已经不停地往下吞了。

嬢嬢,来碗大份的。

这凉粉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吃起来很有嚼劲,入口滑爽、细嫩,嚼食的过程中,记起了小时候偷吃干豌豆的味儿。

这馋,勾起了我埋藏许久了的乡愁,久久不能消失,回味无穷。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这玉河凉粉,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只能用玉河之井水将干豌豆泡上两天两夜后,才上磨磨成浆,再将豌豆浆沉一天一夜,然后用滤帕布把粗粉子过滤不要。留下细粉子,在沸水里搅拌煮熟出锅,装入碗中,或者是盆子等器皿里,冷却下来后,便可以切出来凉拌食用。

好奇的心不由地问了起来,这么久的历史,这是不是状元凉粉啊?

躲在桌子一角的邓老板说:不是,不是,我们不沾那个名。我们这个就是玉河凉粉,没有其他招牌……

旁边桌的一老头急了,喝了一口酒,张开大嘴,散发出满嘴的凉粉清香味儿,一步就跨到我的面前说:这个苏状元的故事多得很,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他说这不是状元凉粉,那我就要告诉你,这条河,现在叫魏河,我们叫状元河,在苏易简没有考起状元前,这里叫盐泉,盐泉县有、有、有玉河。这凉粉,确实巴适得很!但,但是,他没得人家苏家饼子出名早。可惜啊,可惜啊,那苏家的状元饼,已经多年不见了,就是见了,也不叫状元饼了哦……

老人家,你请坐下,慢慢摆,啥子叫状元饼?

老人转过身去,端起酒杯猛喝了一口,打了个饱嗝,散发出烧酒夹杂的豌豆凉粉的味儿。

原来,这里的人每年的初夏,就会用新出的玉米打成浆,到桑树地里摘一些大片的桑叶子,将这个玉米浆包裹在新鲜的桑叶里,送入茅草烧成的火灰里,把这玉米浆烧成三角形的饼,烤成两面金黄似金桂。

清香新鲜的玉米浆,经过火灰烧烤成饼后,味道更是清香甘甜、酥脆可口。

相传,这玉米饼就是少年苏易简顽皮时的杰作。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苏易简进士第一,折桂状元,最高作了北宋参政知事,即副宰相。后人感悟,原来早有位列三公,状元及第之意啊。故此,盐泉人将火烧玉米饼美誉为“状元饼”。

历史的回锋,取舍在这一方沃土之上。

玉河,一个藏在闺中待嫁的姑娘。

水为彩衣,山如墨,陶醉了记忆的长河。

浑然而,还有那么多的人不知道她的魅力!



顾问:朱鹰 邹开歧

编辑:姚小红 洪与 杨玲


《琴泉》平台微信号:stzx1234567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