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为什么能成大事?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0-11-04

朱元璋出身低微,幼时贫穷,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也叫朱重八,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在元末社会大动荡和群雄激烈的角逐中,朱元璋能够出类拔萃,推翻元朝,实现一统,主要离不开这四点:

第一,韬光养晦缓称王

朱元璋初起之时,先活动于淮西一带,进而渡江,以应天为中心,西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北有韩林儿,避开了元朝的主力。

当时承担与元朝主力作战的是韩林儿。韩林儿虽然最终失败但他耗尽了元朝的元气,以致朱元璋后来北伐势如破竹。查继佐曾论:“嗟乎!当日孤壁太平,以宋呼吸故坚,人知之矣。乃宋之疲元力,而预为明地者,人未之知也。不然,以毛贵、田丰、关先生、李武等大小数百战一一而明身试之,即太祖自饶胜略,顾宁不百难且后时哉!”可见朱元璋在羽毛未丰满时依附于龙凤政权实为明智之举。另外,依附韩林儿也有韬光晦迹的作用。在群雄中,朱元璋称帝最晚,从而缩小了自己的目标,避免成为众矢之的。结果最晚称帝者恰恰是最终成就帝业的人。

第二,注重军队建设

朱元璋从南略定远开始,不断收编地方武装,以后随着势力的壮大,军队成员也趋复杂。

他每收编一支队伍后,总要认真整顿,严加训练。他曾对收编入伍的将士说:“尔众初非不多,一旦为我所有,何也?盖将无纪律,士不素练故尔。今练习尔等,欲令知纪律也。宜共戮力,以建功业。”因此朱元璋的军队不是乌合之众,与元朝军队和各割据武装相比较,是一支守纪律、有战斗力的队伍。胡大海曾说:“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这也是朱元璋队伍得民心之所在。

第三,非凡军事才能

首先表现在善于运用战争动员的手段。战争动员是战争中的重要一环。每次征战前朱元璋都要对领兵将领进行动员,明确目标,交代任务,说明步骤,鼓舞士气,申明纪律。同时也解答将领疑虑,统一认识。发布檄文是战争动员的另一种方式,如讨伐张士诚则发布《平周榜》,进攻大都则发布《谕中原檄》,都是大手笔。檄文发布往往有一种先声夺人之势,既可壮大自己队伍的士气,又可使敌军气馁,闻风丧胆。檄文总要宣示战争的动因,表明自己是吊民伐罪之师,从而得到更多的民众支持。

其次是战略思想有独特之处。传统兵法是远交近攻,打弱避强。朱元璋在对待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略上,则从二人的实际出发,先战远方强大之敌,再打近处弱小之师,结果收到良好的效果。又如善于利用矛盾,各个击破。朱元璋在讨伐张士诚时,最担心的是元朝军队南下,腹背受敌,为此他不断利用元朝内部矛盾与扩廓帖木儿通好,这样张士诚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第四,重视战时经济

元末战争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农村劳动力缺乏,粮食供应不足,加上水利失修,到处可见残破景象。各割据势力之间的军事较量,最终也反映在经济实力的较量上。最初,朱元璋军队出征时,军士概不支粮,而是进入敌境听从“捎粮”。捎粮也叫“寨粮”,就是由当地百姓缴纳粮草。这种筹集粮草的办法一是害民,二是难以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争。

下集庆后,朱元璋推行“广积粮”的措施。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设营田司,两年后又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营田司除负责修堤防管水利外,主要任务是带领各地戍守将领开荒屯田。同时又鼓励农民各还乡土,进行耕桑。这些措施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在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就下令废除“寨粮”。到至正二十三年,康茂才所管屯田,“所存得谷一万五千石,以给军饷,尚存七千石。吴元年(1367年),又设立司农司,专管屯田事务。这也是朱元璋较其他割据势力高明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