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日历 | 曾几《发宜兴》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0-11-04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我虽已六十岁垂垂老矣进入老年情境,却又要拖家带口登上铁头船去远行。

作客暂住阳羡只有三月,想回到上饶老家玉溪却没有钱。

游山玩水都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听着风雨声也不会妨碍我入眠。

从今往后我会过着隐士般云游四海的生活,不是到了张公洞就是在游善卷洞。

注释

垂垂:形容将近、渐近,常与“老”连用。
将:携持。铁头船:指船头包有铁的木船。
阳羡:宜兴在秦汉时称阳羡。
玉溪:信江(在今江西省,流入鄱阳湖)中段的别称。玉溪江边的上饶,曾是曾几侨居之地。这里的“玉溪”代指作者故乡。
都:总、全部。废食:即废寝忘食。
“听风”句:这里“风雨”实喻指国家危难的形势。
布袜青鞋,指平民、隐士的生活。
张公:指宜兴境内的胜迹张公洞。

赏析

这是北宋末南宋初诗人曾几的一首羁旅诗。
曾几一家可谓簪缨诗礼人家,其父亲、大哥、二哥、三哥皆进士出身,这在北宋进士史上也是很难得的。
54岁时,三哥曾开与秦桧力争和议,曾几受到牵连,一起被罢免官职。
之后,一直以布衣身份,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
诗人所说“老境垂垂六十年”时,正是被罢官侨居上饶之时。
直到71岁,秦桧去世,诗人才被起为浙东提刑,后知台州,不久因老辞归。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多岁再出来为官,也就只是意思意思,精力哪里还跟得上。
许多美好的时光都在穷游中度过了。这首《发宜兴》就可以看出诗人落魄的生活境遇。
首联,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是说,我虽已六十岁垂垂老矣进入老年情境,却又要拖家带口登上铁头船去远行。
在古代社会,文人一般都学而优则仕,曾几被罢官,失去了经济来源,又不种地,整日“观水观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日子能不清贫潦倒么。
“垂垂六十年”,是说他已经年老。“又将家上铁头船”是说还要到处漂泊,生活没有着落。
只这开头二句,就将诗人落魄的人生困境描绘出来了。
颔联,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是说,作客暂住阳羡只有三月,想回到上饶老家玉溪却没有钱。
诗人来到宜兴,也许是为了生计,也许是为了游山玩水,不知不觉已经逗留了三个月。
宜兴的美景,令人陶醉。大词人苏东坡也有阳羡买田定居的真实愿望。曾几流连于宜兴,显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山水的美丽。他在尾联进一步描绘了宜兴的风景。
在宜兴的三个月,诗人已经将游资挥霍一空。再不归去,就活不下去了。也是,才有题目中的“发宜兴”,也就是离开宜兴回老家。
玉溪,不是云南的玉溪,而是指上饶的信江。归去上饶的时候,口袋里已经没有一分钱了。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贫困的状态,想在宜兴安个家似乎也没有可能了。
颈联,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是说,游山玩水都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听着风雨声也不会妨碍我入眠。
诗人因为流连忘返于宜兴的山水,不知不觉将盘缠都用完了,才不得不离开宜兴。
诗人说,宜兴太美了,我在这三个月,天天观山观水,听风听雨,过着自己想要的诗意生活,真是快乐啊。
钱用完了,可以回去再赚,但是对于追寻远方风景的脚步从未停止。
这两句可谓全诗最精彩的句子。这是诗人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流露与表现。诗意游走人世间,比老死于户牗更加有意义。
这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它击败了现实生活中的枯燥与乏味,让生活充满激情与希望。它燃起诗人的诗情,不被眼前的苟且打败,而是心怀诗和远方。
尾联,从今布袜青鞵梦,不到张公即善权。是说,从今往后我会过着隐士般云游四海的生活,不是到了张公洞就是在游善卷洞。
即便要离开宜兴了,可是张公洞与善卷洞的道家仙境永远驻扎在诗人内心。他的灵魂将久久地流连于宜兴的山山水水,流连于洞天福地之中。
有那么一次美丽的回忆,就已经足够,又怎么能够贪心得到更多呢?
从今以后,梦里有你就足够,梦里随时随地可以再游张公洞与善卷洞。宜兴的山山水水,将永远刻在诗人的心中。
曾几的诗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从这首诗也可看得出来。
纵观全诗,既表达了对于宜兴山水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物质的贫困与心灵的富庶,这是传统知识分子不同于粗野之人的可贵之处。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