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子离开23年,拒绝与白发苍苍的父母见面,原因何在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1-04

今天看了中央台《等着我》的一个视频,内容是一个儿子和父母决裂后,失联23年,至今不愿去见已经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的父母。

尽管《等着你》栏目组做了长达三个月的工作,交流总时长达到了14个小时,依然没有成功让儿子去见父母,不过,儿子态度开始有所缓和。

为什么父母和儿子之间会有这么大的愁怨?

从节目透露的消息来看,是因为作为大学教授的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处处想控制孩子,引起了孩子的激烈反抗。然后,父子之间因此发生了系列冲突,逐渐种下了仇恨。这种怨毒(儿子的话),在儿子内心历经23年依然难以化解。

看完这个视频,我想到了一个名词,叫做互锁定律。源自一位外国哲人说的一句话:“你用锁链套在奴隶的脖子上,链子另一端就自动锁在你自己的脖子上了”。

世间太多体现互锁定律的例子,当我们以为获得或拥有了某种东西,其实也往往被这种东西所控制。我们纵情地喝着美酒,美酒也在让你臣服(沉醉);我们一心想得到处长、局长的宝座,一朝遂愿,那个官位也在束缚着你的言行;我们一心想获取更多财富,太多的金钱也在让你寝食难安。

《等着你》视频中的父母,也陷入了家庭教育中的“互锁定律”——父母对孩子实施控制的同时,其实也在被孩子所控制着。

现实中,有好多父母都是如此,他们误读了一个好家长的标准,明明在控制孩子,却丝毫察觉不到。他们以为,当一个好家长,就要多陪伴孩子——多陪伴就要多指导——多指导变成了多指挥——多指挥就成了控制孩子。

还有的家长有着简单而可怕的朴素观念——供你吃、供你喝,你就得听我的;我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

一旦孩子不受控制(没有人愿意被控制),家长就会变得焦躁不安,或者发雷霆之怒,或者对孩子变本加厉,会想出更多办法,或者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让孩子听话,有时候甚至不惜代价。

很显然,视频中的父母就是这样和孩子结下了仇怨。

在这个控制与被控制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好像都被一根无形的锁链锁在了一起。孩子失去了发展的自由,家长也没有了自我,甚至整天的心思都被孩子占据了,就像歌中唱的——“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这样一来,孩子和大人都很累、很烦,相互不满意对方,都觉得对方是在和自己对着干。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立状态,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渐渐的,在对立中失去了亲情,没有了温暖,有的只是互相的哀怨。

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了清晰的界限,很容易陷入这种“互锁”状态。

家长要挣脱这个“互锁”的锁链,首先应该意识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父母和孩子的起点是一样的——孩子开始学习成人,大人开始学做父母。

在学做父母的过程中,家长必须具备内省能力,及时察觉父母的控制欲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危害。

首先,家长应该明白,被控制的孩子是长不大的。

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控制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失去了选择的能力,缺乏了独立的精神,变得优柔寡断。而选择能力和独立精神,是一个人将来独自面对生活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其次,一个被父母控制的孩子,缺乏自我负责和对他人负责的品质。

有很多孩子,习惯了被父母安排,看起来好像很听话。其实,这样的孩子,最缺乏的是担当和责任。遇到困难就想逃避,他们的逻辑是:我的工作是父母选的,干不好是父母的责任。

还有的孩子本来不想做这份工作,但是父母太强势,只好委曲求全。工作中为了证明父母是错误的,于是就有意无意地在工作中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第三,长期被控制的孩子,会带来心理上的扭曲。

人是天生向往自由的,尤其是精神上的自由。一个被家长控制的孩子,失去的不仅是行动上的自由,还有精神上的自由。

被控制的后果,最可怕的就是孩子精神上的压抑。有些强势父母,不允许孩子说个“不”字。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的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自己的意志得不到重视。长此以往,或者会造成心理上的无助感,引发孩子对人生意义的怀疑;或者,就像视频中的儿子,在与父母的对抗中爆发,走向与父母的彻底决裂。

为了进一步明确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最后我们来重温美国诗人纪伯伦的经典: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他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