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五十二病方》治则学初探

 精华集999 2020-11-04

《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医方书,书中记载了十分宝贵的治则思想的运用与经验,鉴于迄今尚无对早于《内经》及先秦以前的中医治则思想进行专题研讨的文献,故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祖国医学治则思想的历史渊流和发展概貌,便于指导实践,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今特对此浅析如下。

治求标本


明辨疾病的标与本,是中医学处理具体矛盾的有效手段和措施,《病方》在其有限的病种、简要的文字中,比较明显地记载了祖国医学早期医疗实践中治求标本的具体用法,打下了后世执简驭繁、治求标本的思维基础。

1. 治本。如治金刃、竹木、跌打等诸伤病症,其中的一个方子是,“以续 [断]根一把,独□长枝者二梃,黄芩二梃,甘草□梃,秋乌喙二……即并煎□熟,以布捉取,出其汁,以陈缊□□傅之”。续断,《神农本草经》云,主治“金疮痈,伤折跌,续筋骨”,本方即以此为主,调血脉,补肝肾,续筋骨,以治跌打损伤之病因之本;再如治“毒乌喙者”,方一用“屑芍药,以□半杯,以三指大撮饮之”,是对被毒箭射伤的病症,用芍药清热凉血化痰止痛,以治其病机之本的治则运用。
2. 治标。对“诸伤”“止血出者,燔发,发按其痏”,出血之际,新病即为标,病势急骤,当先止其血,后再求其出血病因,故急用血余炭,速即按在创伤处。又一方,“金伤者,以肪膏、乌喙皆相□煎,施之”,由金刃所伤,疼痛为其现症主症,即用乌头镇痛镇静,以治其标症。
3. 标本兼治。“诸伤”方一,“燔白鸡毛及人发,冶[各]等。百草末八灰, 冶而□□□□□□一垸温酒一杯中,饮之”,本法用血余炭、百草灰收敛固涩,治出血之标,用温酒温通血脉,治伤病之本,对立统一,相互协调,标本兼顾。对“蚖”病,“齑兰,以酒沃,饮其汁,以滓封其痏”,被毒蛇咬伤,内毒是其本,外伤是其标,内服兰草,以“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神农本草经》语),并用酒冲服,以通血脉,散毒邪,取其药滓,封其伤口,施以外治疗法。此种汁滓皆用,内外合治,标本兼顾之法,足以提高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区分缓急

根据病症的轻重程度和态势发展,以决定治疗的缓急宜忌,实是和求本之法紧密相连的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常理也。《病方》有关区分缓急的治则应用。从其记载和治疗特点来看,均多用外治之法。

1. 卒病急治。①固涩急止血:“止血出者,燔发,以按其痏”,这种用血余炭外敷患处治诸伤出血的疗法,是中医药急症止血法的最早记载;②放血泄热毒:对“颓”病症的治疗,“先上卵,引下其皮,以砭穿其脽旁”,用砭石在颓旁尻周围剌络放血,此乃一种使热毒外泄、肿消痛减的非药物急症治法。
2.卒后缓治。“诸伤”“令伤毋瘢,取彘膏、□衍并冶,傅之”,另有“以男子洎傅之,皆不瘢”,这些均是治疗创伤急症后,防治伤口愈合遗留瘢痕的病后缓治之法。
三因治宜

祖国医学特有的因人因时因地治宜的用药个体化特点,强调人的禀赋体质类型,重视自然界气候对人的影响,注重方中药用的特性,既符合辨证施治的精神,也是整体观念的实际运用,从《病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治则的历史端倪。

1. 因人治宜。书中云:“婴儿病痫方:取雷尾矢三颗,冶,以豬煎膏和之。小婴儿以水[半]斗,大者以一斗,三分和,取一分置水中,挠,以浴之”, 这是根据年龄大小决定洗浴之药液量,是因人治宜法的具体体现。

2. 因时治宜。对“脉痔”病症,“取野兽肉食者五物之毛等,燔冶,合挠 □,每旦先食,取三指大撮三,以温酒一杯和,饮之。到暮又先食饮,如前数”,这是早晚空腹服用,以利药趋下焦、通脉止血的治法。根据人体一日内气血盈亏的节律性,针对早晚时辰变化的差异性,选择特定的服药时间,这种因时服药法,对于病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中医时间医学治疗应用的最早记载。

3. 因地治宜。书中对阴疽症,“以白蔹、黄芪、芍药、甘草四物煮,□、 姜、蜀椒、茱萸四物而当一物……”,对阴寒症用了蜀椒一药。蜀椒,又名花椒,全国大多数地区都产此药,但究其源,因其自古产于蜀而闻名,故《神农本草经》云“蜀椒”,《名医别录》载“巴椒”(巴,即今之四川重庆一带), 《太平圣惠方》记为“川椒”。历代医家认为,川椒,产地特异,性味特强,麻辣持久,效用显著,故因产地选择此种地道药材。

根据上述对《五十二病方》中有关治则治法的归纳总结,我们认为《病方》对中医治则学有两点较大的学术贡献和应用价值。

1. 开创了治则学形成和应用发展的先河。《病方》注重实践,重视效用, 因而它对治则治法的记载并无明确的理论表述,认识探讨有一定的隐匿性、局限性,但从整体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仍可谓是丰富多彩的,其特征是显示了治则分类比较全面,治疗方法堪称多样,其概念内容、应用形式、思路类型等,已具备中医治则学的雏形和框架,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早期思想萌芽,对后世的临床应用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 奠定了治则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地位。四十多年来,中医界对治则学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内经》以后的医籍中的治则思想阐述较多,而对早于《内经》的有关医籍的治则思想则无专题研讨,此乃治则学文献研究的空白。《病方》记载了先秦以前的中医治则经验和成就,给我们提供了考察早期治则学形成的线索和依据,对我们追根寻源地认识中医治则学的本来面目,多层次地研究治则学的历史轨迹和应用发展,全面系统地挖掘治则学的学术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学意义。

推荐阅读

本书作者王心东是南阳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本书汇集了作者从医45年来在中医临床专业实践中的笔耕贡献,分为学术探索讨论、临床研究细论、医圣药用概论、实践经验综论四个部分,展示了作者对中医药事业的执着热爱、勤奋耕耘和辛勤奉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