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茶主产区制茶史简介

 dy_xhui 2020-11-04
白茶作为我国特有的品类,历史也非常悠久,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建阳白茶

根据林今团先生考证,现代白茶发源于建阳水吉,约清朝乾隆,由肖乌奴的曾祖父肖苏伯和肖占高的父辈创制,白茶的产生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从产品创始到商品形成,大体历经三三十年。
早期白茶是以当地菜茶幼嫩芽叶采制而成,由于当时是创制于建阳县漳墩南坑.因此又称'南坑白“或“小白'、满披白毫,又叫'白毫茶”,左宗棠(1812-1885年)所称'白毫'就是道光(1812年)后由水吉集散的南坑白茶。
道光年间,白毫茶开始远销甘肃等西北地区光九年(1823年)'百斤纳税银一两',此时白茶生产工艺已十分成熟。白茶性清凉,口感又鲜爽,符合广东、香港地区的消费习俗。随着侨销的发展,白茶大量向东南亚输出同治7年(1868年)后,白茶大量销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泰国等地。
道光初年,水吉大湖岩叉山水仙茶树被发现,后引进大白茶树品种。于同治9年(1870年)左右,水吉茶农以大叶茶芽制“银针”,并首创“白牡丹'这一花色。据大湖村老茶农黄秉伦(1988年)介绍,他父亲于1913年就从水仙茶树茶芽梢中“挑针”制银针,余下则制“水仙白”,小湖乡鸿庇村老茶农邓英贵(1984年)说,他在1923年学制水仙白,先“挑白”,后制“水仙香',年产约100公斤左右,水仙白和大白一起卖给在大湖乡设庄的潮州帮。

抗日战争期间,海运阻断,白茶产量锐减。至1949年,水吉白茶仅余30 t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生产恢复,白茶才得以重新发展,50年代末达100 t左右;70年代以年均20%的增长速度发展,1979年白茶总产量达650t。进入八、九十年代后,白茶受出口影响,大量积压,生产急剧衰退,几万亩茶园逐渐堙没在树林、竹林、杂草丛中,小白茶几乎灭绝。1980年白茶产区开始部分改制为绿茶,对白茶则实行“定点、定时、定量”生产收购,仅局限于漳墩、迥龙和水吉三乡(镇),并实行国营茶站、茶厂主渠道专营。
现在,建阳生产的白茶数量较少,主要产地在漳墩,主栽品种是水仙、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小白茶等。

福鼎白茶

据茶叶史料记载和当地调查,《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及清周亮工《闽小记》的介绍,在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人用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茶树品种从太姥山移植到福鼎点头。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所制白毫银针外形、品质远远高于'菜茶”,于是福鼎茶人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加工”白毫银针”,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10多倍。约在1860年“土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
20世纪70年代,为了满足外销要求,提高白茶的茶汤浓度、增加比重,福鼎白琳茶厂创造了白茶的新工艺制法,其主要工艺技术特点是将萎凋叶进行短时、快速揉捻,然后迅速烘干,生产出的新工艺白茶,条索更紧结、汤色加深、浓度加强。
现在、福鼎的白茶主产区是白琳、点头、磻溪等地,主要品种是福鼎大毫和福鼎大白。

政和白茶

根据(福建地方志》记载,政和县是1880年选育繁殖成功“政和大白茶”品种的,1889年开始产制银针。
现在、政和的白茶主产区是石屯、东平、熊山等地。主要品种是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

文章摘自袁弟顺《中国白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