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释是一种攻击——谈北大校长致歉信

 怀众心理 2020-11-05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图片丨MBAChina

5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以“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为题发表演讲。在演讲中,林建华将“立鸿鹄志”中的“鸿鹄”念成“hong hao”,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按照现在互联网的特点,一般一个热度蹭个几天就过去了。如果没有万全的补救措施,还不如沉默一笑以置之。网友们又会去搜寻新的热点。

但在一天以后,林建华校长在北大bb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致同学们》的道歉信,就这件事做了回应。

道歉信原文如下:

点击可查看大图

这封信,初看以为挺真诚,但其实,细细去感受,反而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我想起了在辛思洁老师的团体课程里,她说过这么一句话:解释是一种攻击。

当时,在团体体验课上,组员甲说的话,让组员乙很不舒服;组员乙表达了自己不舒服的感受,组员甲就开始解释(其实这在生活中很常见,团体就是生活的缩影)……这时候,辛老师打断了甲的话,轻轻地说了句:“不要解释。解释是一种攻击。”

解释是一种攻击,这应该如何理解呢?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一天A迟到了,错过了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团队成员有很多不满,但A开始解释:“因为我儿子生病了,所以我没办法,必须要先送他去医院。”于是团队成员无话可说,是啊,你儿子都生病了,我还能怎么样?

在这个解释中,A在告诉大家:我很困难,你们不应该怪我迟到。你们做错了!

所以,通过解释,A成功地避开了自己要负的责任,证明了自己是没有错的,也同时证明了其他人都是错的。

这就是攻击。

在北大校长的这封道歉信中,也是同样的情形:

你们看我小时候,多么艰难,多么困苦,根本没书读,你们现在根本没办法体会我当时的辛苦。而我还能不断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学习,往上坐到北大校长的位置,已经很不错了。你们还来怪我念错了字?我根本没有错,是你们要求太高了。

而且他虽然说自己会努力,但是还强调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他甚至还说,“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像我这样年纪的人”,这个部分又再一次攻击了一番:我都这把年纪了,你们还想要我怎么样?

道歉信的最后,他的攻击更直接了: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我们暂且不说他后文提及的“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是否正确,单单就关注这件事,他作为北大的校长,这个中国最高等学府最高领导者,当然是要经受这样的关注的。

(至于我们为什么根本关注不了他在校庆上讲了什么,而只关注他的错误,这又牵扯到了另一个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将在下一篇谈及。)

真正的道歉是没有任何解释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的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够对的真诚。在这个前提下,当事人会先去反省自己,而不是急于解释。也许,当事人会沉默,或者只会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我错了。

当然,王敬伟老师经常说,最简单的就是最困难的。承认自己错误,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如果承认自己错了,那么,自己一直以来建构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好像,承认我错了,我就不应该存在了。这是一件很吓人的事情。谁都不想如此。

因此,认错不容易是人之常情,我们也无须苛责校长。

(本文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校长致歉信,解释权归作者)

————————————————————————————————————

怀众官方微信群持续开放中,加入进来,每天分享心理学干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