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离焦虑背后的窃喜与恐惧

 怀众心理 2020-11-05

大家好,我是咨询师张秋艳。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分离焦虑背后的窃喜与恐惧。

当初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在8月份就有一位来访开始谈她和女儿的关系,她担心9月份时女儿又会像以前一样每天哭闹,在上小班的每天送去幼儿园,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她很害怕,9月份开学该怎么办。

现在9月份过了快一个月了,陆陆续续又有几个妈妈来咨询分离的问题。这次的分享,也想看看能为这类的妈妈做点什么。

我们家宝宝要上幼儿园每天都哭,从起床开始到幼儿园门口一直在说我不上幼儿园,我要跟妈妈在一起。

我们家宝宝去了幼儿园,每天都很开心,都没有哭过,我都很愁,他这样有没有问题。

我们家宝宝早上不去幼儿园,下午放学却不肯回家,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家宝宝上中班了,每天上幼儿园都还哭着不肯进去。

当今有很多老师都会讲分离焦虑,更多的还是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可是分离焦虑实际上是涉及两个方面。

妈妈身上的分离焦虑如何看待?如何安抚自身的焦虑及对孩子身上的分离焦虑的改善有何意义?

这是我们今天分享的主要目标。

讲到分离焦虑,我们不得不提到依恋理论。

依恋是孩子与主要抚养者(主要是妈妈)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这种连接受到时间空间的影响不得不分离时,则会产生分离焦虑,不安,困惑,不舍。

这种焦虑会促进双方寻找并试图亲近对方,以维持依恋关系。

在依恋理论中著名的陌生情景实验中,通过不同情景呈现出了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不同类型的分离焦虑。

陌生情景实验是这样做的:请妈妈带着孩子到放着不少玩具的实验室里玩,妈妈跟实验者交谈,气氛轻松愉悦,孩子在边上玩玩具;在一段时间之后,妈妈偷偷离开实验室,观察孩子发现母亲离开后的反应、孩子与陌生实验者相处的情况,妈妈回来后孩子的反应,妈妈离开,孩子独处等情景。

依恋类型:

根据孩子的不同行为表现,将依恋类型分为:安全性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性依恋

简单来说:

安全性依恋的孩子,妈妈在场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外部的世界,在发现妈妈不见了的时候,会哭泣,希望妈妈回来,在陌生人的安抚下,情绪有所缓和,仍会有不安,会不断地看妈妈回来了没。等妈妈回来后,会主动地扑到妈妈怀里寻求安慰,在妈妈安抚之后,情绪能恢复稳定,又继续投入外部探索当中。

回避型依恋类型中,孩子对妈妈在或不在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孩子自己玩玩具,与妈妈的互动很少,妈妈离开后也没有太大的情绪变化,妈妈的作用只是稍稍大于陌生人的作用。

矛盾型的依恋关系中,孩子一开始就会非常紧张地黏在妈妈身边,不肯离开去探索外部世界,经过比较多的鼓励之后,才能非常谨慎地独自玩玩具,但仍会不断地关注妈妈在做什么。妈妈偷偷离开之后,孩子往往很快就发觉,并且产生强烈的分离情绪,陌生人实验者很难安抚,基本没有效果,无法做什么事情。但等妈妈回来后,孩子还是有强烈的情绪,拒绝妈妈的安抚与拥抱,但又不允许妈妈离开,非常警惕地守着妈妈,无法再继续玩玩具。

研究者认为:60%的是安全性的孩子,20%左右是回避型的孩子,20%左右时矛盾型的孩子。

形成的这种依恋关系,跟妈妈平时与孩子的互动是有关系的,但是没有那么简单,当然这里一谈到妈妈的作用,很多妈妈就又会开始焦虑了。

研究者认为:分离焦虑一般会经过抗议、绝望和疏离三个阶段。

一般在12-24个月之间达到峰值,在36个月的时候,分离焦虑的强度已经足够降低到大多数孩子能够忍受,不用担心会造成不良影响,分离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

一个“足够好的妈妈”能够在孩子心中形成一个安全的心理基地,从而在孩子产生焦虑时给予足够的安慰,支持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即使妈妈不在场,安全基地也可以很好地安抚到孩子。

但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安全基地呢?

温尼科特认为孩子需要的是60分的妈妈。

讲到足够好的妈妈,很多妈妈又会觉得万一我是一个不及格的妈妈怎么办?

我在之前的养育中会不会有问题?

各种担忧接踵而来。

在体验分离焦虑时,孩子会用哭闹等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焦虑,我要跟妈妈在一起。

但妈妈的焦虑往往不被看到。

这种分离焦虑有可能会流动到孩子身上,进一步地加强他的分离焦虑,而产生超越于正常强度的焦虑。

我们今天也要进一步地探讨妈妈身上的分离焦虑。

因为妈妈小时候也经历过跟自己的妈妈分开的焦虑,当时自己的焦虑有没有被很好地看到,安抚、处理,也会影响到妈妈现在与自己的孩子的依恋类型,在面对与孩子的分离时所产生的分离焦虑就显得复杂得多。

亲子关系中,妈妈往往属于强势的一方,常常孩子会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承接着妈妈的不少焦虑。

如果能够厘清楚妈妈身上的焦虑,也许孩子身上出现的超过正常强度的分离焦虑就可以被理解,被处理。

当然,当孩子身上的分离焦虑太强的时候,妈妈也往往会采取很多的办法,比如很多安抚,鼓励,跟老师,其他家长,孩子的同伴们沟通,身边也会有很多人出谋划策,在想了非常多的办法之后,好像没有太大的效果的情况下,妈妈其实是满受打击的。

妈妈的分离焦虑,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 内疚感:现在的女性很多要去工作,这时就不得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去上班,孩子怎么办?

妈妈没法去照顾孩子,彼此间的链接也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这是妈妈能理所当然,安心去上班吗?

我的经验告诉我好像很难。

当我休完产检回来上班时,从家里出来时,总会竖起耳朵听孩子是否发现我走了,当他哭着要找妈妈的时候,我的心揪着,一步三回头,一个意志不坚定,又跑回去跟孩子再多呆一会,再安抚他,再多跟他在一起。

不过一旦这么做,我会发现在短时间内其实很难把孩子安抚下来,因为我自己对于分离也很焦虑,也希望跟孩子在一起,所以孩子的表现就更强烈了。

当狠下心后,我又会有强烈的内疚感(后来自我觉察后,才发现这是我自己需要工作的一个议题)。

在这种内疚感的催促下,一到下班,第一时间往回跑,只要一有时间就会陪伴在孩子身边,这时候的分离焦虑,对于我和孩子在现实条件下,更好地进行连接是有帮助的。

2、 害怕失去孩子:当时我去上班后,原来全身心依赖着我的孩子,就交给了奶奶或爸爸。

当我回来后,听到孩子的表现都很好,甚至比我在的时候表现更好,我心里总不是滋味,感觉孩子被抢走了,他不需要我了,我孩子心中没有那么重要了。

这种不舍,不甘心,会使得我去跟其他人争夺孩子,甚至对孩子会有要求:你怎么可以跟奶奶那么好?不可以。

但要去上班时,又要求孩子要听奶奶的话。

孩子接受到矛盾的信息,手足无措,往往就进一步加重了他的分离焦虑。

3、 失控感:感觉对孩子的生活失去控制,尤其是当孩子上幼儿园后,这种感觉特别明显。

我有个来访者,也有同样的感受。

她觉得孩子小的时候,即使妈妈要上班,但还是能监控到他在家里做了什么,跟谁在一起,做了什么事情,对孩子的生活是有监控的。

但是老师不会告诉我们孩子都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学了什么。

我的来访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了解:幼儿园门口的监控,其他家长的朋友圈,去搜寻自己的孩子的身影,非常积极地去参加孩子幼儿园的活动,在孩子哭着入园后,第一时间给老师微信,孩子现在怎么样,还在哭吗?

这种失控感特别严重,孩子分离焦虑更严重,妈妈的焦虑就愈发严重的。

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探索到一点觉察,还是很有启发的,我的来访说到:“看到孩子不肯进去,老师也安抚不了她时,自己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丝窃喜的。因为这意味着你还是我的,当某一天你不哭了,那就意味着你有自己的生活了,我就彻底地失去了你。但你哭的时候,身边的人又会指责我,说我没有教育好你,不够狠心。但你看,她就是一个非常粘我的孩子,她才会哭这么久的时间。

这样的失控感是被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分离焦虑也就失控了,分离焦虑就成了检验亲子关系是否良好的一个矛盾的衡量标准。

当她看到这一点时,就能比较好地看到自己内心对依恋的渴求,而后我们再进一步做工作,发现这种渴求是对自己先生的依恋未能完成,在小时候自己的母亲的依恋也未能完成,现在才如此强烈地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目前9月份开学后,孩子对自身的分离焦虑的耐受,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4、 缺乏信任导致的恐惧:这种恐惧有可能源于社会新闻,更多的是源于自己幼时的创伤。

还有一位来访,对自己的孩子上公立幼儿园非常的焦虑。

因为她自己小时候在公立幼儿园里受到老师的不公平的对待,她很担忧自己的孩子也会这样。

但我们咨询后发现,不仅仅是老师的不公平对待留下的创伤,而是对当时自己的妈妈不在身边,自己碰到的委屈却无处求助的失望,对从小妈妈就经常不在身边的愤怒。

这些都是深深滴藏在了现在对自己的孩子入园的焦虑背后,不断地打扰着亲子的关系。

5、 失落感当孩子上幼儿园了,我该做什么,这种失落感在全职妈妈中更明显。

这种潜意识会促使孩子顺利地上幼儿园,还是不顺利地上幼儿园呢?

6、 家庭的传承还有的妈妈跟我说:我老公以前小时候也比较粘人,上幼儿园就是比较难,所以我的孩子现在就是这样的。

分离焦虑会遗传吗?

我更愿意说,小时候我们的分离焦虑没有被看到,没有很好地被安抚,现在我们的孩子在接着代替小时候的我们接着哭闹,对分离表示拒绝、反抗。

所以孩子身上的分离焦虑有时候并没有那么简单,并不是因为现在的我做的不够好,也有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我没有得到足够好的安抚,所以现在我的孩子才这样表现。

在分离焦虑的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部分,我们今天就主要谈以上6点。

对于分离焦虑,我还有另外的建议:

1、 将孩子的归还给孩子

当孩子出现自己的分离焦虑时,作为家长,需要看到,知道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允许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去处理自己的焦虑。

也许其他的孩子很快就恢复了,而我们孩子比较慢。

有一个说法,把孩子比成植物,参天大树跟小草的生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但并不妨碍他们长成自己的样子,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是,允许他们按自己的速度生长,不过度夸大自己的作用。

2、 将自己的部分拿回

关照自身身上的分离焦虑的部分。

照顾好自己,可以觉察自己,安慰自己,可以去寻找自己的咨询师,寻找不被自己看到的自己。

更好地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孩子。

3、 关注家庭系统中出现的变化

关注其他家庭成员所其的作用。

接纳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澄清孩子所承担的家族中的责任,并将这部分不属于他的责任拿回。

并对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

分离焦虑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依恋让我们更好地生存,分离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宽广。

当中所产生的焦虑,需要被正确地对待,受伤的部分,需要得到正确的安抚,不仅仅孩子需要,作为大人的我们也需要。

我们可以为自己做点什么。

今天的准备有点匆忙,讲得不周全的地方还望大家补充。

我在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感谢秋艳老师的精彩分享。

或许你还想看:

如何吵架才会赢?——怀众官方微课分享(七十八)

每周二免费精华分享,带给你最实用的心理学。

感兴趣的朋友可扫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入群。

文字整理:张秋艳

文字编辑:戴瑞芳

音频整理:李思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