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国麟家族:泰安五贤家族

 赵氏宗亲 2020-11-05

常回家看看

赵国麟(1673-1750) ,字仁圃,号拙阉,泰安县(今泰安市)东关人。赵原籍浙江上虞。清康熙进士,历任福建、安徽巡抚,刑部、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泰山五贤之一。

明末赵氏家族因“山贼海寇叠起” ,“田宅荡然”而败落。清廷入主中原后,“东南未靖,人民流离”。其祖(清末名士)赵援,“埋名于党塾,糊口于四方”。父赵良“弃儒学医”,隻身北上,在泰安遇族亲而定居,并娶流寓泰安的江南淮阴江天屿之女为妻,自此落籍为泰安人。

康熙十二年(1673)

祖父赵援闻赵良在泰定居,遂自浙附粮艘来泰。赵国麟自幼随祖父居,深受祖父熏陶。九岁起昼夜跟祖父课读,聪颖好学,日读书数千言。十七岁成诸生后,以授馆为业。康熙三十年(1691)母卒;翌年三月祖父卒;未几,父亦相继卒。国麟时年二十岁,“及遭大故,凡案盘孟典质殆尽,终以不贫干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被选为拔贡,康熙三十八年(1699)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逢“丙戌科”会试,遂入都赴试,试毕,即“策蹇归里”。会试录取后,因时授馆于济河,以“于济上主人有三年之约不相负也”而未及赴廷试。

康熙四十七年(1708)

赵国麟以兴复泰山书院,重振泰山学风之志,约同人在明儒宋焘之青岩居故址开设学馆,“建讲堂五楹,书室数椽”,曰“青岩义社”。学者称赵国麟为“青岩先生”。是年,刊行所选《本朝元墨文统》与所著《制艺纲目》两书,皆为研讨时文之作,用授以青岩学子。

康熙四十八年 (1709)

赵国麟中进士。试毕返里,仍讲学青岩。康熙五十三年(1714),山东巡抚蒋陈锡按部泰安,至青岩义社视察,对赵国麟兴学设教之举十分赞赏,当即割俸百金,命泰安知州石健修扩学舍,并为赐名“青岩书院”,知州石健亦捐资助之。一时“四方有志之士,不远数百里,负笈重茧而至,皆谓今日之青岩,将与白鹿、嵩阳、岳麓、石鼓诸书院并垂不敝于天壤矣。”成为泰山历史上著名书院之一。赵国麟讲学青岩期间,授读不拘泥于辞句,主张能贯通应用,不随时趋,匡正文风,尤其启迪青年求学上进。他曾向青岩书院赠书三百册,刊行所著《近游草》一书,书中收录所撰《泰山纪游》诗及《游徂徕山记》。

康熙五十八年(1719)

赵国麟授长垣(今河南长垣县)县令,兼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 县事。上任伊始,即改革征粮积弊,除民疾苦,又勤于政事,“数月间滞案一空”。时内黄大饥,赵开仓放赈,发库粮数万石赈济灾民,使百姓免于饥饿流离之苦,民无流散。是年秋,黄河决口,水逼长垣城。赵率吏民日夜堵筑,将城外受灾百姓用木筏运至城下,再用大绳系提入城内,计口安排食宿,灾民得免于水患。次年,黄河又决口,赵乃足浸水中三日(后緻跛)查勘灾故,决心根除水患。除捐俸筑堤护城外,并修筑太行大堤百餘里,又开支河数道以分流,自此长垣无水患。并重修长垣书院,以振兴教育。他任长垣知县六年,“循迹冠一时”,“由是简在帝心”。

雍正二年(1724)

于雍正二年(1724)升永平府(今河北卢龙)知府,同年九月迁大名道(今河北大名)。赵在大名道任上,曾讲学天雄(大名府古称)书院,以所著《制艺文统》及所选《文统类编》为教材,授业诸学子,赵曾有《天雄书院口授》之作。雍正四年(1726) 四月调清河道(今河北清河) ,八月迁长芦盐运使(驻天津)。在运司任上“清操尤著”,尤长于审理案件,“民有赴诉,州县不能理者,公悉为决之,无不悦服而去”。  

雍正五年(1727)

雍正五年(1727)十一月升任福建布政司布政使,任上“日坐堂皇,凡所属疑狱,州县不能理者皆来诉,立断遣之”。助朱熹十六代孙朱玉重刊《朱公文集》 (玉于书后附相国历略,以志不忘) 。适福建俗尚节烈,固守妇女殉夫恶习,凡女子未嫁而夫殁,其家族竟为扎彩台,亲友送礼緻贺,届时逼促该女登台自缢。对如此血腥殉节恶习,赵上疏清廷,严禁此举后得上令禁止,民皆称颂。雍正七年(1729)七月,调任河南布政使。雍正八年(1730)升任福建巡抚,民闻其至,欢迎于道。先后甄定范世杰呈词之文字狱冤案,平反顺天府丞餘甸冤狱。赵重视教育,除时往鳌峰书院讲学外,并上疏请求增设府学及教官、训导。《福建名宦传》载:“国麟崇正学,每月必三次诣鳌峰书院阐宋五子书,虽甚寒暑不辍”。时钱塘陈兆俞为(鳌峰书院)山长,课后对众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侍赵公坐,一日抵十年”。可见其讲学之精辟,教诲之深邃。赵主闽政五年,勤吏事,为政宽厚,为世所称。雍正十二年(1734)十月,调任安徽巡抚。至皖后,对田赋混淆之状,疏请履亩清查,勘明归正。是年,于安庆喜得久求不见之《孙明复小集》,并主修《江南通志》,举行博学鸿辞科预备试,求贤荐才。乾隆元年(1736)赵与尹继善主修《江南通志》刊行。

乾隆三年(1738)

乾隆三年(1738)四月,赵国麟擢升刑部尚书,十月,调礼部尚书,寻兼国子监事。乾隆四年(1739)正月,补授大学士,二月授文渊阁衔。四月,与吏部尚书甘汝来同为乙未会试主考官。

乾隆五年(1740)

乾隆五年(1740),山、陕等地产煤处多为官府封闭,赵国麟上疏奏请驰禁,开矿采煤,资民生无穷之用,以利国利民。经大臣会商,乾隆于是年降旨準予开采。此议,对促进当时社会经济起了推动作用。乾隆六年(1741)三月,赵国麟遭御史仲永檀疏核,诉其曾往京师吊祭妖人俞长庚一事。经查,子虚乌有。赵奏恳乞休,帝谕“不必以解退请”,未準。不久,又被给事中卢秉纯参奏。六月,乾隆谕赵国麟引退。国麟疏未即上,乾隆降旨诘责,将赵降二级调用。赵罢相后,“一切应酬俱为谢绝,日以批校《文统》为事”。乾隆七年(1742)正月,复以久病乞休,被乾隆斥责,谓其“忽于未路托名进礼退义,以自表其风节,居心不可问矣”,而将其革职,在咸安宫效力。乾隆八年(1743)二月,得旨準回原籍,四月,归泰安,“日读朱子诸子诸书”,时年已七十一岁。归乡后,“检点原籍一百四十箱,安置厅屋,浮白自庆”。王次通《丛花斋谈丛》中称:“闻赵蕴琛前辈云:相国两为布政,两为巡抚,仅置田四顷,值数千金。平生积书百四十箧,常列目前,浮白自豪而已。”犹“时跻绝顶,钟情丘壑”。

他遍游泰山胜迹,写下了许多描述泰山风光、艺术品位较高的作品,曾两次题诗于金简《岱岳丘壑图》 。 并为宋焘之孙宋汉池所修《宋氏族谱》 书题写序。 乾隆九年(1744)三月,动工兴建岱阳精舍。赵在《岱阳精舍记》中云:“乾隆癸亥孟夏,拙庵归田,居室厅房外无宴息读书所,徘徊周览,得厅房东偏隙地三丈餘,……,架屋四楹,……名其处为岱阳精舍”。至四月建成,移居其中,隐居读书。

乾隆十五年

乾隆十五年(1750)七月,赵国麟赴京祝乾隆寿诞。八月,乾隆上谕:恩赏原衔,令其回籍。十一月十七日子时,赵国麟“以疾终于白龙峪岱阳精舍”,“卒年七十七,身外无长物,诒其子孙者,书一屋,砚数十方而已。”葬于泰城西郊天平山岩家村赵家林。《泰安县志·舆地》云:“璨国麟墓,在城西天平山之阳。清大学士。”有墓地题咏曰:“相国遗迹在,山青古木幽。贤臣千古颂,餘爱至今流”。

赵国麟学识渊博,著述丰富。乾隆五年(1740)正月,乾隆帝曾赐以御书《集思广益》匾。他对宋五子(周郭颐、程颐、张载、朱熹)的理学大旨多作阐明。其著作主要有:《云月砚轩古体诗稿》、《调皖纪行草》、《拙庵近稿》、《塞外吟》、《近游草》、《大学困知录》、《书院口授讲义》、《小园杂记》、《云月轩藏稿》、《居岱渊源》及《文类统编》等。前5种收入《泰山丛书》丙集。

赵国麟在仕途上不趋炎附势,守正不阿,终被革职放返故里。晚年仍不遗餘力从事著述教育,振兴家乡文化。是继宋石介、明宋焘等人之后的著名泰山学者。道光九年(1829),泰安知县徐宗干奉赵入五贤祠,列为“泰山五贤”之一家族。


世界赵氏宗亲联谊会官方QQ群:2552305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