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太极悟禅机

 太行森林 2020-11-05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论》开宗明义的一句话。表明了太极拳对《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理论的传承。太极拳的习练离不开学道、修道、悟道;同时,也表明了习练太极拳,不可或缺的阴阳、虚实、松沉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其本质仍是“道”的修炼。

太极行功松沉探索不断地深入、揣摩、体悟、心悟,自然促进太极功夫地不断提高、升华;尤为难得的是“动而未形,有无之间”,顿悟之禅机。

一、缘起
十年前,我在厦门集美教拳。有学员问:“老师,如何理解太极拳的放松,怎样才能达到放松?”我当时地回答:“放松不太容易。人体最后松下来的应该是肩,从“外三合”理论讲,肩松要和胯松结合起来,胯松不下来,肩就很难达到完全放松的目的;因为松胯也是比较难的,所以松肩之难就可想而知了。更主要的是,人们日常几乎都有端肩膀的习惯。而且,在提物或拿物,甚至一只茶杯,如果不是经过专门训练,也都会先在肩上着力。所以,平时不会用肩,也为肩的放松,增加了一层难度。”这回答显然很勉强,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所问非所答的尴尬,因为我知道他们想解决的问题,是太极拳行功中的全身放松。当时,那是几个年龄较大的学员,而且,他们都是不同程度地接触过,不同门派的太极拳,所以,问题提得深入些。这一问题地提出,虽然很简单,却促进了我对太极拳松沉的研究和修炼。多年以后,这段对话,我还记忆如新。可以说,对于每个太极拳习练者来说,“放松”是一个永久的话题。然而,对我来说,太极行功的“放松”,则是一个必须攻克的课题。

太极拳的“放松”是个笼统的提法,概念不够准确。“放松”是相对区别于外家拳的风格而言的。所谓放松,也有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如起势之前身心调整,或者行功前的预备势等。动态,则表现为行拳中的“放松”。其实,准确的讲,应该是“松沉”。松和沉,即是两个概念,也是一对不可分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松沉即是阴阳,也是虚实。

二、求索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诗句,借用到太极拳修炼之上,同样可以激励自己。

从明理筑基,锲而不舍,不断地加强自我修炼,直到益寿延年,都要向古圣、先贤、前辈拳家们学习,并从中接受启发,汲取营养。

同时,勤于练功,反复揣摩,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也可以说是向内求索。

这才是最重要的。


1、四十年前,著名武术家、太极拳名家吴图南先生曾有关于松沉的专注《松功论》。

他说:

“凡练太极拳者,皆知松、沉为太极拳主要之条件,而于练法与原理,则未见其著述,因此不揣愚陋,略为论述,并创上肢松功,躯干松功,下肢松功,全体松功,凡十五势,大胆尝试,作为抛砖引玉而已耳。

亦即言者无罪,听者有戒之意也。

”并且说,“之前确实不曾见过关于放松这方面的精准的论述。

”所以,吴图南先生下了很多功夫,用17000多字详细介绍《太极松功》,对头、颈、项、肩、肘、腕、指、胸、腹、腰、胯、膝、足、跟、趾各个关节的锻炼方法做了详细介绍。

最后,他很客观地说:

“以上松功,如能玩索有得,则通体自有松快之感,对于盘架、推手、应用大有裨益,而达畅运血脉,活动筋骨,通体贯串,丝毫无间,却病延年,以加强体质之效。


2、当今著名武术家、梁氏八卦掌名家、吴式太极拳名家张全亮先生有《太极拳周身大练法》,其内容涉及八个方面:

“(1)头:

勾挑转拔顶;

(2)肩:

抡反伸带吊;

(3)肘:

搂刀分剪折;

(4)手:

摔拍搧抖掸;

(5)腰:

蠕摆转开窝;

(6)跨:

合摆悠蹬涮;

(7)膝:

跪盤歇柔弹;

(8)足:

扣摆戳㧅震。

”,并有动作光盘详细演练。

通过《太极拳周身大练法》习练,放松全身肢体各个关节,增强功力,以及柔韧性和灵活性。


3、唐朝太极拳养生大家许宣平曾有《周身大用论》,虽然寥寥数语却对太极拳行功中松沉做了切中要害的概括。

兹抄录《周身大用论》如下:

一要性心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到。


4、《周易》52艮卦:

艮其背,不获其身,不见其人,无咎。

卦辞“艮其背”一句是主要的,根本的。

于是,卦辞可以简化为“艮其背,无咎。

”艮的意思是止,止可以无咎。

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遇山则止,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连山》第一卦是艮卦,说明了当时对山的重视程度。

《周易》第一卦是乾(天),第二卦是坤(地),第五十二卦是艮,为山,为止。

但是,卦辞却没有用山来“类比”表达“止”的含义,而是用了对应人体的“背”部,来撰写《卦》辞和《彖》辞。

《周易》为什么取“背”为象?因为“背”是人体中唯一止而不动的部位,而且是人自身不能看见的部位。所以,背部是最理想的“止”处;人的其他任何部位,都不兼有这两个条件。太极拳所讲的放松是全身放松,要体现“周身一家”,“背”是一个较大的难点;当然不能不在研究和修炼之列。

三、体悟
王宗岳在《拳论》中,给我们指出了修炼纲要: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太极拳,得益于古人和先辈们的指引,余下的还是靠自己勤学苦练,“晨昏不辍”锲而不舍。

正所谓“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真正的松沉还是要在体悟中得到。


1、“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之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来往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许宣平真人的《十六关要论》正是启发心志,身体力行;

在行拳中加强自我修炼,进而揣摩心法的提示。

特别是“灵通于背,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太极拳理论和谚语虽多,却很少有人提及关于“背”和“气”,以及“掌”、“指”的修炼。

由于许宣平真人这“道人之不道”之妙的引导,才让我更加注重太极拳的体悟实践,向着更深入地、更细微地方向发展。


2、日常练功,我曾采取从收肩窝、收腹股沟找放松,从气沉丹田找放松,从虚实分清,实脚一侧肩井对正实脚涌泉找放松;

从“神阙找尾闾”,从“喉头找大椎”,从“头正颈直鼻对脐”,从“尾闾回勾鼻子尖”等等找放松,应该说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是,如果说真正达到放松,进而在行功中的自由松沉,还有很大距离。

因为,这些仍然脱离不了简单的放松,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功(盘架子)过程中的松沉。


3、为了增强大周天的运行效果,我编了一套,太极行功之后,意走“足三阴”,“足三阳”的收功心法:

(1)意念从厥阴肝经之大敦、太冲,上行经蠡沟、膝关、曲泉,至章门、期门。

然后,意念从少阳胆经之瞳子髎、听会,下行率谷、阳白、风池、肩井、带脉、居髎、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悬钟、丘墟、侠谿,止于足窍阴。

(2)意念从足太阴脾经之隐白、公孙、上行经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然后,意念走足阳明胃经之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下行经乳根、不容、梁门、天枢、归来、伏兔、梁丘、犢鼻、足三里,丰隆、解溪,止于厉兑。

(3)意念从足少阴肾经之涌泉、太溪,上行经照海、复溜、筑宾、阴谷,至腧府。

然后,意念从太阳膀胱经之睛明、攒竹,下行经天柱、大抒、风门、肺腧、心腧、膈腧、肝俞、胆腧、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腧、等穴,再经承扶、殷门、委阳、委中,再经秩边、承筋、承山、昆仑、申脉,止于至阴。

这个自创的收功心法施行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有一次在意念从太阳膀胱经经玉枕、大杼、风门、肺腧等诸腧穴下行至会阳一段时,明显地意思到后背的“动感”。

4、《周易》第52卦,卦辞是:“艮其背,不获其身,不见其人,无咎。”,但再往下看是艮卦的彖辞。《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看到此,我心中也顿时感到“光明”。气功的最基础的功法“小周天”是打通任督二脉。如今,督脉之动居然与“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彖》辞相符。也可以说,太极拳练功实践与《周易》的智慧相符、相合,并非是一种巧合。如果,当时古人解释艮卦的卦辞,采用“山” 解释“止”,而不是人的后背解释“止”,那么无论如何也不会讲出动的含义。《周易》不愧为古人智慧的结晶,真是不可思议的神奇。

四、心悟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向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太极拳与其他武术门类的不同,就在于心法的体悟、心悟;在此基础上的提高、升华,是太极拳的主要修炼方式。
1、“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龠是古代用兽皮制作的,通过挤压鼓风的皮囊。现在出版的《老子》众多通行本,只简单的作鼓风机或风箱解释,体现不出老子所说“橐龠”的形象和寓意。“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喻意天地之空虚,因为动才生生不息。“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正是“道”的体现。太极拳行功时,“神宜内敛,气宜鼓荡”。意念在神阙、命门之间转换,来回运动,天门、地户也在动;人体之“六球”也在动;劳宫、涌泉也在动;奇经、八脉都在动;体内翻江倒海,鼓荡不已。太极行功过程中悉心体悟,进而升华为心悟。
2、“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地心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指掌为第二宾辅,趾掌为第三宾辅。”许宣平真人的《三主宰,三宾辅》看了多年,还是若明若眛。而今结合太极拳行功悉心体悟,才发现许宣平真人的“三主宰,三宾辅”独具匠心。首先他讲“腰脊”为第一主宰,这与一般“腰为主宰”不一样;“喉头”为第二主宰,别人几乎没有这样表述,既有“喉头永不抛”之意,又含吸呼之意;至于“地心”,将思维从人身体一下子跳跃到自然界,只有他这样表述,很让一般人感到困惑。其实老人家讲的就是重心,即“中定”,因为涉及脚趾掌的运用,涉及“踵息法”,所以几乎没有人说明白。至于“三宾辅”,居然把太极人最熟知的丹田列入“宾辅”其中,一改人们的常规理解。关于“指掌”“趾掌”,更是鲜有提及。正是这些细微的提示,推动着我对太极行功心悟。

3、太极拳是百分百的气功,(当然气功,不等于太极拳),所以,修炼太极拳也要有相当的气功造诣。气功最基础的就是“小周天”的运行;打通任督二脉。“通督”,意念是从会阴或者说长强穴起,上行过命门,过夹脊,过大椎,过玉枕,到百会到水沟(人中)是小周天正常运行;将意念从玉枕,到大椎,到夹脊,到命门,则相当于小周天的“逆运行”。小周天“逆运行”乃是“反者道之动”原则的体现,是“全身放松”实践的体验、体悟,进而达到心悟。可以说,困扰我多年的太极行功的“放松”(松沉)难题,在心悟“逆向通督”中解决了。

五、禅机
悟,是禅存在的理由,没有悟,就不成其为禅。禅是绕不开的起点,顿悟是禅的本质,而且顿悟只是一个人的感觉,非得本人去体验和印证,不能依靠他人。

当代著名武术家、吴式太极拳名家张耀忠先生,在序《太极拳柔术法诀大观》时说:“太极拳,著作犹层峦叠翠,歌诀若山花烂漫。字里行间,流露真诠。一语破天机,点亮人心灯。一朝巧遇一字宝,太极神功自上身。”修炼太极拳,对于发人深省的拳谚,对于含有机密拳理的要诀,对于行拳中的功法,对于拳势中的难点,突然禅机一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顿悟,亦是屡见不鲜。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捭阖,生生不息;

人体阴阳,吸呼虚实,皆为“道”的体现。

太极拳行功将“胎息法”之意念运用为神阙、命门之间的转换,来回运动,带动天门、地户,人体六球,劳宫、涌泉,奇经、八脉,“一动无有不动”,看作对道的遵循。

行拳中能在运用“胎息法”之“橐龠”,捕捉到的一念间虚实升华是禅的体现。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通督 ”小周天正转意念“会阴、命门、夹脊、大椎、玉枕、百会”;

顺序倒过来,意念走“玉枕、大椎、夹脊、命门” 是反转,是气功小周天的“逆运行”。

我以为,正转是“法”,反转是“道”。

俗云:

“顺为凡,逆为仙,常人只在其中颠倒颠。

”意念到此恍兮惚兮,全身松沉由此显现。

这一刻,命门充实,丹田“拿住”,一息及踵,全身松、沉;

这一刻,这一瞬,这一念,禅机之一现。


3、万物一分为二,统归于阴阳。

太极行功,意念于神阙、命门之转换,是吸呼之转换,是虚实之转换,是松沉之转换。

太极行功,进是阴,退是阳;

起是阴,落是阳;

升是阴,降是阳;

开是阴,合是阳;

虚是阴,实是阳;

松是阴,沉是阳。

太极拳每一势的运动,都包含着或进退,或起落,或升降,或开合,或阴阳,或松沉,统称之谓虚实,正所谓“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

”(太极行功过程,每一虚实皆先有中定。

虚实无定时,无定位,以意为变化。

一切势,一切时,之变化中,皆以中定为基础。

处处有虚实,即处处有中定。

应该说,一切法皆从中定中出。

) 

太极行功“进退须有转换,往复须有折叠”,“转换”是松沉之转换,“折叠”亦是松沉之折叠。“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语出《庄子》)太极行功之松沉,在进退间,在起落间,在升降间,在开合间,在虚实间,在吸呼间,太极行功之松沉,在我之一念间!

六、结末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语出《老子》)
一代宗师,武林泰斗。王公讳力泉,号培生,佛门居士,戒行印诚,2004年于北京仙逝。然而,先师的武术实践,武术业绩永不磨灭;先师的武学理论和思想,先师的精神和武魂永远光照后人。 
每当我放松身心,自然地,静静地,心怀敬畏地准备练功时,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先师的音容,先师的笑貌,先师的形象就在我眼前。先师那带有强力磁性的胸腔共鸣的语音,缓缓地在耳畔萦绕。那是老人家给我们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太极心悟偈语:
“脚踏祥云身自玄,玄妙之功身自寻。寻至自身颜微笑,笑在心中不可言。不可言,不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