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周朝失落的二十一年

 笑谈中 2020-11-05

两周之交发生过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件事,叫平王东迁。一般情况下,我们理解的平王东迁是因为周幽王荒淫无道,宠幸褒姒,废长立幼,导致废太子宜臼的外公申侯联合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宜臼被申侯立为周天子,史称周平王。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过程仿佛很简单,《三字经》把这个历史事件总结为六个字:“周折东,王纲坠。”

那么历史真是这样吗?当然没那么简单。

很容易被大家忽略掉的二十一年,恰恰解释那些看上去很突兀的春秋历史。凭什么就东周一开始,春秋五霸就出来表演了?

故事的一开始,是大家熟悉的烽火戏诸侯。虽然也有人对这件事提出质疑,但我们采取《吕氏春秋》和《史记》的记载,认定有这么一个周幽王戏弄诸侯的事情。

可能大家对西周诸侯的理解有点偏差,镐京一旦有变,周天子点起烽火台,别说齐国、燕国看不到烽火,离得近的卫国和晋国也看不到啊。

其实周朝的诸侯大方向上分两种,一种是畿内诸侯,也就是周朝直属领地内的官员封地。一种是畿外诸侯,也就是周王室亲戚、功臣的封国。

我们熟悉的五霸七雄都是畿外诸侯,保卫镐京的基本上都是畿内诸侯。比如说周公旦,我们知道他是开国功臣,封国是鲁国,爵位是侯爵。而周公旦还是周朝的丞相,所以周公旦的长子去鲁国封国赴任,而周公旦留在镐京,他在镐京周围还一个封地,就是周国。而“周公”就演变成了周朝的一种官位,由周公旦的后代子孙担任。

这种周国,就是畿内诸侯,而烽火台的烽火,就是给这些畿内诸侯看的。

周幽王继位之初,原本有着强大的关系网。他岳父申侯是申国国君,也是西北的屏障。申国长期跟西戎、羌族、犬戎和亲,自古以来都是混圈子的专业户。周幽王的姥爷那是齐国的国君,齐国这个东方大国帮他看着容易叛乱的淮河九夷,也是尽心尽责。

可是周幽王任性,他为了美女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褒姒也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王后,可能也是唯一一个。

废太子宜臼逃到了他姥爷申侯那里,申侯当然不能善罢甘休。申侯联合缯国、许国、西戎组成联盟。周幽王不揣冒昧,居然兵围申国,要求申国交出废太子宜臼。缯国得到警报,赶紧派人通知西戎。西戎解了申国之围,一直追周幽王追到了骊山,斩幽王,夺褒姒,抢镐京。周朝数百年故都,毁于一旦。

若干年后,周朝大臣回到镐京,看到了荒草满地的镐京城,写下了那句著名的诗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段故事大家很熟悉,然后大家会认为申侯立了宜臼为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王权旁落,诸侯崛起。

问题是,周天子也不是第一次被赶出镐京了。当初周懿王在位的时候,也被西戎打的逃出镐京,迁都槐里,后来就死在了槐里。但是诸侯们依然齐心协力,尤其是申国出面串联,让周孝王得以返回旧都镐京。

周平王堂堂的周幽王嫡长子,怎么就得不到诸侯尊重呢?原因呢,主要是因为周幽王死的太突然了。谁带叛军杀的周幽王呢?名义上是周平王。这是什么行为?这是臣弑君,子弑父,大逆中的大逆。

再一个,周幽王死了,周平王是申国、缯国、许国共同拥立的。申国、许国姓姜,缯国姓姒,没一个姓姬的。重立天子这事,姓姬的诸侯不参与,怎么服众?申国属于伯爵,缯国疑似子爵,许国是男爵,拥立天子这么大的事,别说公爵国了,侯爵国都没参与,这周平王怎么服众?

所以在申侯拥立周平王之后没多久,姬姓公爵大国虢国就立了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周携王,也称携惠王。

这种两王并立的局面,一直持续了二十一年。这二十一年,携王的合法性,一直高于平王。但是,携王的合法性,也带动了虢国国君虢公翰的地位超然。虢公翰虽然再造大周,但是他本人不是周公、召公那样大公无私,所以即便是诸侯对携王没有意见,但对虢公翰也是有意见的。

再说了,西周的灭亡,虢国的上代国君虢石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虢石虎被周幽王重用,结果这人起到了蔡京、严嵩般的作用,为周人所恨。

这二十一年,是周朝天子跌落神坛的开始,也是诸侯怨恨虢公翰的二十一年。别说虢公翰了,当初就算是周公旦辅政,也引发了三监之乱。周公旦的地位,也得靠恩威并济,名正言顺。

虢公翰不才,姬姓侯爵大国晋国国君晋文侯决定改变两王并立的局面,晋文侯带兵攻打虢国,一举击败所谓的公爵大国虢国,杀携王。然后晋文侯联合郑武公去申国迎平王回到洛邑,负责为周朝养马的西垂大夫秦襄公派兵护送平王去洛邑。

这就是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周平王大赏功臣,封秦襄公为为伯爵,秦国始建国。秦国和晋国都获得了周平王认可的大片封地,畿内诸侯郑武公被封为卿士,相当于宰相。

秦、晋、郑三国有功,获得了封赏。那之前拥立周平王有功的三位诸侯呢?申侯被迁到了南方,防御楚国,后被楚国灭亡。缯国老被欺负,迁到了山东依附鲁国,后被莒国吞并。许国被郑国排挤,迁到了南方,被楚国吞并。

权利的洗牌,周平王再也不是过去三大诸侯拥立的周天子,而是晋国和郑国手中号令天下的屠龙刀。然而随后晋国发生了长期的内乱,周平王这张王牌又掌握在郑国手中。郑国利用周平王,由一个小小的畿内诸侯,欺行霸市,扫荡群邻,变成了畿外诸侯。

大国如宋、卫,盟友如戴国,都是郑国的打击对象。郑武公、郑庄公父子俩,成为了没节操的代名词。尤其是郑庄公,首创下完战书却不按约定时间作战的先例。甚至,郑庄公没节操到越界去周天子的领地收割周天子的粮食。

周桓王为了捍卫王室的尊严,亲率虢国、卫国、陈国、蔡国的联军攻打郑国,然而郑国首创鱼丽之阵,把讨伐郑国的联军打的大败,周桓王本人带着箭伤逃走。

显然,周天子跌落神坛。显然,郑国仿佛是春秋第一霸主。

但是,周朝诸侯最多对郑国是怕,没有服。尤其是殷商后裔宋国,从没放弃过颠覆郑国的念头。果然,郑庄公死后,在他国诸侯的阴谋阳谋操纵下,郑国发生了内乱。齐国在此时崛起,成为了春秋第一个霸主。

而齐国真正能称霸的原因,武力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关键是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所谓“尊王攘夷”,其实最深层的意思就是重建秩序。

每个历史时期,重新构建秩序的乱世枭雄,总是最后可以成事的那个。在那个周朝失落的二十一年,两王并立,破坏了周朝的秩序。平王东迁、晋国内乱,原本是郑国称霸的最好时机。然而崇尚武力的郑国,虽然有着无敌于天下的战斗力,却在春秋历史的洗牌中,被清洗到了历史的角落。

不过也正是郑国这个先驱,成就了“尊王攘夷”的齐国。同时也是郑国这个先驱,打破了国打仗要讲规矩的传统。最重要的是,郑国敢为天下先的行为,实际上还是结束中国夏、商、西周三代封建制度的先驱。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春秋五霸,没能变成幕府政治,因为原本有机会成为中国第一幕府的郑国,亲手毁掉了周天子这张牌。虽然后来齐桓公尊王攘夷,但也没能重塑周天子的形象,只是规范了诸侯的基本行为尊则。

自此,中国人在内心惧怕、崇拜君主的同时,也种下了“皇帝轮流做”的种子。西周时期,楚国不满自己是子爵,趁着西周势衰,第一个以天子自居。结果周厉王一继位,楚国惧怕这个暴君,赶紧认怂,取消王号。

到了东周,魏惠王、齐威王俩人一商量,就互相承认对方为王,随后各国诸侯纷纷效仿。

这种情况下,在中国想要万世一系,根本不可能了。在之后秦朝统一后,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彻底取代了封建制。从此之后,中国走上了有别于世界各国的历史道路,完全不符合马克思所说的五种社会形态。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得从周朝失落的那二十一年说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