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冯小刚绝对是个异类。
拉一拉其他几位导演的作品单,张艺谋执着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拍了大量的乡土电影,他追求构图、色彩和镜头运用,偏爱叫好不叫座的文艺片。
冯小宁风格多变,既有《黄河绝恋》《紫日》这样反战性质的作品,也有《大气层消失》这样的科幻题材,他甚至还尝试过喜剧。
陈凯歌自不必说,一部《霸王别姬》足以封神,哪怕后期的《梅兰芳》《妖猫传》等不尽人意,也丝毫动摇不了他的地位。
反观冯小刚,他似乎永远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每当提起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有多么能"喷"。
他喷中国电影遍地垃圾,喷豆瓣小组全是水军,喷网友畜牲不如,喷观众肤浅。
在其他导演还默默做着幕后工作时,他永远冲在最前线,在大众眼里,他是一个"说得比做得多"的导演。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是冯小刚拍出了内陆第一部贺岁片。
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香港,每逢岁尾大家聚在一起,拍几部热热闹闹的吉利电影来贺喜,直到1997年,冯小刚拍出了《甲方乙方》,开启了内陆的贺岁片市场。
观众也许看厌了没完没了的文艺范儿,也不是那么多人都懂得去欣赏艺术,愿意剖析内涵,所以冯小刚这种极具观赏性的喜剧故事片,多么另类多么新鲜。
几个年轻人承包"好梦一日游"业务,帮客户梦想成真一天,有想过苦日子的有钱人,有想当普通人的大明星,各种千奇百怪令人啼笑皆非的要求。
但他们在忙碌于这样荒诞的业务中,却渐渐付出了真心,乃至于为了帮助身患癌症的夫妇,愿意贡献出自己的房子。
《甲方乙方》的每个小故事,在开头总让人汗颜,遇到奇怪的愿望,开启不着四六的折腾,令人叹息着"又是白费功夫",却又总随着故事一点点展开,明白这荒诞要求背后的原因,从而陷入沉思。
谁没有梦想呢,上到大富翁,下到每一位平凡的底层人民,都有深藏在心中,没机会实现的梦想。
《甲方乙方》让梦想照进现实,却又在最美好的时刻戳破,笑中带泪的大梦一场。能让观众共情的电影就是好电影,《甲方乙方》上映后狂扫3600万票房,跟现在动辄破十亿当然没法比,但那可是1997年啊,属于冯小刚的时代来临了。
找对了风格,冯小刚从此将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在一起,他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票房。他接连拍了《手机》《不见不散》《大腕》等一系列贺岁片,成功奠定自己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的地位。
但放眼中国导演界,谁甘心只拍喜剧?谁甘心只做商业片?就连徐峥半路出家,也有《我不是药神》在手,冯小刚本来就是拍严肃作品出身,他对通过电影输出观点一直蠢蠢欲动。
不过,这大概也是冯小刚的艺术总不被认可的原因吧,毕竟他想要的太多。
有票房了就想要奖项,但又做不到沉下心去打磨作品,所以他贺岁片之外的电影,总透着点急功近利。
这种急功近利在《我不是潘金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女主角范冰冰当年急于拿奖巩固大花地位,两个急功近利的人凑在一起,打造了这部怎么看怎么别扭的电影。
李雪莲为了房子跟丈夫假离婚,结果丈夫跟其他女人跑了,一怒之下李雪莲告到法庭,却在听到法官说离婚流程无误,不予判决之后,一路上诉到北京。
恕我直言,从故事开头,逻辑就是不对的。
无论夫妻之间觉得离婚是真是假,从法律上来说,手续办了,离婚就是真的,法官按法办事,哪里有错?
整部电影丝毫令人感受不到对女主角该有的同情,反而觉得假正义真矫情,从头到尾都是创作者的自我感动。
如果这就是冯小刚要输出的观点,那大可不必。冯小刚曾说,他随便拍的电影轻松破亿,他认真拍的电影却没人花钱,着实令他困惑。
可错误的选材,以及创作者强加给作品的错误观念,才是一部电影不被认可的原因。
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都跟《我不是潘金莲》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女性上访之路,前两部作品无论是故事的出发点,还是对人情伦理的刻画,都远比后者要来的深刻。
冯小刚的别扭来源于他明明擅长拍商业片,却总有一颗艺术家的心,这就像流浪诗人本该饮酒,却非要喝茶。
《甲方乙方》等一系列贺岁片,充斥着北京人独有的辛辣,冯小刚将观众心理揣摩的极好,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刻画市井小民,铺开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这种戏剧性雅俗共赏,让他的观众面比同代其他导演都要广的多,但他却主动放弃了这个优势。
所以《甲方乙方》无可取代,《芳华》永远也比不上《老炮儿》,更不要说恍若风景大片的小清新电影《只有芸知道》,也许岁月带来的不仅是被打磨掉的棱角,也有黔驴技穷吧。
一旦给作品打上独属于自己的标签,再想撕掉可没那么容易。但冯小刚坚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也体现了优秀电影人的情怀,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比只想圈钱的业余导演们高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