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入百万的年轻人,比你强在哪?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Bobo

本书作者池本克之是日本知名的咨询专家,他曾担任过7家公司的社外董事,以及三百多家大型公司的经营顾问。这样的职场经历让他接触了很多有成就的企业家,以及水平一流的职场精英。他们中,有工作几十年走到职场最顶端的人,也有年入百万的年轻人。

作者观察发现,这些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刻意区分上下班时间。他们对“8小时以内”和“8小时以外”没有明显的转换和调节意识,而这正是他们领先大多数人的关键因素。如何借鉴他们的做法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上班+下班=0

“还有10分钟就要下班了,快点下班吧,快点下班吧。”

“今天上班好累,下班后要彻底放松一下。”

“现在是下班时间,别跟我提工作的事。”

上面这三个句子是很多人职场状态的真实写照,大家每天上班要处理很多事,承受大大小小的压力,所以巴不得早点下班,好好享受业余生活。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对同事的观察,可以发现,很多人会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前者被称为“8小时以内”,后者被称为“8小时以外”,它们之间的界限就是公司的大门。

如果你觉得早上一迈进公司大门,就意味着枯燥和压力,而下午一迈出公司大门,就意味着轻松愉悦的人,那你就属于界限感非常强的人,在业余生活中尽可能地给自己放松,除非很有必要,否则不会主动去思考工作相关的事情。

工作的时候工作,业余的时候娱乐,看起来似乎很美妙,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作者给出了一个等式,把工作的压力看作“-1”,业余的休闲看作“+1”,那么它们之间的和永远只能为零。也就是说,工作以外的休闲娱乐只是把工作期间的压力消解掉了而已,此外并没有其他有助于工作的收获。

所以,我们应该抛弃一负一正的“零和”思维,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具体怎么做才能让和大于零呢?

随身携带“工作视角”

业余尽情地玩,把烦恼和压力一扫而空,这样做也不错,但有抱负的人应该还要再往前一步。这并不是说要大幅减少娱乐时间,而是要学会在休闲娱乐中自我锻炼。只要加上我们在业余学到的东西,上班与下班之和就会大于零。

业余学到的东西,不一定是某个技能,也可以是某个思维方式,某个观察角度。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技能,可以让我们收获对工作有益的经验。比如小武从事新媒体运营相关的工作,有一天他去菜市场的时候,看到其中一个摊位前顾客特别多,就马上思考:老板到底用了什么运营手段,积累那么多忠实用户?

经过几天的观察,小武发现这个摊主有三个特质,第一,特别热情,远远看到人就招呼过来买;第二,特别贴心,会向顾客介绍瓜果蔬菜的品种和具体的吃法;第三,特别大方,买青菜送葱花,买肉送青菜。回去之后,小武就把其中的一些方法用到运营工作中,比如给付费用户赠送小礼物。

如果小武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那他买菜的时候,就会在潜意识里屏蔽掉眼前这个鲜活的案例,甚至会觉得,“这里人怎么那么多,我换另一家吧,懒得排队。”在下班之后,允许并鼓励自己用工作视角思考问题,这样休闲与工作就在无意中被衔接起来,收获更多对工作有用的经验。

敢为娱乐施加压力

娱乐,不就是要痛痛快快地玩耍吗?怎么还要往里面施加压力呢?作者认为,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压力,跟工作场合不可避免会存在的压力进行抗衡。也就是说,当我们习惯休闲娱乐过程中的压力时,也就能承受工作中时常出现的那些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自找”的压力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我们娱乐的质量,比如周末和朋友去打篮球的时候,给自己定个类似这样的小目标,“我一个三分球都投不进的话,就做20个俯卧撑。”而不是给自己定太大的目标,比如“我一个三分球都投不进的话,就做100个俯卧撑。”这样实施起来难度太大。

像这样,事先规定好“没有达到某某目标,就得怎么做”的规则,明确具体的小惩罚,就可以给自己增加一些压力,既可以保持轻微的紧张感,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也可以督促自己在完成的过程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优秀的职场人往往都善于驾驭压力,我们平时休闲的时候也尝试进行这样的压力训练,就可以更好地与压力相处。

总结一下,我们要从“工作时就是拼命工作,下班后就拼命放松”的模式中脱离出来,通过随身携带“工作思维”和为休闲娱乐施加压力,让工作和生活互相衔接,让生活为工作助力。你打算给哪项娱乐活动施加压力?期待你的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