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人沉醉的心流体验,你可以这样获得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心流”理论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写。作者阐述了心流理论,分析了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并告知读者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最优体验。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休闲活动中的心流体验,分别是:“休闲病”、休闲的两个方式和正确选择。


休闲病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比如,打游戏的小孩子,下棋的老人和读到好书的年轻人,他们都能在休闲过程中,开启心流模式。诚然,休闲活动是获得心流体验的途径之一,但在1958年,美国精神病学研究团队在年度报告中指出:“对众多美国人而言,休闲是有害的。”

不要觉得不可思议,回想你上学时的暑假,或者休长假在家,虽然都处于休闲状态,但总会在一些时段感到烦躁或无聊,即便是窝在沙发里看电视,也会有精神游离的恍惚时刻。

为此,心理分析师桑多·费伦茨试图弄清问题的真相。他发现在他那里就诊的病人,在周日爆发歇斯底里症或忧郁症的概率,远比其他日子高。“闲出病”真的不是一句空话,他把这种症状取名为“周日精神病”。

这是为什么呢?在大量调研之后,研究人员发现,造成这种休息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休闲方式。也就是说,同样是休闲类活动,方式不一样,我们最终收获的体验也不同。


休闲的两个方式

一项对美国青少年心流体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已产生心流的休闲活动,大约有13%发生在看电视、34%在进行和爱好相关的活动中、44%在运动或游戏时。

这组对比数据的意义在于,需要动用认知、注意力,并且有一定门槛的嗜好,给人心流乐趣的比例是看电视的两倍。游戏或体育活动则更是看电视的三倍。

因此,休闲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主动式休闲和被动式休闲。同样都是休闲,二者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却截然相反。看电视这类活动之所以难以产生心流,主要原因在于其内容。多数电视节目以哗众取宠为主,一味追逐流量,不需要动用大脑太多的认知资源。因此看得越久,就越觉得无趣。这种低技能、低挑战的状态,被研究者称为“淡漠”。

而当作者对受访者提问,为什么不把时间多放在可以进入心流的活动中呢?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一致的,因为:麻烦。打篮球得换衣服、看天气、凑够人;弹琴得先练习基本音阶;读书需要安静的环境等等。

总之,占据普通美国人一半以上的休闲活动是看电视,其次才是阅读,而用于艺术和健身的就非常少了。但前者的享受门槛很低,进入心流的机会也低。


 正确选择

由此可知,心流体验之所以非常珍贵,原因就在于:心流类活动刚开始时,都需要你花点心思,然后才是享受乐趣。而对被动式休闲来说,闲聊、看电视、发呆等都不需要太消耗精力,也不必动用太多专注力。因此,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被动式休闲。

心流即努力。对身处繁忙工作和生活中的我们,放松绝对是件好事。但对于两种休闲方式,我们一定要做好比例划分。如果在日常休闲活动中,把被动式的休闲活动当成了唯一策略,我们的人生就不会因此得到太多益处,也难有长进。

生活的品质都源于你的选择。如果你一旦养成了被动式休闲的习惯,你整体的生活品质也会大打折扣。很简单,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的人,收获了更多脂肪,影响了健康;习惯发呆的人,空耗了很多时间。

德国有一项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书看得越多,人的心流体验也越多。这给我们的借鉴是,心流体验多半会光顾多看书、少看电视的人,而常看电视、读书少的人,心流体验频率最低。工作无非选择,伴侣无非选择,而休闲也在于你的选择。

总结一下,心流的产生并不神秘,只是你的大脑没有意识到。太过简单的休闲方式对我们的伤害很大,需要付出心力的休闲活动反而能给我们带来益处。发现心流,热爱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