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是感觉自己说话、做事没逻辑?试试这三招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逻辑思考大师西村克己所写,作者在这本书中除了对逻辑思考的方法和技巧做了说明外,还对人们在思考、写作以及说话过程中,应当运用什么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如果你在展示工作计划时,曾被别人指责“没有耐心”或者被反问“你到底想要说什么”,那么这本书就非常适合你。
 
这次,我们重点给大家分享书中提升逻辑力的三种方式,分别是巧用逻辑树、三角逻辑法和双向比较。

① 
 
巧用逻辑树

绝大多数公司,都会通过开会推进项目进展,比如,总结上一周的工作经验和成果,计划下一周的任务和目标。如果会议内容的逻辑不足,别管开了多久,事后一总结,完全不知道会议的要求是什么,更别说用于指导工作了。
 
把逻辑树概念用于解决问题,就是很好的办法之一。而所谓逻辑树,就是运用大小关系或因果关系,整理会议内容或相关事务的方法。
 
就拿“本周业绩目标”这个部分来说,我们可以把“提高业绩”作为这棵树的树干,然后延展出“老客户销售额的提升”和“新客户销售额的提升”两根树枝。
 
在“老客户销售额的提升”这一根树枝上,我们可以长出这样几片叶子——“回头客的获得”、“提高购买量”、“降低降价比率”、“提高价格”、和“商品高级化”等。
 
而在“新客户销售额提升”,就可以长出“开发新客户”、“广告宣传”、“优惠政策的提出”等新的叶子。
 
通过逻辑树的制作,我们可以有效克服项目数太多,导致开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问题。然后结合排除法,清晰展现接下来的工作方向。
 

 
三角逻辑法

开会不是我们的目标,达成指标才是我们的重点。因此在会议结束之后,我们要能够给出一份有说服力的计划。此时,结论、数据和论据的三角逻辑组合,就是非常有效的武器了。
 
比如,通过对公司、市场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现有产品完全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于是提出方案——生产到销售的信息一体化,这个就是我们的结论,我们将它放置在三角形的顶点。分别位于三角形左右两边的数据和论据就是使结论正当化的理由。
 
在这个方案中,我们可以展示的论据和数据是什么呢?
 
我们的论据可以是:现在这些销售不出去的产品,不断在仓库积压,导致库存费用不断上升。而对应展示的数据就是现在的库存数量以及库存费用。
 
当然,有时候即使自己知道这个论据是正确的,但对方并不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也可能不会被接受。想要加强论据,可以使用多层三角逻辑,比如同行业其他公司也是类似的情况,通过这样的实证,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数据和论据的客观性了。
 

 
双向比较

建立了逻辑树,根据三角逻辑,我们设定了新的推进方案,并且把目标设定为利润达到10%。我们满怀信心,结果只完成了6%,剩下的4%到底差在了哪里呢?
 
公司各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坐到一起:
生产部门说自己加班加点,辛苦得很;市场部说为了拜访客户,鞋都跑坏了几双;门店负责人说我们一直是高质量服务,一天下来,脸都笑疼了……人人都说自己辛苦,都是别的部门的错。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试试双向比较。怎么操作呢?
 
首先,罗列现实情况:现在有4家竞争公司,有接近20种竞品,上海地区的销量是下降最多的,一台用于设计新产品的机器上线后没多久就故障了,导致整个新产品的生产延后。然后和之前的情况进行对比,原来市场上只有3家竞争公司,新加入的这家上海公司,不仅打造了更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同时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我们打价格战。
 
逐一对比之后,我们意识到不是哪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整体策略的问题:暂时放弃上海地区,改变产品投放区域;同时打造新产品,重新占领市场份额;如果前两者不奏效,我们可以尝试和这家新加入的公司合作。
 
通过双向比较,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当前的困境,寻找更多解决办法。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三种逻辑思考方法,分别是建立逻辑树,梳理整体方案;三角逻辑法,建立有效计划,最后通过双向比较去解决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通过这样有逻辑地分析和推进,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达成目标,成为职场精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