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被孩子抱怨的父母,基本都输在了这三点上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Bobo

 
这本书是由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咨询师岸见一郎所写。孩子的成绩怎么样,孩子选择怎么养,是属于孩子未来的人生的,他们不经历,永远无法从不同的生活中得到启示。而父母亲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否则孩子无法超越父母,活出新人生。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关于孩子自立的三个标尺,分别是独立的选择、独立的价值观和去自我中心化。
 

独立的选择


“妈妈,我要玩一会游戏。”
“妈妈,我要上厕所。
”“妈妈,我要用下手机。”
当你的孩子大事小情都跟你汇报时,说明他失去了独立选择的能力。
 
作者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是在他小学的时候。一次,朋友打电话问他要不要出去玩。由于放学回家之后,他很少出去和朋友们玩儿,所以很自然地就去问父母的意见。
 
在他心里,得到父母的许可,成了一种下意识的行为。结果,妈妈对他说:“这种事情,你自己决定就好。
 
在得到这样的回馈后,作者深感惭愧。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主动交出选择权,就是主动交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时间。
 
因此,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给他自由选择的权力,同时引导他思考为什么那样做,以及做别的会带来什么不同的收获。比如,对于吃喝、穿衣、玩耍、购物这类小事,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他只有自己选择过,才能对周遭有深刻的体会。
 
如果你凡事都帮他决定好、安排好,那么他就失去了自我选择的训练机会,在将来会遇到更多困惑。 

独立的价值观


“你再这样,妈妈就不理你了。”
“你再淘气,爸爸就不带你出去玩了。”
这些日常常见的家庭对话,其实对孩子价值观产生了错误的引导。
 
因为,在这样的语境下长大后,很多人没有独立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适的能力。或者,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他就不认可自己的价值。
 
比如,很多人听到赞美就开心,遇到批评就立马泄气或者生气。这都属于无法获得人格自立的表现。
 
也就是说,指导他们行动的,不是价值观上的喜好和取舍,而是满足大人或者周围人的喜好。
 
由于家长太喜欢把批评和赞美当成教育武器,因此孩子们通常更希望被表扬,而不是被批评。这种念头会直接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
 
在引导和教育上,家长的作用不是分对错、下定义,而是多讲解。比如,不要说做什么是好宝宝,而要告诉孩子那样做为什么是好的;不要说做什么是坏宝宝,而要解释那样做有什么坏处。孩子的成长速度非常快,解释能够解决他心里的困惑,强加的“好”与“坏”,只能让他在妈宝的路上,越走越远。 

去自我中心化


以自我为中心,可以说是“独生一代”的特质。那些一直都能得到家长帮助的孩子,即便在某些时刻能够自立,他们依然假装什么都不会,养成了惰性和依赖性。
 
在家庭里的中心地位,让他们觉得从大人那里索取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想法在他们生活中的迁移表现是:只要我遇到麻烦,别人就必须为我解决一切困难。自己就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如果得不到关注,就会想尽办法得到。
 
比如,“他怎么那样对我?”这句话体现了,“疑惑者”不理解每个人对待周围人的方式大体相同。也就是说,那个人不是针对你,而是你的自我中心化想法觉得他在针对你。
 
“这件事根本就不是我的错。”同样,这句话体现了,“否定者”不明白问题的发生是多元的,总有你那一环没做好的事。全盘否定,只是你对“批评”的主观排斥。
 
总之,孩子想要自立,就必须得明白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而活,这件事无法靠意志来转移。
 
总结一下,你期待孩子能够自立,就必须给他创造自立的生活环境。孩子小的时候,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可是,如果父母依靠惯性思维,总觉得孩子还小,当他遇到困难,你又无法解决的时候,就是他反过头来怨你的时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