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学之路》

 遇见三山 2020-11-06

缘起

因为工作的关系,最近读了吴军先生的《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读大学》,没想到果然开卷有益,除了工作上的启发之外,对于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现代教育理念、大学办学方向、美国为何持续强大的原因等等也受益匪浅,同时作为一家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和运营者、一位企业培训讲师,对于如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也收获不少,按照我读书的老习惯,摘抄部分有所感触的文字,作为日后案头备用索引,也希望这些分享和思考能对关注高等教育理念改革和自我教育、终身学习有兴趣的读者有所助益。

反正读完之后我对妈妈说:小侄女成绩那么好,别老想着国内的大学,好好努力拿奖学金,高中毕业以后去美国读大学吧。

作者简介:

吴军博士,硅谷投资人,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计算机科学家。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在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和ZPark风险基金)分别担任董事和顾问,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及该校国际事务委员会的顾问。他曾经是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从2012年起任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家和顾问。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谷歌公司,与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吴军博士还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0年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2012-2014年回到谷歌,领导计算机自动问答项目。2014年,他在硅谷创办了丰元资本风险投资公司。

内容简介

作者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顶级大学为样本,结合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第一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写就《大学之路》。在书中,作者阐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作者还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在招生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重点解析了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作为一名事业有成者,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学习,而并非以获得一个名牌大学学位为终结。

读后感和部分摘抄

大学到底培养怎样的人?

读了大学和不读大学有何区别?

为什么要读大学?

带着这些问题,慢慢走上这条先后就读于清华和霍普金斯等中美一流名校的吴军先生所导游的《大学之路》:

在尖子生云集的哈佛和耶鲁,都不再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学校认为培养孩子的各种优秀品质: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比成绩更重要。比如,耶鲁培养的就是有社会责任感,有所担当的人,是具有刚毅而勇敢的耶鲁精神的未来领袖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亚裔学生占了哈佛本科生人数的15-22%左右,但是这些年从哈佛走出去的有影响力的校友中,亚裔的比例远远达不到15%

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时才刚刚开始。

最好的老师给老师上课,先让老师的眼界得到开阔,老师眼界开阔后自然就能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

选择学校的标准是什么?--应该去选择那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著名学校。因为聚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

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纽曼。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坚持得足够久,就一定能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我们都认同这样一个理念: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从事独立而原创性的研究,并通过他们的发现使世界受益。

许多从名校毕业的学生一生事业进展到一半(一般指工作进展到15年)时,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转而将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给孩子带来无谓压力。

学习非常主动,对所学有兴趣,愿意花更多时间,所以成绩优异。

美国人和亚洲人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种出于兴趣而学,一种则是为了很现实的利益而学习。目的不同,结果不同。

因为来自上一辈太重的压力以及对冠军过度的渴望,使得关颖珊在那次奥运会上错过了她一生中最有可能获得奥运冠军的机会。

重压之下的中国学生,踏上大学之路就成了家长实现自己梦想的延伸。很多年轻人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自认为完成了家长的使命。

看过马拉松比赛的人都知道,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很拥挤的,但是当1/4赛程过去之后,选手们彼此的距离就拉开了,起跑时占得的那一点便宜到这时早就荡然无存了 。

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跑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起跑下去。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父母们并不知道,他们对我们教育上最成功之处,是以他们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让我们渐渐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回头看,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优秀,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三山:有多少人在走出学校以后已经放弃了学习和阅读?已经停止了奔跑?)

大学的生活经历和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课程内容是第二位的。

当你们大学毕业后,你们的同伴大部分不会再坚持学习了,只要那时候你还在不断地完善自己,你们就能赶上并超过别人。

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更多地考虑如何成为更好的人,更有用的人,把教育看成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未来的生计而学习。

没有好的通才教育,一个人的恶事业发展就不会有后劲,美国统计了各个大学的毕业生入职年薪,前十名中,除了工科比较强的斯坦福大学和以商业见长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外,其余几乎是清一色理工科大学,但是比较学生毕业15年以后的情况时,那些以通才教育见长的大学,比如哈佛和普林斯顿,就都进入了前十名,甚至超过了以工科和商科为主的大学。虽然收入并非是衡量毕业生唯一指标,也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大学的好坏,但是可以看出通才教育对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帮助。

洪堡是普鲁士教育奠基人,近代大学的专业教育,尤其是研究生院制度,都是仿照德国大学体制建立的。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给予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以便他们马上就可以应用这些知识服务社会。

有了好的通才教育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两点:服务于社会的意愿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喜爱程度。服务社会是美国精英教育的精髓。

(三山:我的一位朋友在美国为女儿申请一所有名的私立学校,校方在面试家长们时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你怎么理解精英?朋友说到这里停了一下,问我会怎样回答?我说:精英就是担当,就是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以上摘自序言&前言

2012年美国只有38%的高中生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入读2年制大专不需考试,就近入学。但即使算上大专生,升学率也不过66.3%,也就是说,有1/3左右的人根本不想或认为没有必要读大学。美国大学毕业率大概在80%左右。

在几千年教育史中,一所大学能否传授大行之道,一个学生能否学到他们,是衡量高等教育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在孔子和毕达哥拉斯时期,东西方在高等教育上理念并无区别,传道的重要性要高于授业和解惑。作为学生,追随老师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谋生的手段,而是学习“士”和“君子”的修养。。

在雅典学校里,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

与雅典学院不同的是,在亚历山大图书馆里,不仅有了学术大师,而且有了便于学习和研究的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有了充足经费。长达几个世纪里,亚历山大都是整个西方世界的学术中心。

自隋唐之后求道的高等教育其实在中国就不再有了。

(三山:隋唐之后的官府科举制度是双刃剑,既为底层开通了向上的通道,寒门也能出贵子,为国家选举和储备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绵延至今的“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功利风气和陈腐僵化的应试思维,这一点不止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也毫无意外地体现在市场上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和公司的经营理念。)

教育越来越倾向于求术,而非求道。

大学意思是有一种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的团体,它受到由领主认可的契约保护,团体管理独立于所在地治辖权,并非简单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学校,学术自由即来源于此。

1158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签署的学术特权法律文件:

1、大学人员有类似于神职人员的自由和豁免权。

2、大学人员有味了学习目的而自由旅行和迁徙的权利。

3、大学人员有免于因学术观点和政见不同而受报复的权利。

4、大学人员有权要求由学校和教会而不是地方法庭进行裁决的权利。

当一所大学想努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时,是否有充分的管理和学术自由至关重要。

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意义的大学时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因为它在1088年成为第一所接受学术特权法令的大学。

教会没想到的是,一旦让人们自由地研究学问,就会产生出动摇基督教教义的新知识。

公元12世纪,巴黎大学可能是西方最好的大学。这些大学学生和教授都住在一起。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坚持精英教育,学生除了教士之外就是那些真正想学习的人,而中国的大学在起步的时候,官办的味道就已经很浓,不具备上述特点。

早期的哈佛不是为了培养教士,而是为了让教士有知识而创办的。

大学教育应该远离今后的职业和谋生技能,传授神和自然的大道。--牛津大主教约翰.纽曼

学生要学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如何用知识来改变社会。

我所关心的问题,不仅是永恒的真理,而且是实践和实用。--纽曼

在中外父母眼中,能考上哈佛是了不起的大事,毕竟全世界一年不过一千多人能上哈佛。

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

欧美的一些科技精英,他们在帮助政府决策时,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良知做出判断,而非根据政客们和民众的意愿,这要感谢他们所接受的大学教育,获得良知,在关键时刻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2014年,斯坦福大学让每一个申请者回到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中表述自己的看法,这实际上是在间接考察一个申请者的良知和历史责任感。这些精英不同于现在一般人所理解的成功人士或政要们,而是带动这个社会前进的各种人。

欧洲西北部的大学早先授予的学位称为学士,只有神学家才称为博士。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憋足了劲要建成几个世界一流大学,搞出了211和985工程,很多中国的大学校长认为清华和北大相当于美国中上的州立大学水平。

在欧美大学,大家都认可大学是新思想来源这个观点。因此,一所大学在人文学科和经济学这样的学科上的研究水平,是以能否提出新思想,是否能对人类文明有贡献来衡量的,而不是以作为政府喉舌,从政府获得经费多寡为标准。解放前的清华北大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尊敬和怀念,是因为它们乃当时中国先进思想发源地。

从管理者和学生的角度来看,我认为高质量的教学需要具备这样几个因素,教授(和助教)的水平以及他们对教学的投入程度,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可选择的课程数量。

学生人数并不是很多的哈佛大学开出了6000门课程。

在美国被称为HYPMS的超级5强(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斯坦福)2015年在任的校长有3位本科读的并不是什么名牌大学,其中两位甚至从没上过名牌大学。

一所大学能否让学生生活得开心,并且因此激发出学生一辈子学习的热情,是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准。

优秀的大学应该是新思想和新技术的来源,很难想象没有思想的大学是什么样子,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而不是传统的卫道士,对学者来说,大学是他们做学问的象牙塔,而不是被包养起来为利益集团说话的地方。

一所没有独特理念的的大学一定是办不好的,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走不远一样。

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好事很长,不可能光靠加大资金投入,或者吸引几个知名学者这种所谓的捷径一蹴而就,几十年来坚持一种办学理念,持之以恒做下去,才是最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正道。

(三山:降噪,降低干扰,专注于自己内心的呼唤,坚持自己的梦想,才是一个人完善和修炼自己的正道。)

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业之外的成长,大学课程学习的负担不应该太重,比如不应该占到学生时间的2/3以上,最好像耶鲁那样,只有一半左右,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发展。

斯坦福大学作为名校后起之秀,它的每一堂课都在校园闭路电视上直播,同时向硅谷转播,每堂课都有录像,因此,学生可以不必去教室上课,在宿舍里边吃早饭边听课,偶尔落下课也可以到图书馆借录像看把课补上,方便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必要而重要的。

哈佛大学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以教为主”改为“以学为主”,学生要学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因此连本科生加研究生一共万人左右的哈佛大学,今天开出了6000门课。一所好的大学,应该以学为主。

大家可以从毕业生的身上看到一些共同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就是他们办学理念的反映。

(三山:我在多年的面试中也看到这个现象,好的企业员工会呈现一些共同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是企业文化的沉淀。)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四个角色: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并且辐射一个国家和地区正面积极的影响。是新思想新文化发源地,是年轻人的家。

--以上摘自第一章《大学的概念》

英美人在办学时喜欢认死理,他们一般坚持一种理念,而且一坚持就是上百年。很多年后回头看,英美名校风格都很明显,而那些总想什么都得到的大学,反而长期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办学理念。

三山:生活中聪明人远远多于认死理的人,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社会。

在大学里,学生们除了学习知识以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彼此成为朋友,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缺乏了这些,大学生活便不完整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而不是发文凭,大学是传播大行之道而不是雕虫小技的地方。训练和塑造一个年轻人,开阔他的视野,让他能够承担起世俗的责任,成为更好的社会上的人,对全人类有益的人,能够名垂青史的人,有点像围棋里的求道派,他追求的是教育的终极理想。他多次提到将一大群好学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生活的重要性,在学业上要少管他们,但是必须教会他们对自然美德的追求,生活的知识,商业的信用,对是非的判断力,生活品味,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

——纽曼《大学的理念》

......

一本好书有时不仅好在内容,更胜在及时,也就是刚好可以部分或完整地解答你当下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帮助你延伸思维的触角,打开新思维和新意识。

人生苦短,少聚会,多读书。

本文已有点长,如今敲字时间长脖子和眼睛都受不了,有空会继续分享。

2017.9.4三山于上海

-完-

--------------

扫码购买我的新书

《金融人札记》

《我是谁:九型人格入门》

九型、教练微课以及公众号文章内容朗诵

喜马拉雅电台关注订阅遇见三山”收听。

合作13905812753炜程

   微信:william2187968

推广&合作:用等待一朵花开的缓慢耐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