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人读什么书?考什么研?上什么班?”

 一介 2020-11-06

                                                                                                                                           

一介

自在小生活态度

关注

#百城全新系列「梦回徽州」 第一集#

700年前,中国女人在这儿第一次出了头↓



今天的视频里,我们去到了徽州有名的古村落——宏村。

宏村是一座传奇的村落。

它的传奇之处,不仅在于它完整保存了沿袭千年的徽派建筑,也不只是它充满古老智慧的风水布局;而是,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女性平等的大旗;把女人,第一次放到与男性同等的位置上。

01

深宅大院,被锁住的风情

走在宏村,你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疑惑:

为什么这里满是高墙大院,而且少有开窗户呢?

答案背后,是一个相当悲惨的故事。

宏村山多地少,古称“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和庄园”,实在难以开垦和确保收成。

所以,那时十三四岁的少年,要么在外经商,要么在外读书。他们往往一年难得回来一次,独留下村中一群老人妇女。

有些男人心眼小,害怕自己出走太久,后院起火。于是把庭院越建越深,马头墙越建越高,窗户越开越小,美其名曰安全起见,实则变相禁锢家中女眷。

可以想见,当时的女人们是有多寂寞:每个黄昏,依在门楣,守着仅有的一缕阳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青丝白雪,尘霜满面。

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抱着贞节的名义,一等好几十年。如果得知夫君意外死亡消息,而又无子女,她们会采取各种方法让自己死去。

这种事不仅发生在宏村。据闻,徽州某县有一处贞节牌坊,所录人数达六万五千余人,实在骇人听闻。

守贞,只是那时社会对女性压迫的一个缩影。妇随夫姓,一夫多妻,女子缠足,三从四德......都是。

归根结底,是大家都固执地认为:女不如男,女子不中用。

我们今天常常说“不能物化女性”,但在那个年代,女人连物品都不如。大多时候,不过是石头上的一串文字,子孙口中的一个姓名而已。

直到她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02

徽州女人,一部真正的女性逆袭史

1397年,18岁的胡重嫁到了宏村。胡重出生于书香门第,对风水也有点研究。

嫁过来没几年,丈夫汪辛就被调到山西运军粮。当时汪辛是宏村的宗族族长,族长一走,村子群龙无首。大家连开了好几天会,愣是找不到一个能人继任。

这时颇具魄力的胡重站了出来:不如,我来吧!

一个女人,能干成什么?当时人们也是议论纷纷。没想到胡重一上任就搞了个大project:建造水利工程。

这个能干的小脚女人,四处奔走,请来高级工匠,对宏村的水利工程进行了总体设计。

同时,带领汪氏宗族老小,筹集资金。自己还掏了一万两白银,引水进村,开挖水塘,建起汪氏宗族祠堂。

花了整整十年,工程才告完成。

村子被改造成一个“牛形”:水塘作牛胃,水圳作牛肠,民居作牛身,石桥作牛脚。使得“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文美景。

宏村,由此兴旺发达。直到今天,这套水利工程还在使用。

胡重过世后,汪辛告老还乡。看到夫人为家乡造的福祉,大为感动,破例把胡重的牌位搬进汪氏祠堂。

“只要你功劳够大,是不是男人没关系!”

自此之后,宏村女人获得了与男人平起平坐的地位。男人外出时,家族大业就交予女人。当地谚语“一个好女人撑起一个家,一群好女人撑起一個族”就是这么来的。

百年之后, “胡重娘”仍被宏村人世世代代歌颂祭拜。她的雕像之上,也被挂上了四个大字:巾帼丈夫。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这,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举了吧?

宏村,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男女平等”的村落。


03

女人撑起半边天,不只是说说而已

女人是不是天生比男人差?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像在70年代掀起“撒切尔旋风”,连任首相11年的撒切尔夫人

像争取民族自由,登上时代杂志的昂山素季

像事业巅峰时息影一年,去从事女权运动的学霸女神艾玛沃森

600年后的今天,“女权”已经是个越来越司空见惯的词。

今年的好莱坞就被称作“大女主年”,像《三块广告牌》、《我,花样女王》、《普通女人》等电影,都突出了女性的作用。

5位指控韦恩斯坦性骚扰的女星,也一起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

可你能想到?有很多人,还在妄图逆流而行。

被称作女德教母的丁璇,就公开宣扬“女人最好的嫁妆是贞操”,“忍让是大智慧,我们女人一定要忍。”

浙江大学教授冯钢发微博指“女性不适合从事学术研究”。

“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则说,思辨性强、复杂的高考阅读题,对女生不利。因为在他看来,女生只喜欢“小清新、小文艺”。

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女生读书上学,仍会被质问:“女孩子读什么书?早点找个人嫁了得了。”

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600年前的一个小村落就明白的道理,为什么我们至今弄不明白?

说到底,“女子不中用”的老旧观念,至今还根深蒂固地刻在很多人的骨子里。我们没有经历过国外那般成规模的女权运动,对外开放也不过区区几十年。

女人们要走的路,还有很远很远。

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不遗余力地与这些封建遗毒做斗争,一点一点地去改变这个世界。然后坚定地相信:黑夜再长,黎明也终将来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