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刚笃实 卓尔有见

 心生欢喜君 2020-11-06
2020
美乐爱觉

一头是喜欢,两头是欢喜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忧

我是你,是另一个你,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

你是我,是另一个我,是生命中另一个不是我的我。

初见这句话,美到心里。

我喜欢写字,是知遇这样的一份欢喜。

我也喜欢分享,今天继续分享阳明心学给你

答刘内重书


书来警发良多,知感知感!腹疾,不欲作答,但内重为学功夫尚有可商量者,不可以虚来意之辱,辄[zhé]复书此耳。

程子云:“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而为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夫学者既立有必为圣人之志,只消就自己良知明觉处,朴实头致了去,自然循循日有所至,原无许多门面折数也。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却不得以此稍动其心,便将流于心劳日拙而不自知矣。

内重强刚笃实,自是任道之器,然于此等处尚须与谦之从容一商量,又当有见也。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 阶”“难言之互乡,亦与进其童子”,在当时固不能无惑之者矣。子见南子,子路且有不悦。夫子到此如何更与子路说得是非?只好矢之而已。何也?若要说见南子是,得多少气力来说?且若依着子路认个不是,则子路终身不识圣人之心,此学终将不明矣。此等苦心处,惟颜子便能识得,故曰“于吾言无所不悦”。此正是大头脑处。区区举似内重,亦欲内重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见,绝意必之私,则此大头脑处,自将卓尔有见,当有“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之叹矣!

大抵奇特斩绝之行,多后世希高慕大者之所喜,圣贤不以是为贵也。故索隐行怪,则后世有述焉,依乎中庸,固有遁世不见知者矣。学绝道丧之余,苟有以讲学来者,所谓空谷之足音,得似人者可矣。必如内重所云,则今之可讲学者,止可如内重辈二三人而止矣。然如内重者,亦不能时时来讲也,则“法堂前草深一丈”矣。内重有进道之资,而微失之于隘。吾固不敢避饰非自是之嫌,而叨叨至此,内重宜悉此意,弗徒求之言语之间可也。

【背景简介】


【背景简

1525年,嘉靖四年乙酉,先生五十四岁,在浙江。《王文成公全集》年谱载:“九月,归姚省墓。先生归,定会于龙泉寺之中天阁,每月以朔、望、初八、廿三为期。书壁以勉诸生曰:‘……故予切望诸君勿以予之去留为聚散,或五六日、八九日,虽有俗事相妨,亦须破冗一会于此。务在诱掖奖劝,砥砺切磋,使道德仁义之习日亲日近,则势利纷华之染亦日远日疏:所谓相观而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者也。相会之时,尤须虚心逊志,相亲相敬。大抵朋友之交,以相下为益,或议论未合,要在从容涵育,相感以成;不得动气求胜,长傲遂非,务在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其或矜己之长,攻人之短,粗心浮气,娇以沽名,讦以为道,挟胜心而行愤嫉,以圮族败群为志,则虽日讲时习于此,亦无益矣。’”

施邦曜在《阳明先生集要》一书中就此文有评曰:“隘[ài]不能容物,亦只是好胜。盖好为高标榜门户以自高,便止见己是而人非,去大公无我之量远矣。”

1

先生自己身体有恙,但依然给弟子写信,这就是一个良知的心示现。原本有理由推辞,可是先生没给自己找理由。良知之心就是在点滴践行吧!

关于立志,先生引用程子的话,立志不可小,志小则小器。求乎上,得乎中,若求乎下则得之甚小。

任何志愿都要从大处着眼,而不能太小,这是给我们的启示。

但,志向大,要立足每天的日子一点一点践行,也就是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就是说,志向大,又不为之努力。

眼高的是志向过大,不现实;手低的是笃行不够,不落地。所以,志向形同虚设。文章启示我们要手眼并用,老老实实在生活中做功夫。

感觉学习了没效果,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

原因有二,学习浮于表面,而没有扎根。第二,太过心急,以为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可以改变过去一直以来的习性。当我们认知错误,就会认为学习没有效果。

三四月的耕种,八九月的收获。有些人,在三四月或者五六月就期望有收获,并不符合客观规律。

在这里,先生也在启示我们,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追逐外在的肯定,不要在意外在的毁誉得失,也就是老老实实做功夫,一丝不苟去践行。

2

生活就是很好的镜子,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不是埋怨外界。我们都要不断反思自己,带着觉知和良知。

觉知是看到我自己做了什么。良知是我做的不会错,是利己利人利大众之心。有了观者的心态和觉者的引领,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往前走。

有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有人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为何人与人之间有那么大差距?

心量不同,则关注点不同。成长,就是从我走向大我,心量也是逐步扩大。

先生从小不觉得考取功名是人间第一大事,他觉得成圣贤是人生第一大事。

这个成圣贤不是标榜自己,而是先生感受到,唯有做圣贤是人来这个世界的使命。这个圣贤就是活出我们的良知心,不被世俗沾染。

越来越喜欢读心学,因为心学的纯粹和究竟,更因为它的落地和不浮夸。

现在的人喜欢学习雕虫小技,喜欢浮夸学问,喜欢夸大其词,喜欢一夜暴富的学习,而这样的学习一定是有害的。

我们要踏踏实实去做,做一个笃行实信的人,让心圆满,共证圆满富足的心,去付出,去爱,去发光发热。

抛去外在的证明,集中力量去致良知。生命太宝贵了,我们唯有的就是时间。


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证明认同焦虑恐惧上,以良知心引导生活,让心坦荡!

3

你需要往外去证明自己吗?当面对他人不解和困惑的时候,我们是否感受到不被信任和理解,进而放下专注做事的能力,忙去向外证明和分辨?

其实,我们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得到别人的认可就是对的。这种寻求认可的潜意识就影响了我们的成长。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断提升自己能量,是不断照见那颗良知之心。

外在的肯定或者否定不过是历境验心,如果过多精力放在外面,我们就浪费了时间去成长。

看清和看懂外境的作用,我们就能一点点拿回生命的主动权,而不会浪费。


孔子不会去证明自己,他只是去做。然而对于世俗,圣贤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遵从社会规则,然而内心是自由的。

真正的自由,是在不自由的外境下内心依然自由。

同理,勇气,也是如此。我们独立亦是如此。在种种限制之下,依然能达成心愿。圣人无论遇到什么境遇,都不会失去内心的自由。

反观我们,是否在暂时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疫情期间,而失去了内心的自由?还是说,尽管如此,内心依然感到很自由?

自由,是心的境界。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体会和感知到越来越多的自由。而这份成长,就是一种自律。

成长,是一点点发生的。不可急于求成,每天的点滴进步让我很欢喜。内心的笃定随着功夫的增长而坚实。

能支持到越来越多的人,也是我欢喜的事。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束光,去照亮世界,直到所有人都成为光源,这个世界终将光明!

4

做事做人不要特立独行,这不是什么贵的表现。很多人喜欢独辟蹊径,喧宾夺主。

其实是离开道的。再华美的文字也不能掩饰朴素的大道。大道,不是用来彰显个人的特别,而是泯然于众人的无欲无求。

这怎么是用来说呢,说就不对了。所以先生说来说去,还是让我们去做吧,回归内心。

先生字里行间斟酌,怕引入误途,为师的心真是精微。凡心唯危,人的心呢总是不左就右。

道心惟微,一个得道的人的心就是精微体察,因为一个不慎就偏离了道路。唯有允执厥中,才能在平衡之中。

去体会这颗心,在事上历练。感恩阳明心学。感悟越写越少,只剩下用心去做了。有什么好说的呢?去做吧。

5

何为大人?何为小人?分的清大小主次先后的是大人,分不清的是小人。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圣先贤看问题长远,而凡俗之人看问题短视。

活出人生的意义是大事,践行良知之学就是大事。


我们把生活中琐碎小事当成大事,疫情来临,让我们看到,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事?这次事件让我们擦亮眼睛,看清我们的本心。

先生说,践行大人学问的就是空谷传音,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而我们就走在这条路上,坚定而欣喜。表面上我们在学习践行,实际上我们要找到这颗良知之心。

何为良知心?就是互利共赢的大我之心。觉知是什么?就是觉察到我这颗良知心,依着良知而行的觉悟。

人是万物之灵,我们要活出作为万物之灵的意义。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用直心去直行,不纠结,不焦虑,不自私,而是携手共进,活出大写的人,彰显人的价值,让世界更美好。

生活美好,最珍贵的是时间。

任何浪费时间和生命的事情都值得我们警惕。特殊时期,我们更需要珍视我们的时间和生命,活在爱和喜悦里。

带着爱,无惧地去生活。由衷地感恩生命中的一切赠予!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