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药三分毒”是真的吗?

 小主千岁 2020-11-06

读懂生活,读懂健康,用中医的角度解析你的日常。

欢迎收听本期小主千岁特别栏目《健康小课堂》,我是任盈盈。

是药三分毒”,你听说过么?

很多人出于这种恐惧,加之某些西药伤肝伤肾的副作用“深入人心”,导致生病后不敢吃药,企图等其自愈,却往往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到底这句流传已久的古话是对还是错呢?

中医上对“毒”的定义是这样的

第一,药即“毒”,“毒”即药,“毒”为一切药物之总称。

第二,“毒”指药物的“偏性”,常用药物来“以偏纠偏” 和“以毒攻毒”。

另外,古代人们所说的“三”实际指的是多数,比如三思而后行、三令五申。“三分毒”也是一样的用法。

这句话最早出自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自序中,全句是:“凡欲治病,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药耳,是药三分毒”。

这里的“毒”其实指的就是药物的偏性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脾胃虚寒,大方向上是要用温热的药来治疗,这个“温热”就是药的偏性,只不过我们把这些偏性称之为“毒”。

再比如生姜辛辣,“辛辣”就是它的偏性;大枣甘甜,“甘甜”也一样是它的偏性。

中医在临床用药上也都是取其偏性,用以祛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调节气血紊乱,最终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用药一定要对症、适度且当机”

比如大米,在饿的时候吃,就能帮助解决饥饿问题。从对症这个角度讲,大米就是药,治疗你饥饿的药,这就是“对症”。

所以,“是药三分毒”的意思,其实是:

药物都有其偏性,它的使用要当机,而不是大家理解的所谓的不良反应

其实,中医临床中有很多用大家眼中的“毒药”治好重病的例子。

比如砒霜,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一味剧毒的药,然而临床上却有不少用砒霜治愈白血病的例子。

现代医学也证实了,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是药剂中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其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患者最好。

类似这样的例子,临床中还有很多,它们其实都是治病用药要当机的典型体现。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生病时及时就诊,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一般中药服用时间是在饭后10分钟到1小时之内,饭后喝药能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保护我们的脾胃。

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啦,大家都明白了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