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主张 II 朗读学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行为谬误浅析

 阿雷吟诵讲堂 2020-11-07

朗读学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行为谬误浅析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田冰婉

在小学语文朗读行为中,存在着诸种我们习以为常的理念谬误,这种谬误有的不易察觉,有的我们甚至认为是正确的。在此,笔者尝试将诸种谬误进行厘清,以期对教师的朗读教学实践和学生的朗读学习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从朗读学视域来进行审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行为可能存在如下误区或谬误:

谬误一、表演的错位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常会设计好玩的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角色自居,演一演,在角色扮演中揣摩体会朗读中的语气和情感。

相对于传统课程来说,情境中的角色扮演是一种更为开放的学习方式。但是,活动本身并不是目标,只是一种方式而已,只有活动的课程,很多时候在热闹之余,教学收效甚微。所以,只有活动有趣且落到实处的课程才是好课程。就朗读教学而言,“表演”是帮助学生更好朗读的手段。但是很多时候,情境的设置和课堂环境的塑造使得朗读学习目标移位,“表演”对“朗读”喧宾夺主,学生收获不多。

笔者迈入教师生涯的初期,就曾误入这样的教学泥潭:课堂上学生表演十分生动,学习气氛热烈,然而热闹过后,能力学习却无着落。朗读训练如同“水过地皮湿”,学生究竟学到多少,实在难以道明。

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比尾巴》这一课为例:

比尾巴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

谁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最好看?

公鸡的尾巴弯,

鸭子的尾巴扁,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比尾巴》的课文采用了极富韵律感的问答形式。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在学习中认识生字、读通句子、会读对话,体会儿歌中的声韵之美和盎然趣味。当时,笔者的课堂上,学生们穿戴着自己设计的尾巴服,在课堂上积极地角色扮演朗读。然而,由于笔者未能意识到学习中“朗读”的中心地位,亦未对学生作要求提示,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成了演绎式表达,于即兴处改变文本内容,破坏了原文整齐的韵律,降低了对文本的忠实度;表演的冗余挤压了课堂时间,推进时无暇顾及具体的词句指导,学生无法在“长”、“短”、“一般伞”、“弯”、“扁”、“最好看”处咂摸玩味,未能想象具体的画面并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简言之,表演喧宾夺主,朗读被迫退位

活动流于形式,活泼的课堂变成了“表演课”,这实际上是学生课堂收益值的无形压缩。关于这种舍本逐末的课堂教学误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指出:“在学生完成整个学习任务过程中,如果教学设计没有突出强调清晰的目的和明确地表现性目标,那么学生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反馈。”“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缺乏对存在于学习者头脑中的重要概念和恰当的学习证据的明确关注。学生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参与,认为学习只是活动,而不是对活动意义的深刻思考。”

也就是说,目标意识的确实,错把教学过程当结果,会使朗读教学的学习目的暧昧不明,学习成效诉诸偶然。

所以,朗读教学必须回归“朗读”本身,以“终”为“始”。何谓“终”也?“终”是指,“朗读教学”而非“课堂表演”才是最终的落脚点,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课堂学习后有显著的提高。何谓“始”也?“始”是指,教师在授课一开始,就要将朗读的标准作为学习学习证据评估的标准,心中有一把评估的尺子,这样在课程实施中,教学活动就不会跑偏,一切都指向学习目标“朗读能力”的落实。这样的“以终为始”,可以避免课堂学习的“浮云遮望眼”,切入中心,直击目标......

——(详见《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20年第11期“教学主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