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战争必败之因:从培养人才角度来看清日两国的不同

 大白兔ai胡萝卜 2020-11-07

甲午战争,又称为“日清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这是一场发生于十九世纪末的围绕朝鲜半岛问题爆发的国际战争,交战范围涉及朝鲜、辽东、山东以及中国东面的黄海。

彼时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后的蓬勃发展时期,而清朝也因为洋务运动等等出现了一丝难得的生机,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曾经称霸东亚的大清帝国战败,屈辱地与小国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

清朝与日本的军事实力相差并不像与欧美那般巨大,尤其是海军,清朝的发展甚至一度领先于日本。那么,为什么看似占据天时地利的清朝会如此屈辱地败给日本呢?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今天我们就从清日两国人才培育的角度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必败原因之一。

甲午战争必败之因:从培养人才角度来看清日两国的不同

甲午海战

陆军出身的门外汉

大约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清朝为了自强发起了洋务运动。1875年(光绪元年),因为前一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理由入侵台湾,清朝深知自身海军实力的不足,于是慈禧太后下令让李鸿章着手创建北洋水师。

李鸿章是科举出身,在镇压太平天国之乱时起家,后来又组建了淮军,成为晚清时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李鸿章本人的能力自然不用说,是一个非常强悍的人,但是陆军出身他虽然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曾统领过淮扬水师,对近代海军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门外汉。

在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不断地试图向国外购买战舰,尤其是一些已经下水的战舰,或者是正在别国服役的战舰。虽然李鸿章想要增强北洋水师的实力,打赢甲午战争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海军的战舰却与陆军的单兵武器不同,要想战舰发挥实力,就必须有一批熟练的海军士兵,再加上开船、操作武器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磨合,所以即便李鸿章能够买到次日即达的战舰,也难以投入战场,即便投入战场,也注定逃不掉成为炮靶的命运。

甲午战争必败之因:从培养人才角度来看清日两国的不同

李鸿章

而在北洋水师成立之后,李鸿章委派自己的心腹小弟丁汝昌出任北洋水师的水师提督。丁汝昌也是淮军出身,能在那个年代冒头,个人能力自不必说。可是问题在于,这个统领北洋水师的提督却也是陆军出身,李鸿章委派其出任提督并不是因为丁汝昌熟悉近代海军,仅仅是因为丁汝昌是“自己人”而已。

可以看出,科举出身、陆军发家的李鸿章掌管北洋水师这样一支近代海军部队时,采用的仍然是统领陆军的思维,甚至想将北洋水师发展成由自己一手掌控的私军,这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尴尬。李鸿章本人对近代海军一窍不通,他认为只要招聘了洋人教官、送军官留洋学习,就可以打造出一支近代海军舰队。当时世界上有许多军事专家都在研究近代海军的发展,以李鸿章的能力与实力,从英国等国家引进一些相关研究书籍并不是难事,但是北洋水师似乎完全忽略了纸面上的内容,单纯地认为只要船坚炮利就是强大的海军。反观日本,虽然当时在世界上并不被各国待见,但是决心发展海军的日本海军将领们却有长期阅读欧美军事书籍的习惯,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仅在这一层面上,日本就甩出大清好几条街。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北洋水师即便是清朝的神兵利器,掌握在一个门外汉的手中,也难免是一个悲剧。

北洋水师的舰长们

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朝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都敏锐地察觉到了近代海军的重要性,为了培养海军人才,清朝和日本都向欧美派出了大量留学生学习。

1877年(清光绪三年,日本明治十年),清朝向英国派遣了第一批共十二人的留学生。当时的英国虽然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并与清朝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但是对于英国来说,扶持一个听话的清朝才是维护英国在东亚利益的明智之举,所以他们也非常乐于协助清朝组建新式海军。

按照原本的计划,第一批清朝留学生抵达英国后就会进入当时世界闻名的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中学习。当然,虽然是清朝官方外派的留学生,这些人想要进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也是需要通过学校的考试的。而在这十二名留学生中,严复、方伯谦、何心川、林永升、叶祖珪、萨镇冰六人通过考试,顺利进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黄建勋、林颖启、江懋祉三人落榜,而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三人甚至连入学考试都不敢参加。

甲午战争必败之因:从培养人才角度来看清日两国的不同

严复

尽管如此,当时外派留学生也不容易,在清朝驻英大使的帮忙下,落榜以及未去考试的刘步蟾等六人虽然没能进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就读,但是也获得了在英国军舰上实习的机会。

两年之后,严复等六人从学校毕业,刘步蟾等人也结束了自己的实习生涯,学成归国。但是,当时的留学生监督官李凤苞却在向李鸿章报告十二名留学生的状况时,却是这样:

甲等: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严复

乙等:萨镇冰、方伯谦、何心川、叶祖珪

丙等:林永升、林颖启、江懋祉、黄建勋

大家可能看得不够直观,那让我们再加上他们实际学习情况来看看:

甲等:刘步蟾(没考)、林泰曾(没考)、严复(毕业)、蒋超英(没考)

乙等:萨镇冰(毕业)、方伯谦(毕业)、何心川(毕业)、叶祖珪(毕业)

丙等:林永升(毕业)、林颖启(落榜)、江懋祉(落榜)、黄建勋(落榜)

看出问题来了吧,连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入学考试都未参加的刘步蟾等三人竟然位列甲等留学生,而顺利在学校完成学业并毕业的林永升却沦为丙等,与落榜生并列。

靠着李凤苞的欺瞒,刘步蟾等人回国后就被委以重任,其中刘步蟾甚至出任镇北号与定远号的舰长,反观成绩最好的严复,只被聘请为福建船政学堂的教习。

甲午战争必败之因:从培养人才角度来看清日两国的不同

定远号

按照近现代的军事思维,为了防止军官在军队里拉山头,军官时不时就会被轮换,可是刘步蟾出任定远号管带(舰长)以后,直至甲午战争定远号沉没为止,都未换过舰长,不仅如此,北洋水师其余的许多战舰也都是默认“终身制”管带,从加入水师至沉没为止,都是由同一人出任舰长。

日本的海军军官们

日本早在1871年就派出留学生前往欧美留学,其中十二人前往英国,三人前往美国。但是因为日本国力孱弱,不入英国的法眼,英国人不允许日本人进入专业的海军学校学习,和清朝留学生相比他们连考试的机会都没有。

包括后来日本的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在内的许多日本留学生无法进入军校学习,只得考入泰晤士航海训练学院,也就是商船学院。尽管如此,明治政府在留学期间直接就淘汰了六名他们认为不合格的留学生,最终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只有当年派出的一半,而顺利毕业的更只有东乡平八郎一人。

甲午战争必败之因:从培养人才角度来看清日两国的不同

东乡平八郎

而在这六名海龟中,有四人进入了后勤部门,进入海军一线服役的只有东乡平八郎与伊地知弘一。理论上来说,这进入一线部队的东乡平八郎二人应该算是当时日本的天之骄子,说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也不为过。但是与刘步蟾等人归国后直接出任舰长不同,明治政府根本不吃这一套,为了历练这些人才,日本留学生回国后依旧只能从基层干起,东乡平八郎这样的优秀学子毕业后依旧是见习士官,后来也仅被授予海军中尉的军衔。

东乡平八郎在这之后虽然不断升官,但是他不像北洋水师的舰长们那样只在一艘军舰上任职,在归国至甲午战争截止的十多年间,东乡平八郎在共计九艘不同吨位、不同种类的战舰上服役,其中既有欧美生产的先进战舰,也有日本仿制的低配版国产战舰,并且这十多年来还有数年东乡平八郎因病未上船服役。

可以看出,与北洋水师的舰长们比起来,东乡平八郎所受的军事训练可能远不及他们,但是其对指挥军舰的经验之深度与广度,都不是刘步蟾们可以相提并论的。

那么,为什么北洋水师不学习日本培养海军将领那样轮调军官呢?

其一,李鸿章并不重视轮调海军军官这件事。其二,如果让北洋水师的军官们前往南洋水师等的质量较差的战舰进行轮调学习的话,那北洋水师就也不得不接受由其他水师派来的军官,那么自己辛苦购买的先进战舰就将落入他人手中,即便是暂时的,这也对想一手掌控北洋水师的李鸿章来说,并不算是什么好事。

说到底,在于胸怀,在于政治。

甲午战争必败之因:从培养人才角度来看清日两国的不同

于甲午海战中战死的民族英雄邓世昌

自认为是嫡系出身的刘步蟾等人在北洋水师自成一系,不但逼走了英国人教官琅威理,还惹得英国大怒,撤回对清朝的军事建设支援。不仅如此,像在甲午战争中战死的真正的民族英雄邓世昌由于不是留学系出身,在北洋水师中也经常被刘步蟾等人欺负。

在北洋水师战败以后,北洋水师的一把手丁汝昌、二把手刘步蟾引咎自尽,但是身为一个近代海军的将领,二人自尽的方式既不是随战舰沉没,也不是饮弹自尽,而是服鸦片自尽。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不抽鸦片的人,身边会带着鸦片吗?在战场上,为什么这两位北洋水师的高层军官都随身带着鸦片呢?真相自然一目了然。

李鸿章一手建立的北洋水师只重视硬件(虽然也被洋人坑了),忽视了软件配置,这才是导致北洋水师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

甲午战争必败之因:从培养人才角度来看清日两国的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