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的话没给孩子减压,高三女生模考后自杀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1-08

高三家长都知道,高三下学期考试非常频繁,学生成绩波动是正常的,不可能一直考的那么顺利。但是,有的同学会在考试成绩退步后出现心情过分沮丧的情况。

2020年4月份,陕西某处高中的高三女生小妮(化名),因为模考成绩不理想,自己乘车返回已经没人住的老家,在老家中打开天然气自杀身亡。

小妮的妈妈也算是一个比较体贴孩子的家长,当发现小妮考试后出现情绪波动,还曾带着孩子出去春游,给她放松心情。但是,毕竟还是不太懂得如何去安慰孩子。文章中透露,妈妈还劝慰小妮说:“不要纠结,这次没考好不要紧,下次考好一点就行了,我们一起努力。”

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这句话没啥问题,因为相比那些孩子考不好就斥责讽刺挖苦的家长,这已经是好很多了。

平时,我们很多开明的家长也是经常对考不好的孩子说:不要有压力,考好考不好父母都不会怪你。

这样的话有问题吗?一般来说,这些话会给有的孩子一点安慰,但是,对另外一些孩子来说,这样的安慰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让孩子的压力加重。

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你之蜜糖,我之砒霜。

小妮的母亲还透露了一个信息,小妮从小内向,性格好强,追求完美。

尤其是对于高三女生,学习很努力的同时,大都爱和同学攀比(比成绩),好多孩子都在暗地里较劲,从晚上休息后挑灯熬夜就可以看出来。像小妮这样的女生大有人在,对他们来说,考不好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丢面子、被老师同学看轻的压力(尽管有些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还有对前途的担忧,对关爱自己家人的愧疚,对梦想难以实现的失落等等,这绝对不是家长几句安慰的话能解决的。

并且,当家长对孩子说“考不好不要紧”的时候,孩子感觉到的不是轻松,而是感觉家长根本就不理解自己,她会觉得家长的心距离自己很远。

考不好怎么会不要紧呢?”家长轻轻松松地说一句不要紧,但是孩子内心依然是“很要紧。”

如果家长不认可我说的上面这句话,我可以提醒家长回忆一下,如果你在工作中有了一个重大失误,他人劝你“不要紧”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劝你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

有些要强的孩子,并不会因为家长对自己要求不高(很多家长是故做姿态),就感觉没有压力了。她的压力早已经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中牢牢地扎根了。

况且,这些孩子大都有自己的目标,确定了考什么样的大学。小妮就已经把“西北大学法律系”作为自己的梦想,并且在家里的墙上刻上了“西北大学”的字样。无论家长怎么说“不要紧、不要紧”,对于有着执着梦想的小妮来说,这样的话语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更加对不起体谅自己的父母。

事后发现,小妮在一个本子上就接连写了九个“对不起”,可以想见,体谅的话并没有让孩子减压,孩子内心更加沉重和挣扎。

有梦想,性格要强,追求完美,这些本来是优秀的品质,为什么会最终成为了悲剧的诱因呢?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可能是孩子的性格与思维狭窄。但是,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疏导得当,也许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妈妈认为小妮内向,不爱说话。据我了解,有些孩子为什么不爱和家长说话?因为她想说的话,大都会被家长的所谓体贴给堵回去了。她本来想倾诉自己考不好的苦闷,家长说“考不好没关系啊”,她会觉得,家长都这样说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这就像我说“这件东西好重啊”,你接着说“不重啊,很轻松啊”,我就不想再和你说话了。

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和考试不理想的孩子交流呢?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估计家长们已经有所领悟了,家长需要把握的很重要一点就是,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长不在乎她考得好坏,尽管很多家长也是装出来的不在乎,那就不要装了。

那么,让孩子觉得家长很在乎她的考试就行了吗?

也不行。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经常会陷入这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中,忘记了还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第三条道路就是,当孩子告诉你没考好的时候,家长要忍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和对孩子的轻易表态,既不要贬低和打击孩子,也不要简单说没事、不要紧,而是尽可能想办法,让孩子在家长面前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把压抑的情感倾泻出来。

家长可以用类似这样的句子来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你这次没考好,心里很难受吧?;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

“我能想象得到,你肯定很伤心,我上学的时候也曾经这样伤心过。”

“你自己分析没考好的原因了吗?”“要不要妈妈帮助你来分析一下呢?”

“原因分析出来了,我们再来看看下一步到底怎么改进?”

......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家长用了共情,孩子感到了理解和温暖,就有可能和家长倾诉自己的烦恼,从而释放自己的焦虑和担忧。孩子内心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之后,才能避免长期压抑积累后的大爆发。

第二,孩子考不好,最容易出现的是迷茫,不知道原因在哪,也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大人需要的是和孩子想办法,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没事,我们一起面对“”。怎么面对?家长没有说,孩子依然不知道路在何方。

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始终保持真诚、坦诚的姿态,营造一种宽容、宽松的氛围;不指手画脚,让孩子畅所欲言,不轻易打断孩子,不要急于告诉孩子怎么做,除非孩子真想咨询你。即使咨询你,也要注意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去寻找办法,因为你说的那些办法,孩子如果不认可或者做不到,依然会增加他的焦虑。

当然,如果孩子的情况比较严重,上面的方法没有见效,就要及时和老师联系,或者找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专业咨询。

总之,家长多学一点疏导技巧,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减轻压力、轻装上阵;对有的孩子来说,疏导好了,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