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加索灾难痛苦的表现主义时期

 南丁的艺术志 2020-11-08

1936年,已经成为世界知名艺术家的毕加索回到巴塞罗那,在巴塞罗那举行回顾展,并在西班牙各地举办巡回展览,之后毕加索接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邀请担任普拉多美术馆馆长一职。

图丨《穿黄衬衫的朵拉·玛尔》

回到巴黎后,毕加索在一家咖啡店遇到了朵拉·玛尔,朵拉虽然样貌出众,但可不是花瓶,人家可是才华横溢的超现实主义画家,除了绘画和摄影,朵拉还粗通宗教学、天文学等知识。刚认识的时候,朵拉还很独立,简直是新时代女性的典范,但一谈恋爱,就变成了“恋爱脑”,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毕加索身上。

图丨《朵拉·玛尔》

图丨《朵拉·玛尔》

知识渊博的朵拉让毕加索的创作热情高涨,也取代了德瑞斯成为毕加索御用模特,毕加索以朵拉为原型创作了《朵拉像》、《穿黄色衬衫的朵拉·玛尔》等作品。

图丨《朵拉·玛尔半身像》

有人说毕加索不关心政治,不同情人民,但这只是他们的偏见,1935年至1946年是毕加索的表现主义时期,同时也发生了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毕加索担任普拉多美术馆馆长一职不久,随着政府改革失败、社会矛盾激化,1936年至1939年,毕加索的祖国西班牙发生内战,总统阿扎尼亚领导共和政府军和佛朗哥领导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进行武装斗争,在这场战争中,既有对不设防城市的大规模轰炸,也有对战俘的虐杀。

图丨《弗朗哥的幻梦与谎言》

1937年1月,毕加索创作了一套名为《弗朗哥的幻梦与谎言》的版画作品和同名诗歌,公开表示对于弗朗哥的抵制,在版画中,弗朗哥被表现成一个凶狠残暴的怪兽。

《佛朗哥的幻梦与谎言》 

矫揉造作的探戈舞。 

凶险的卐字旗下, 

螃蟹与剑鱼的皮子光亮夺目; 

人头上割取的毛发, 

编织成一块抹桌子的破布。 

灼热的火炉里战旗通红。 

鲜血混和着死黑的墨水, 

而那血滴——便是子弹!

儿童的哭号,妇女的哭号,鸟儿的哭号, 

花儿的哭号, 

柱子、石头、锅碗、窗帘、纸张和母猫的哭号, 

臭气的哭号,呛人喉咙的硝烟的哭号, 

在锅炉里沸腾翻滚着的哭号……

1937年4月,为支持佛朗哥,纳粹德国派出空军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轰炸,一时间,这座小镇变成火海,大约两千名平民丧生。

图丨格尔尼卡遭遇轰炸后的废墟

轰炸发生后,在巴黎的毕加索得知此事,创作了《格尔尼卡》,以控诉这种不人道的暴行。画中没有坦克、飞机、大炮这些直接与战争相关的武器,反而用人、牛、马来象征战争的丑恶和残酷。在创作期间,朵拉拍摄了许多西班牙的惨状,以帮助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

图丨《格尔尼卡》

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采用写实的象征性手法结合黑、白、灰三种颜色塑造了一个悲剧性的场景。卡洛斯·绍拉拍过一部《33天》,是讲毕加索如何创作《格尔尼卡》的,感兴趣的不妨一看。

《格尔尼卡》画面的中心是一个马头,仰天长啸,这个马象征的是受苦受难的人民,左边与之相对的是一个牛头,和中国神话里的牛头马面一样是勾魂使者,专门索人性命,但牛头马面勾的是阳寿已尽之人,这个牛头则是法西斯的象征。

《格尔尼卡》的最左边,是一位母亲抱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婴儿,婴儿的脑袋无力的垂下,痛失爱子的母亲嚎啕大哭,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不公。下方有一尊战士雕像,自颈部断裂开来,右手还紧紧握着一把折断的长剑和一朵花,显然分别是象征作战失利壮烈牺牲的政府军和渴望停止战争恢复和平。

最右边有一个女人从燃烧的房屋中落下,可能是轰炸时慌不择路,从窗户中跳下来。她的左边是一个从窗户中探出头来的女人,她的手上拿着一盏灯,照亮了整个画面,也有西班牙人民反抗暴力的隐喻。下面有一个正在逃跑躲避空袭的女人,象征沉痛打击不堪忍受的人民。

曾有一位德国军官问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应道:“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图丨《哭泣的女人》

1937年9月,毕加索回到巴黎,创作了一幅《哭泣的女人》,毫无疑问,女人指的是朵拉,朵拉在画中面部扭曲、脸色怪异、哭泣不止,悲凄的命运和感情由粗放的颜色和劲利的笔触反映出来。有人说,他把自己给了魔鬼,把画笔给了上帝,而对于这一幅作品,他把痛苦给了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朵拉·玛尔。

至于为什么,毕加索解释道“我不曾爱过朵拉,多年来,我赋予她一种饱受折磨的形象,不是由于色情狂,我从中丝毫没有得到,乐趣,我只是听从于我所感受到的一种幻想。”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整个欧洲大陆上,此时,毕加索正和朵拉前往法国南部港口安迪伯度假,当他们到安迪伯的时候,这个昔日游人如织的港口已是一座鬼城。

图丨《安迪伯渔夜》

每到傍晚,毕加索就和朵拉一起在海边漫步,看着远方渔民借着乙炔灯发出的光芒打渔,不禁让毕加索想起故乡马拉加。散步结束后,毕加索就回去创作《安迪伯渔夜》,又名《夜晚在安缇贝丝抓鱼》(Night Fishing at Antibes),画面表达的是大战之前低沉压抑的气氛。

乍一看像是随手涂鸦,不过这也是毕加索一贯的风格,粗放的线条,抽象化的脸,两个渔夫在船上,一个俯身观察水面之下鱼的位置,一个手持鱼叉准备随时叉鱼。右边两个浓妆艳抹的女子悠哉悠哉站在岸边,其中一个还向渔夫挥挥手打招呼。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国、法国正式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5月,德军采用施里芬计划,绕过马其诺防线,6月22号,法国投降。

图丨《梳发的裸女》

1940年德国占领巴黎后,留在巴黎的毕加索创作了《梳发的裸女》,以朵拉为模特,刻画了一个半蹲在地板上的裸体女人,她的头是半人半兽的,牛鼻,鬓毛,眼神漠然,舞动的四肢呈“卐”(纳粹符号)。毕加索在《梳发的裸女》中极尽夸张之能,表现出法西斯霸道、野蛮。

1940年到1945年间,毕加索拒绝和德国人合作,不去文化机构登记,因此,没有汽油配额,没有暖气供应。直到1945年,盟军胜利,毕加索才有好日子过。

图丨《骸尸所》

二战胜利后,纳粹修建集中营的事被公开,毕加索得知此事,义愤填膺,他的好友马克斯·雅各布也惨死在集中营里。为此,他创作了《骸尸所》,《骸尸所》是对法西斯暴行的又一次控诉,画中有一群人,他们的手脚被牢牢捆住,他们的身体饱受折磨,最终惨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