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学诗,无以言】之一百三拾四:《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越来越淡去的甥舅之情!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1-09

渭阳是《诗》的第134首。这是一首甥舅情谊诗外甥秦康公秦穆公之子从雍城陕西宝鸡凤翔县送舅舅到渭阳渭水之北),送别舅舅想到已故的母亲,表达了甥舅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毛诗序》认为《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返,而秦姬康公之母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这段关于诗本事的叙述,与诗意相吻合。但我们今天看来尊敬舅舅之意很明显而思念母亲之情很隐讳

 
更神奇的是毛诗序》在最后一句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这是关于创作时间的叙述。近代学者陈子展将这一时间精确化在《诗经直解》中,为此诗作于晋文公由秦归国的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0年),至迟不过次年。如此精确的时间这在中并不多见

 
但是清代王先谦编的《诗三家义集疏》则认为赠送文公,乃康公为太子时事,似不必即位后方作诗,鲁、韩不言,不从可也。意思是此诗的创作时间未必那么精确无论此诗是何时可做诗中的秦康公的“我思”才是最重要的思舅思母思国思人生其实后人并不确定只是臆想而已

《渭阳》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送别赠言诗之“一如一祖”:清朝人陈继揆的《读诗臆补》,封此诗“为后世赠言之始”;另一位清人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说,此诗“为后世送别之祖”。客观地讲,就当前的文学发现而言,这两种说法应该是实事求是的,该诗也当之无愧。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注释:1、渭阳:渭水的北边。水之北曰阳。2曰:发语词。3路车:古代诸侯乘坐的车。4悠悠:思绪长久。我思:自己思念舅舅。一说送舅舅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5琼瑰:玉一类美石。

 
渭阳很短只有两章832但却传递出很丰富的信息秦康公送舅回国是奉亲秦穆公之命舅舅回国后有秦国支持夺得了王位成了晋国新君晋文公)。做为一国之储君在渭水之北与舅分别馈赠珍宝时“我思”既有舅舅的姊妹自己的母亲更有其他后人未曾提及的思绪吧
 

 
我送舅舅归国去,转眼来到渭水北
什么礼物送给他?一辆大车四马黄。
 
我送舅舅归国去,思绪悠悠想娘亲。
什么礼物送给他?美玉饰品表我心。
 

渭阳是成语“渭阳之情”和“渭阳之思”的出处表达的是甥舅之间的深厚情谊从古及今甥舅之情是姻亲关系中最亲近的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是世俗中最可靠的亲情和利益关系之一但随着中华传统“孝”道的弱化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形成再加上现代思潮的影响甥舅之情已经逐渐在淡出中国人的生活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