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中书协“批评展”:书法是该精英化,还是大众化?

 书艺咀华 2020-11-09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华!

昨天,书艺咀华转发了中书协出品的谈话视频《“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专家对谈录(一)下——陈振濂、周俊杰、朱培尔(点击蓝字链接观看),但反响平平,可能因为粉丝们大多对中书协本来也不感冒吧。昨晚,闲下来后,书艺君又认真看了一遍3位专家的两则谈话视频,感觉还是有不少启迪,毕竟他们都是见证、参与当代书法事业发展的重要人物。今天,我们就把他们的第二集对谈视频发出来,供书友们参考。

03

“批评展”专家对谈(三


04

批评展”专家对谈(四


「书艺咀华」短评

“批评展”,相对于国展,包括中书协各专项展、各地书协书展和兰亭奖作品展等,有很大不同。这一点,陈振濂在对谈中作了比较明确的解释。过去的展览是“矮子之中选将军”,即使参展作品水平都一般,但也要从一般中选出相对更好的。而“批评展”则不同,它是事先在评委中有一个比较高的标准,然后邀请历届兰亭奖等书展大奖获得者来参展,如果达不到标准,就退回重写,这样反复打磨之后,可以比较有效地保障作品质量。其实,之前兰亭奖最高奖的空缺就已经有了这个趋势,因为所有参展的作品都达不到评委们的认同,所以才空着。

那么,有人肯定会问,难道批评展的评选形式,就比国展的高明吗?或者说,批评展就能比国展评选出更好的作品吗?从理论上讲,不见得。但从实际操作上看,应该是肯定的。评委们认可的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吗?这也是个问题。这一点,陈振濂在对谈中也提到了,不同的人对书法作品水平高低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但大家心中大致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很难量化,却在人们心中有着比较普遍的感受。譬如,锺张羲献、欧虞褚薛、苏黄米蔡等历代书家能够传世,为后人敬仰,并不是偶然的,皆有其原因。至于金农骂王羲之“会稽内史负俗姿”,并宣扬“华山片石是吾师”,也不是没有。书家的学书理路不同、文化积淀不同、审美主张不同,其理念当然也有差异,这种不同的存在是推动书法艺术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批评展,还有一个价值取向,那就是“回归书法艺术的精英化”。怎么说呢?有对比才有发现。国展和各级书协的展览,属于大众化的,任何人,无论你是自学还是从师,无论你水平高低,无论你有名无名,只要你想参加都可以。国展搞了这么多年,其一大功劳就是逐步把书法推向大众,让更多的人走近书法、走进书坛。书法的大众化,本来是比较符合“艺术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艺术观的,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就是降低了书法的准入门槛,而且是无限地降低,你根本看不到底限,江湖书法、老干部体肆意横行,经常性地出现在各级书协的专业展赛上,很多江湖书法家还获得了书协会员的身份。这次的批评展就不一样,它简直就是“书法界精英阶层的游戏”,大部分书法人、行外人只有看热闹的份儿。我们不禁要问:回归精英化真的就能拯救书法于江湖吗?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中书协的导向,就是书法艺术的精英化与大众化并行,既考虑大众感受,又不放弃艺术标准。但是,在中国当前的整体价值取向、教育体制和社会大环境下,书法精英化能否顺利走下去,还是个很大的疑问……

 本期推荐好书:

 阅读更多👇

🔥社会主义书法艺术究竟什么样?

🔥不是每个时代的书法都会被记住

🔥书法艺术是人民的艺术……

🔥当代书法正处于漫长的“迷茫期”

有不少人对“大众化”抱有偏见,认为大众化就意味着水平、俗、野,还认为艺术本就是属于少数精英的东西。然而,纵观古今书法史,书法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在某一时期可能是由少数人评价的,但长远看,其评估权最终还是掌握在大众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某些当时的圈中名家最终被历史所淹没。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如何提升大众书法艺术审美水平,而精英化并不解决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