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联,让春节的欢庆气氛“跃然纸上”!

 书艺咀华 2020-11-09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华!

今天是腊月二十七,再过三天就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了。

过年,似乎只是儿时的仪式,长大后,特别是工作后,一年到头奔波忙碌,早已没有了过年的概念。

然而,闺女的到来,又重燃了过年的热情,儿时的仪式在脑海中翻滚,种种细节又将派上用场。

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力量:一个新生命的降临,给一个似已淡灭的旧概念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这大概也是传统的力量:新一代的诞生,从精神上带动着旧一代,使传统文化习俗得以代代传承。

过年与书法有着渊源甚深的不解之缘。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首先通过“春联”这一载体得以体现。

春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学形式,以简洁对仗的语言形式表达对新春的美好祝福。可以说,春联一贴,即使是荒芜凋敝的村野,节日的欢庆气氛也会在零星红纸的渲染下立即呈现出来,春节的喜庆就是通过春联“跃然纸上”的。儿时在老家就是这样,所以深有体会。

这种现象在农村颇常见:有些老屋已经多年不住人了,但每逢春节,还是会有人悄悄地贴上春联。那些老屋的主人,也许是常年躲债,也许是在外打工,也许是已经离世,无论什么缘由,当贴春联的人出现在老屋时,不知作何感想……

中国地方太大,且经历过漫长的农耕文明。农耕时代的专制集权统治和农业生产方式,自然地将这片古老大地割裂成无数个区域,人们相对固定地生活在自己的区域里,即使比肩相邻的两个地方,也很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习俗,所谓“十里不通风,百里不同俗”是也。

因之,关于春联的讲究,在各地也千差万别。

集自 乙瑛碑

首先在叫法上,学名“春联”,方言中又有“春贴”“对子”“门对子”等不同称谓。古人又叫“桃符”,写在红色的桃木板上,王安石诗“总把新桃换旧符”,真是高雅。我们那里就叫“对子”,过年“贴春联”叫作“贴对子”。除了贴门对,还有门神,福字,“出门见喜”“小心灯火”等吉语短条,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在时间上,有的地方是除夕贴,一年的最后一天,把旧春联撕掉,新春联贴上,正合了除旧布新之意。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九贴,民谣谓“二十九,贴倒酉”。我们那里是腊月二十八早上贴,民谣谓“二十八,贴嘎嘎”,或者叫“二十八,贴花花”,如果过了二十八还没贴上春联,这家人就会被认为懒惰、邋遢。

至于贴法上,都要讲究上下联的区别,讲究用语的吉意。如今时代不一样了,很多人追求潮流时尚,比如时下流行的“佩奇福”,就是把佩奇的形象融入到福字中去,即追上热点,又迎合了猪年之意。只是,佩奇作为英格兰的“舶来猪”,不知在中国的神仙那儿是否被认。

还有,需要提醒的是,有的人家除了贴福字,还喜欢贴春字,但家门口可不要贴春字了,因为古代怡红院会在门口贴春字……

 阅读更多👇

🔥颜真卿楷书集字春联,找到了

🔥智永楷书集字春联,就是美

🔥欧楷集字对联24副,原汁原味

🔥倏忽又到新年,晨起写写春联,世间无数纷扰,此刻与我何干?

时间过得真快,从元月4日到今天,“书艺咀华”已经断更27天了。27天,已经打破了断更记录,但似乎又只是转瞬间。这期间,承蒙书友不弃,公众号不仅没有掉粉,还在一直断续涨粉,实在感谢,又很惭愧。忙碌的27天终于过去,希望新的一年,能有更多闲暇与书友们继续探讨书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