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胜则寒

 直尾昂述 2020-11-09

阴胜则寒:

阴气偏胜

阳气偏衰

出现寒证

阴气偏胜

机能减退

就会产生

寒性病变

“阴盛则内寒”

《内经》有二:

一是《阴阳应象大论》: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二是

《疟论》:

夫疟气者

并阳阳胜

并阴阴胜

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

阴阳理论

在中医学

应用广泛

包括对病理现象的阐释

以及对诊断治疗的指导

阴阳的

偏盛、偏衰

可以表现为

身体寒热的变化

阳气偏胜,显现热象,阳胜则热

阴气偏盛,显现寒象,阴胜则寒

阴阳的偏盛、偏衰

调整阴阳恢复平和

顺从阴阳,保持平和

健康之要,长寿之本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热:

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

寒证

表示机体,阳气不足

感受寒邪,所致证候

热证

表示机体,阳气偏盛

感受热邪,所致证候

寒热在《内经》

论述颇多,比较明确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证:

感受寒邪

阳虚阴盛

机体机能

活动衰减

表现证候

临床症状:

恶寒喜暖、

口淡不渴、

面色苍白、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舌质淡、

苍白滑润、

脉迟等

病因病机:

感受寒邪

阳气不足

能致人体

温煦不足

故现恶寒、面白、喜暖

阴盛于内

津液不伤

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

温化小液

小便清长

大便溏薄

阳气不足

寒湿内生

必见舌淡

苔白而润

阳虚气弱

血脉则会

鼓动无力

脉迟

热证:

感受热邪

阳盛阴衰

表现证候

机体机能

活动亢进

临床症状:

发热喜凉

口渴饮冷

面红目赤

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

而干

脉数

病因病机:

病因可由

外感火热

之邪而致

亦可以由

七情郁火

饮食积热

房室劳倦

阴精受损

阴虚阳亢

阳热偏盛

身热喜冷

火热伤阴

津液被耗

口渴饮冷

小便短赤

大肠津液不足

大便燥结

阳热亢盛

血流加速

故脉数

寒证与热证关系

寒热错杂:

寒、热证

同时并见

临床常见:

上热下寒

上寒下热

表寒里热

表热里寒

上热下寒:

阳盛于上

阴盛于下

症见:

胸中烦热、

频频欲吐

(上热)

腹痛喜按

大便稀薄

(下寒)

上寒下热:

阴盛于上

阳盛于下

症见:

胃脘冷痛

呕吐清稀

(上寒)

小便短赤

大便燥结

(下热)

表寒里热:

外受寒邪所侵

表未解而

邪入里化热

或内本有热

又复感寒邪

症见:

恶寒、发热、

无汗、身痛

(表寒)

气喘、

烦躁、

口渴饮冷、

尿赤便秘

(里热)

表热里寒:

外感风热

内伤生冷

或平素,脾胃虚寒

而外受,风热所致

症见:

发热、头痛、

咽喉肿痛

(表热)

小便清长、

大便溏薄、

畏寒肢冷

(里寒)

寒热转化

一是先寒证,后转热证,寒证渐退

一是先热证,后转寒证,热证渐退

转换主要,取决于

正邪双方,的盛衰

寒转热者

皆为邪盛

正气尚充

阳气旺盛

从阳化热

感受寒邪

恶寒、发热、

身痛、无汗、

苔白、脉浮紧

为表寒证

病变发展

寒邪入里化热、

恶寒等症状消退

并出现:

心烦口渴、

苔黄、脉数

等症

表示证候

已由表寒

转化里热

热转寒者

邪热伤正

正不胜邪

阳气衰败

如高热者

大汗不止

阳从汗泄

吐泻频频

阳随津脱

四肢厥冷

面色苍白

脉转沉迟

说明热证

转化寒证

寒热真假:

疾病处于

危重阶段

往往出现

临床征象

疾病本质

不一样的

情况

热证见寒象

寒证见热象

真热假寒:

阳热内郁

不能外达

格阴于外

症见:

面色晦滞

但是目光

炯炯有神

唇红焦燥

神昏

但时烦躁

扬手掷足

气血息热

声音响亮

口气臭秽

排泄物

臭秽气味

口渴饮冷

身寒

反不欲衣、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脉沉

按之有力、

手足冷而

胸腹灼手、

舌红绛、

苔焦黄黑、

干燥起刺

真寒假热:

阴盛于内

格阳于外

症见:

身热、面红、

口渴、脉大

等类似热证

但其热而

欲加衣被

面红而肢冷、

口渴喜热饮

且饮不多、

脉大无力

并有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舌淡苔白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