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老师颅脊柱相关疾病群集萃(一)

 一气圆融 2020-11-10
常老师颅脊柱相关疾病群集萃(一)
沈必清
10-13
 

“常老师颅脊柱相关疾病群”是常琦瑛老师在2019年建立的,两年来,常老师在群里无私分享颅脊柱相关疾病知识的新进展,用颅脊柱相关疾病知识分析指导群员如何治疗疾病,群里各位老师也积极分享颅脊柱相关疾病的知识,交流各种针法心得。大家收获非浅!

我把有关知识汇总成美篇,便于大家阅读,更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留言,共同提高临床疗效!

常琦瑛 ,毕业于辽宁锦州医学院,1992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从事普外科工作,2002德国留学,2003-2007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医学专业学习。2007德国HeliosKlinikumAue从事普外和血管外科工作,2009年通过专业医师资格考试,此后在该院急诊科工作。2009年获得德国针灸医师资格。2011-2014在德国Erlabrunn Krankenhaus从事脊柱外科和骨科保守治疗。2012年获得疼痛医师资格,2010-2014主要从事疼痛治疗工作,2017年在德累斯顿开设私立疼痛医疗中心。

擅长中西结合治疗痛症,目前负责德国医生中西医结合的疼痛医学培训,从事筋膜医学研究。

颅脊柱相关疾病是指大脑、脊柱产生异常改变,造成中枢神经、脊髓、周围神经、血管损害而引起各种组织、器官的一些列病症。

脊柱病因学及脊柱相关疾病的理论,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从脊柱解剖及生物力学角度出发,研究脊柱与多种疾病相关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当前临床与基础医学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大量临床资料与实验证实。有多种各系统疾病与脊柱力学平衡失调有关。如颈性血压异常、颈性心律失常、颈性视力障碍、颈性溃疡、颈性腹痛等。脊柱是人体的中轴,人类的直立行走使脊柱处于不稳定状态,椎管内有中枢神经,脊柱周围有支配全身各器官的周围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前倾、后仰、侧弯、旋转等移位,椎体增生、小关节错位、均可导致脊柱力平衡失调,使相应的脊神经及脊柱前方的交感神经链以及椎周的血管也发生相应的移位,受到刺激或压迫,从而导致相应节段神经、血管支配的内脏器官功能失调及代谢障碍,于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它涉及到呼吸、消化、循环、神经、运动、内分泌、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不仅直接引发人们熟知的、常见的颈、肩、腰、腿痛,而且成为横跨内、外、妇、儿、神经、五官、内分泌等多个学科的新边缘学科--脊柱相关疾病学。

筋膜学说是联系颅脊柱神经系统和中医经络、五体的桥梁。

筋膜系统是针灸作用的切入点。

在进行脊柱相关疾病的检查诊断时,脊柱的某一节段发病,会出现哪些症状,这对明确诊断有很重要意义。

节段症状

C1 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窦性心动过速

C2 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排尿异常、窦性心跳过速

C3 咽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亢、窦性心动过速

C4 咽部异物感、胸闷、肩痛、牙痛、三叉神经痛、呃逆、窦性心动过速

C5 眩晕、视力下降、上臂痛、下肢瘫痪、心动异常

C6 低血压、心动过缓、上肢挠侧麻木、疼痛

C7 低血压、心房纤颤、上肢后、尺侧麻木、疼痛

T1 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左上胸部痛、心慌、心悸、咳嗽、气喘

T2 胸闷、胸痛、乳痛、乳腺小叶增生、气喘、呃逆、早搏

T3

T5

T6 胃痛、肝区痛、胆囊炎、胆石症

T7

T8

T9 胃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官炎

T10

T11 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困难、尿路结石

T12 同T ,腹胀、腹泻、肾炎、肾结石

L1 同T12大腿前侧痛

L2 腰痛、大腿麻木、疼痛

L3 腰痛、腹痛、痛经、月经不调、阳痿、性功能低下

L4 同L;,腹胀、便秘、下肢外侧麻木、疼痛

L5 下肢痛、遗精、月经不调、下肢后外侧麻木、疼痛、遗尿

S1 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

骶髂关节 右侧移位:副交感神经紧张(如肝、胆、胃肠功能低下、消瘦、腹泻、妇科疾患等

 左侧移位:交感神经紧张(如心肺功能低下、肥胖、便秘、易患感冒等)

 双侧移位:偏食、体重变化、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遗尿

中枢部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1~3节段的灰质侧角。成对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呈链锁状,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每侧有22~25个神经节称椎旁节,可分颈、胸、腰、骶和尾5部分,各部发出分支至一定的器官。调节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的活动。在腹腔内,脊柱前方还布有椎旁节,分别位于同名动脉根部附近。

作用

活动比较广泛,刺激交感神经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副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分为脑部和骶部。脑部的中枢位于脑干内,总称为副交感核,发出纤维走行在第3、7、9、10对脑神经内。周围的神经节有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其中位于颅部的器官旁节较大,肉眼可见。颅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在此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所支配的器官。骶部的中枢,位于骶髓2~4节段灰质内的骶中间外侧核,发出节前纤维至脏器附近的器官旁节和脏器壁内的器官内节,组成盆神经,支配降结肠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及外生殖器。刺激副交感神经能引起心搏减慢、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膀胱收缩等反应。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维持安静时的生理需要。

上部从中脑和延髓发出,下部从脊髓的最下部(骶部)发出,分布在体内各器官里。作用跟交感神经相反,有抑制和减缓心脏收缩,使瞳孔收缩、肠蠕动加强等作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区别

中枢部位不同,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第一胸节至第三腰节的侧角,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和脊髓的骶部。

周围神经节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由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随脊神经前根和脊神经一起出椎间孔后离开脊神经,到达交感干神经节。一部分在节内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离开交感干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到四肢和体壁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大部分节前纤维在交感神经干内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不再加入脊神经,而在各动脉周围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分布到头、颈和胸腹腔的器官和腺体。而副交感神经自中枢发出的节前纤维在副交感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副交感神经节一般都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节后纤维短。

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广泛,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局限,当机体处于平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占优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补充,有利于保护机体。当剧烈运动或处于不良环境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加强,调动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力提高适应能力来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是多维、更高层次的系统。

经络“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 寸处。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

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督脉、膀胱经的穴位和夹脊穴能改善植物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针刀针刺星状神经节。

常老师总结神经与阴阳的关系:

交感神经如阳如火🔥,

副交感神经,如阴如水。

筋膜是贯穿身体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它包绕着肌肉、肌群、血管、神经。

筋膜分好几层,分别叫浅筋膜、深筋膜、内脏筋膜,它们延绵不断贯穿身体上下。

筋膜是致密结缔组织,其内含紧密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胶原纤维的方向是顺着拉力的方向,所以,筋膜具有很强的单向抗拉性能。

筋膜(fascia)是一种包裹人体从头到脚各组织器官的结缔组织。体内的每块肌肉都被筋膜沿不同方向包裹。肌肉的运动是相对独立的,而肌筋膜是联系的,称为筋膜链。

大多数的损伤是结缔组织(筋膜)损伤,而不是肌肉损伤。

筋膜平面的连续性;筋膜联系肌肉、神经和血管的功能性。

筋膜是一个拥有独特的宏观和微观特性的器官系统,发挥特殊功能,拥有特异的病理变化。

筋膜在身体不同节段之间是连续的,筋膜和肌肉是互相连接的。这对于理解筋膜在调节肌肉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和作为全身本体感受器非常重要。

人体是出于动态平衡中,每个关节都有它正常的活动空间。

颅脊柱相关疾病治疗思路和作用机理

中医的八纲辨证,首辨阴阳,阴阳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关系,交感神经如阳如火,副交感神经,如阴如水。

交感神经紊乱,交感神经高功能时,产生抑郁症;它低功能 时,产生狂躁症;交感神经功能混乱时,产生一些慢性难治疾病。

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

1、 松解异常变化的软组织。

2、 手法整复错位的骨关节

3、 中西药物合理

4、 物理及自然疗法并用

5、 引导病人对脊柱病的新认识

整体思维、立体诊断、线路穿插、系统调配

脊柱是万病之源、重视脊柱、调理脊柱、治疗保健脊柱。

颅脑是神经的中枢,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分布区的头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综合症、偏头痛.....

颅骨缝针刺法

蝶鄂神经节针刺法

风府穴针刺法

颈夹脊穴针刺法

八髎穴针刺法

慢性疾病、皮肤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用颅脊柱相关知识选取穴位,抓两头-颈部、八髎穴再加根据相关脏腑背俞穴,疗效确切。

八髎穴对不孕不育、前列腺、妇科疾病、男性疾病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临床应用颅脊柱相关知识治疗疾病,第一要明确诊断,如起初不能明确诊断,需要排除肿瘤、外伤、中毒......引起的病变。

第二,要熟悉人体解剖结构,手如握虎,如履薄冰,要了解针下的组织结构。

第三中西结合,注重患者的“形、气、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达到阴阳平衡。

患者有自愈力,当针刀、针刺患者时,自愈力会起到调节平衡作用。

不会针刀,可以用2-3根针灸针扎同一穴位,增加刺激量。

铍针的皮肤刺激术也可以用于颅脊柱相关疾病。

非常赞同董福慧教授讲的话:

以最小的解剖和生理干扰获得最好治疗效果,以最低的生物和社会负担获得最佳的健康保障。

本美篇经过常琦瑛老师审阅!

本文作者,我,沈必清,1988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毕业后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针灸科工作,任中医科副主任,学习过针刀、铍针、浮针......等疗法,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参加了《中华特种针疗法》一书的编写,公派到澳大利亚墨尔本讲学,曾在泰国曼谷、英国伦敦等地工作,现在瑞士伯尔尼Sinovital公司工作,南京中医药大学欧洲校友会理事。


评论
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