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演绎和归纳 研究的方法有两个:演绎和归纳。所谓演绎就是根据一种理论对当前的现象进行推导,比如根据季节...

 到广州去吹吹风 2020-11-11

研究的方法有两个:演绎和归纳。所谓演绎就是根据一种理论对当前的现象进行推导,比如根据季节推导春夏秋冬、根据周期预测繁荣萧条。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指引未来,但不知对否。针对同样的现象可能有好几套理论,不同的演绎会推出不同的未来,当时当刻不知哪种为真。即便知道哪种是对,也很难知道何时何地会具体发生。这就是经济分析的难点!

而归纳更接地气,对当前的事实进行提炼总结,希望得出一个结论。但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很难前瞻。即便做了充分的样本调研,即便掌握了全盘事实,未来可能截然相反。就像2008年底和2009年初,大部分的企业家和一线人员都很悲观,看不到订单、望不到前景。这个时候如果你不相信经济学的普遍逻辑,是不会去买股票,更不会相信需求会在几个月后神奇般地出现、然后过热!

因此,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两者结合。根据理论和常识对未来进行预判,并且设置几个在过程中可被观测的推断,然后在现实中调研归纳,以验证这些推断,修正预判、调整仓位和结构。就比如说2008年底,彼时一片悲观、股指已经反映了极其悲观的预期,而货币开始大量放水。如果你相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个时候就可以做一个乐观的预判,即便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任何的证据。当然,做了这个判断以后,不是高枕祈祷,而应该设置各种验证点,比如用09年1月上旬五大行的信贷来验证放水的强度、比如用09年1月上旬南方六大电厂的发电量来验证放水的效果。而这两个数据基本1月15日左右可得,这也就是当时上证综指突破2000点向上的原因。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大部分的人都更喜欢归纳,甚至据此衍生出一些理论,我自己就曾经犯过这种错误。2010年10月央行开始加息,按照常理,货币收缩、经济放缓、当时以周期为主的股市应该下跌。可事实上,A股在2011年1月25日就开始“躁动”,各种周期品都开始涨价,挖掘机的数据也超预期。现象和逻辑截然不同,该相信谁?当年初做首席的我茫然不知所措,发动所有周期研究员去调研,结果反馈良好,而A股也天天上涨。既然股市上涨,总归有道理,所以最终我也编了一个逻辑《长尾效应》。最终经济6月开始回落,而股市4月见顶,回过头看,常识和逻辑还是正确。

我在A股这么多年,发现股价是最好的说服力。当年曾经有多少人质疑过康美、康得新和乐视,但是当股价不断上涨,这些人只能承认研究不够深刻。这种故事不断重复,就像当前,很多人相信流动性宽松带来股市上涨。我在19年8月28日《流动性之惑》分析过流动性的几个层次:其一是货币扩张和利率下行带来的流动性;其二是大类资产配置带来的流动性;其三是风险偏好提升带来场内资金活跃程度的提升。当前降准降息低于预期,力度连2012年都不如,更谈不上2008和2015;信贷和社融的发放也很常规,并没有大规模扩张的迹象,外汇占款几近断绝;利率虽然下行不少,但更多反应经济下滑,而不是货币宽松;居民认购基金踊跃,但并没有出现开户暴增和储蓄搬家的迹象;海外资金流入时断时续,场内资金的换手率和交易量都萎缩。所以我不明白用何指标来表征流动性宽裕和大放水,或许所谓的流动性只是因为股市不跌,而一旦股市跌了,流动性也就不宽松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