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大先怡衡】洛南鸡眼窑绿松石矿业遗址的石锤——古代怎么开采绿松石的?出土石锤给了我们答案

 宝石学读书会 2020-11-11


原文章作者简介:先怡衡,北科大出站博士后、西北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科技考古、矿冶考古以及古代宝玉石文物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陕西洛南河口鸡眼窑洞穴群中出土石锤的年代学、形态特征以及功能用途。该洞穴群位于洛南县峪寺镇西峪河畔,洞穴数量多达十余个,距西域河交汇处约500米。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锤,并受到了学者的重视,但是对于石锤的年代、功能等方面的认识还并不统一。




鸡眼窑石锤的主要材质为矽卡岩,具有较高的硬度和韧性。石锤的材质取材自山体岩石、河滩砾石,在这些石锤的一端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并且残留有黑色颗粒,这与石锤的开凿砸击有关。石锤最显著的特征为亚腰凹槽,因此根据凹槽的有无将石锤分为两大类,分别为A型(亚腰石锤)和B型(非亚腰石锤)。




A型石锤的亚腰多分布在上半部,亚腰凹槽处有琢打痕迹,后期磨光,磨光程度以及亚腰曹深度与加工、使用有关。该类许多石锤本身存在一个较为平整的磨光面,可能与石锤的使用有关,同时,该类石锤的刻槽亚腰主要用于安装木柄。




B型石锤通体较为光滑,部分存在人为琢打的痕迹,并且有砸击迹象,中间较细,一端为浑圆状,整体呈钟形,端部具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因此同样为开采矿石的工具。但是由于该类型的石锤尺寸相对较大,在徒手开采时的使用并不方便,因此这类石锤的使用方法值得探究。




与石锤同时出土的还有石球和磨石,其中石球的数量较多,并且与石锤相伴出,表明两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石球的主要材质为石英或者砂岩,并非矽卡岩,同时表面粗糙。虽然称之为石球,但是并不是浑圆状,多具两个相对较平整的平面,面的周围有一些迹象不明显的打磨痕迹,由于这类石球容易破碎,因此并不适合采矿。




与相伴出土的石锤进行比对可以发现,石球的与石锤的亚腰部位凹凸弧度基本一致,并且能够卡住进行研磨,因此可以推测,石球很有可能是一种制作石锤的磨制工具。





石锤在全国的分布较广,包括辽西、蒙东、鄂皖交界的长江沿岸古铜矿区、秦晋豫交界地区、西北新疆、甘肃、香港长洲弯沙丘遗址和广东台山腰古新村沙丘遗址,另外,在中石器时代的青海拉乙亥遗址已经出土类似的石锤工具,因此石锤在石器时代就已经作为生活用具出现了。其他遗址的石锤主要发现于矿区遗址,且均具有敲击的痕迹。在世界范围发现的石锤地点主要包括爱尔兰、印度、北美以及中美洲等地,尤其是美洲印第安文化区出土亚腰石锤最多,而美洲大陆的石锤不仅出土数量大而且还有状况良好的木柄伴出。因此,整体上可以判断,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石锤,并应用在生产生活中。





对鸡眼窑石锤的重量、长度和长宽比三个特征因素进行了统计,其中,平均重量为1.95kg,平均长度为15.5厘米,长宽比平均为1.91,与其他遗址进行对比后发现,鸡眼窑石锤的质量和长度均偏小且数值较为均匀,并且器身窄且小巧,这样的形态特征可能与鸡眼窑绿松石矿多为片状且厚度较小有关,主要目的为了在开采过程中保证绿松石的完整度和装饰性。




另外,在鸡眼窑出土了两个重量分为6.5千克和8.2千克的大石锤,以及长度小于10厘米的小石锤,其中最小者重量仅为300克,这样石锤特征可能恰好反应了古代绿松石的开采程序,其中,较大石锤起到大力度破夯作用,较小的石锤进行精细的剥离,这样的精细分工及工作,也反映了古人对绿松石的珍视。




原始资料:先怡衡,李延祥,杨岐黄. 洛南鸡眼窑绿松石矿业遗址的石锤.人类学学报[J]. 2016,35(4),549-56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